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理论、问题及其进路

2016-05-14 00:08李敏杰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政治生态困境理论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党的建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视和治理政治生态问题。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系统状态的集中体现,是引领社会风气的关键,优化政治生态是管党治党建党的治本之策。当前政治生态建设领域面临八大突出问题,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必须从理想信念、党内民主、党规党纪、干部任用、基层治理、社会风气、示范引领等领域多措并举、协调联动、稳步推进。

[关键词]政治生态;理论;困境;进路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6)04-0070-07

习近平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1]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建设和执政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明确提出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为新时期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指明了方向。当前,在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显著成效的新形势下,政治生态建设工作依然艰巨繁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十三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提出今年重点把握的工作之一就是标本兼治,净化政治生态。那么什么是政治生态,当前政治生态建设面临哪些突出困境,如何破解这些制约性因素?本文聚焦如上问题,拟提出若干思考。

一、政治生态的理论嬗变及价值维度

政治生态理论是借用生态学的原理、方法来研究政治体系的内在规律或运行状态[2]。政治生态理论的目的是探讨政治如何实现生态化发展,走政治的生态化之路。从政治生态理论的视角看,一部人类政治发展史,就是一个政治系统从生态走向反生态再到更高层次的生态的反复循环和继起的新陈代谢史。

西方政治生态理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一是萌生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以前)。这一时期的政治生态理论主要关注的是环境问题,有三种代表性观点:呼吁人类要尊重生命,避免毁灭性的灭亡;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指出生活于其中的人被异化成“单向度的人”;从哲学高度对资本主义面临的环境危机进行批判等。二是初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理论探索主要集中在对悲观模式(增长的极限)政治根源上的追问,以对人类未来深重的生存危机感和力主改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结构为特征[3]。主要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增长的极限来自于地球的有限性,全球均衡状态是解决全球性环发问题的最终出路;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是造成当今世界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主张经济“零速增长”是人类避免灭亡唯一可取的方式。三是深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政治生态理论沿着生态自治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两个方向发展。代表观点有两种:呼吁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从现在起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两个重大问题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敦促各国政府和公众采取积极措施协调合作,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4](P1)。四是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政治生态理论转向了民主、公正、民权等政治学基本主题。代表观点:全世界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可持续发展的各项行动之上,包括如何减少浪费性消费、消除贫穷、保护大气层、海洋和生物多样性以及促进可持续农业等[5](P775-776)。西方政治生态理论的发展,体现了生态学与政治学的融合趋势,深刻反映出政治生态理论由生态问题政治化到政治问题生态化的发展脉络。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内的一些专家开始关注和探讨政治生态理论。如关于政治生态的概念、特征及相关概念关系的研究;政治生态的内容与方法论研究;对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路径研究;

地方实践经验总结研究。这些研究扩展了政治生态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政治生态理论。

在政治建设层面上,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系统状态的集中体现。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所谓政治生态,是借用生态学理论来研究政治现象的概念,是指一定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政治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生态联动,是一个地方或一个领域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

在社会建设层面上,政治生态是引领社会风气的关键。人类社会是一个由政治体系、经济体系、文化体系等组成的动态体系,政治体系是这个大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子系统。政治生态是社会生态建设的关键。政治生态是活水源头,社会生态是大江大河,只有源头活水纯净澄澈,大江大河才不会被污染被侵蚀。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生态能够引领社会生态,矫正或呵护社会生态,相反,作为建构基础的社会生态又有助于推动、营造和培育政治生态。

在党的建设层面上,优化政治生态是管党治党建党的治本之策。当前,在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条件下,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政治生态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建设始终面临一个多元、开放、动态的社会生态环境。通过优化政治生态使党的建设能够适应政治生态环境的变化,真正营造形成干事创业、求真务实、团结和谐、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防止不良作风泛滥引发政治生态持续恶化。

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使命决定,政治生态是否健康、优化,不仅对所有党员、干部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而且对其他社会组织乃至整个国家政治系统产生至关重要的示范和影响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为我们评价政治生态提供了基本遵循。良好政治生态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层次的:在微观层面,干部清正是良好政治生态的评价标准;在中观层面,政府清廉是良好政治生态的评价标准;在宏观层面,政治清明是良好政治生态的评价标准[6]

二、政治生态面临的问题及表现形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形成了对腐败的高压态势,不敢腐的氛围初步形成。尽管我国政治生态总体上是健康的,干部队伍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在某些地方、部门、单位的某些党员干部身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一些反生态、不和谐的现象。

(一) 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丧失、价值观出现偏差,政治生态的思想根基不牢。

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精神上的“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总开关”。少数党员干部对理想信念不屑一顾,认为是空洞的说教;少数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科学的认识,不能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少数党员“言必称希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缺少认同;一些党员干部口头上拥护党中央,暗地里对党中央决定说三道四,甚至公开发表同党中央精神相违背的言论,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又一套;有的对党中央决定不是坚决执行,而是态度模棱两可、行动拖沓懈怠,处处为自己留“余地”;有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浑浑噩噩混日子,把组织交付的任务当作应付的差事,等等。“有这样一种趋势,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势头,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在增强。马克思主义者常常处于守势,处于被动地位,甚至失掉话语权。右的势力越来越猖狂,矛头直指共产党、党的领袖和社会主义制度,达到肆无忌惮的程度。”[7]

(二) 部分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不严不实,政治生态的内部关系不良。党内关系是指党的组织与党员之间、党员之间和组织之间的相互联系。“党是志同道合者的联盟”,党内所有党员政治上的平等,既是党内最重要的政治关系,也是正确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条件。从个体层面看,党内个体之间关系异化,人身依附现象较为严重。少数干部作风不正,党内生活庸俗化,信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朝中有人好做官”的腐朽人生哲学,唯上是从、俯首贴耳、言听计从、奴颜婢膝、祸福相托,致使党内正常的同志式关系荡然无存。从组织层面看,少数领导干部在党内政治生活中以个人意志代替集体意志,把民主集中制变成“集中民主制”,等等;组织之间关系变形走样,民主集中制原则落实不到位。一方面,上级干预下级工作,不结合地方实际给地方一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党组织为追求地方利益,无视党中央政策和统一部署而自行其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

(三) 纪律建设相对薄弱,政治生态的纪律环境不严。

纪律环境是指政治生态系统赖以存在的外部纪律条件。纪律是“红线”和“底线”,严格的纪律环境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基础。当前纪律工作存在从上到下逐级递减问题,越到基层对纪律教育越不重视,时常陷入“在加强改进声中削弱”的“上热、中温、下冷”现象;有的地方培训干部都搞“一个套餐、一个模式”,“左右一个样、上下一般粗”;有的不善于运用新媒体进行教育互动。纪律体系有待完善,比如,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没有实施细则;现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内容滞后于当前落实“两个责任”的需要,在实行“一案双查”、强化责任追究方面难以把握和操作。一些地方和单位政治生态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不讲党性讲人情、不讲纪律讲感情、不讲公心讲私心、不讲规则讲关系。党委、纪委、党委各部门等纪律监督主体间沟通联系不畅通、信息交流不及时、掌握情况不全面,没有形成监督合力。另外纪律执行的严肃性权威性也亟待增强。

(四) 干事创业的选人用人导向不正,政治生态的活水源头不洁。

当前选人用人不公、导向不正已经成为破坏政治生态“源头”的“污染源”之一。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存在“逆淘汰”现象。一些地方出现干部越腐败提拔越快,官职越高腐败越严重的恶性循环。正派人、老实人、不跑不要、埋头苦干的人受到漠视冷落、被边缘化,没有上升发展的空间,出现了所谓的“官场逆淘汰”。一些干部群众戏言,“组织部长,实际上是执行部长”,“干部辛苦辛苦干五年,不如到‘一把手家里坐一天”。干部“不作为、少作为、慢作为、假作为、反作为”等现象较为普遍,一些部门单位“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事难办”;一些干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有些干部该办的事久拖不决,办事效率低下;一些干部花拳绣腿,不见实招;一些党员干部在本职岗位上尸位

素餐,养灾自重、养难自重、养患自重,从严管理干部与有效激励干部问题亟待解决。

(五)“四风”和腐败问题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政治生态的自净机制不畅。

一般来讲,系统拥有一定的自我净化功能,一旦生态污染速度大于净化速度,则造成系统净化机制的不畅。当前“四风”和腐败问题“病原体”没有根除,开始穿上“隐身衣”、上演“隐身术”,“四风”和腐败问题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腐败越来越趋于隐蔽,由“地上”转为“地下”、由“直接”转为“间接”、由“现货”转为“期货”,“期权交易、干股分红、低买高卖、假赌赢钱、感情贿赂、雅贿、信息贿赂、业绩贿赂、帮助贿赂、色情贿赂、替代行为贿赂”等成为传统腐败方式的“变异体”。十八大以来通过全党上下的努力,“不敢腐”已经初见成效,但是政治生态自净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当前“四风”问题树倒根在,腐败与反腐败成胶着状态,还远没有取得从“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想腐”的实质性进展,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

(六) 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政治生态的基层基础不实。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不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怎样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了核心作用的发挥。有的在制定政策、推进工作中,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重视不够、支持不够;有的在推进农村改革中,片面强调村民自治,片面强调经济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被弱化虚化;一些基层党组织书记的素质、水平和积极性不高,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少数带头人参选动机不纯,违纪违法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本身就是企业业主,不愿意开展组织活动等。2015年6月29日,中组部公布《2014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显示,在297.3万个非公有制企业中,已建立党组织的157.9万个,仅占非公有制企业总数的53.1%[8]

(七)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远未消除,政治生态的社会文化环境不优。

儒家以“性善论”为前提假设推崇圣贤之治,逐步形成中国十分深厚的人治传统。“官中自有颜如玉,官中自有黄金屋,官中自有千钟粟”成为人们的思想文化共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宗法专制社会,与之相应的专制文化中的家长制、尊卑有序观念、独裁制度与人人平等的民主观念格格不入。在人治传统影响下,法律仅仅是一种依附于人治的工具,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大于法、言大于法,形成法律不如政策、“红头”不如“黑头”、“黑头”不如“口头”的极不正常现象。乡土文化、熟人社会是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延续和传承,在这样的熟人、人情社会中,一些党员干部被裹挟其中,讲关系、讲感情、不讲党性原则和制度规范,为不正之风开“天窗”、留“暗门”。有的干部就像蜘蛛一样编织出“蜂窝状关系网”,致使腐败问题一挖挖一窝,一掏掏一串,甚至形成塌方式腐败。

(八)管党治党责任落实不够,政治生态的“关键少数”引领不力。

领导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是政治生态的风向标,是“关键少数”,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就要从领导干部抓起。当前部分地方党组织的管党治党责任落实不够。部分党委(党组)书记没有牢固树立“党建就是最大的政绩”的理念,没有把管党治党作为主业主责来抓。部分党委(党组)管党治党责任落实层层递减,甚至敷衍应付。

落实主体责任还没有形成全员覆盖的格局,存在“党委书记急、纪委书记忙、其他班子成员闲”的现象。一些地方和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存在形式主义,对地方或党委党风廉政建设情况不掌握、对班子成员廉政状况不了解、对反映集中的问题线索不调查、对本地本单位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治理,“应付式”落实主体责任。

部分地方管党治党责任考评不够科学,在班子综合目标考评中,管党治党指标权重不够,有的甚至以业务政绩代替管党治党政绩。

三、政治生态治理与重构的进路选择

政治生态治理与重构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 腐败的治本之策。当前,政治生态呈现复杂多变的特性,局部恶化的从政环境给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这就决定了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高压反腐,突出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同时,要标本兼治、从严治权、正风反腐、严明党纪,营造风清气正、廉洁自律、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环境。

(一)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机制,铸牢政治生态之“魂”。

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固本培元工作,在铸魂补钙上下功夫。

“魂”即宗旨与主义,“钙”即理想和信念。在当代中国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政治方向、政治道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探索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经常化机制,把理想信念教育列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中心组学习首要内容,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主干课程体系,严格执行计划并检验学习效果。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新阵地,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纪检、宣传、党校等部门共同负责,各级党组织齐抓共管的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机制。各地各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共同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努力形成整体推进的良好格局。

(二)健全党内政治生活常态化机制,厚植政治生态之“根”。

良好政治生态从哪里来?首先从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中来。党内生活是锻炼党性、坚定信仰、提高思想觉悟的熔炉。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认真,政治生态往往健康;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出问题,一般与党内政治生活软弱涣散分不开。厚植党内政治生活之“根”,就是要使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成为一种自觉、

担当和常态,使政治生态起到教育改造党员干部的作用。要抓好民主集中制这个关键,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法宝,抓好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这个重要环节。坚持和完善上一级党委、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指导下一级党组织民主生活会制度,建立健全“两代表一委员”和群众代表、服务对象列席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并进行民主评议制度。提高“三会一课”、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警示教育、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党员等的质量。

(三)完善纪律建设长效机制,固化政治生态之“本”。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拥有8700多万党员的大党,没有铁的纪律,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大大削弱。严格的纪律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也是铸就良好党风、实现政治清明的重要保证。良好风气的养成和保持,要靠严明的纪律和规矩,要靠遵纪守法的氛围。固化政治生态之“本”,必须完善纪律建设长效机制,把纪律挺在前面。当前,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各级党员干部要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自觉把党章作为根本的行为准则,用党章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做遵守党章的模范。要把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情况列为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检查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党内政治生活、巡视工作作用,加强上级对下级以及领导班子内部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

(四)构建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疏浚政治生态之“源”。

选人用人导向是政治生态的风向标。习近平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9]如果用人导向不正,危害的是政治生态的源头。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就要把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作为治本之策,真正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会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形成“吃苦的人吃香、实干的人实惠、有为的人有位”的选人用人新风尚、新导向。要严格干部选拔任用标准,真正做到按标准定取舍、凭德才选贤能,让好干部标准落地生根。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程,严把选人用人各道关口。把好动议提名关,把好考察考核关,把好程序步骤关,严格拟任人选审查,坚持干部档案“凡提必查”,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凡提必核”,纪检监察等机关对考察对象廉政情况的意见“凡提必听”。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办事,继续抓好选人用人不正之风专项整治,坚决防止带病提拔、带病上岗。完善选人用人责任倒查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坚持权力和责任相统一,严肃选人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

(五)打造“三不”制度机制,强化政治生态之“常”。

坚持以弛而不息的精神纠正“四风”,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始终保持正风反腐“不敢”的高气压,扎牢“不能”的铁笼子,加快形成“不想”的政治新生态。坚持把严惩腐败作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抓手,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气压、强气场,加大纪律审查工作力度,盯紧重要领域、重要部位、重要岗位,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下大力气种“好树”、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坚决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林”。坚持把严纠“四风”作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基础性工作,健全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立足打基础管长远,始终把作风建设抓在手上,坚持不懈改作风、反“四风”,注重用硬措施治理软环境,严防作风问题反弹回潮,不断清除影响政治生态的污染源,以作风建设的成绩成效取信于民。

(六)完善基层治理机制,夯实政治生态之“基”。

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基层政治生态建设的具体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要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书记选配、培训、管理、保障等机制,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好、愿意为基层服务的各类优秀人才选进班子,为基层政治生态建设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更好地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适应政治生态建设需要,创新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和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实现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党的活动的全面覆盖和有效覆盖,构建“网格化、网络化”的基层政治生态建设工作体系。

(七)建立社会风气净化机制,涵养政治生态之“壤”。

社会风气是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心理的外化表现,是社会成员精神风貌的总和,是政治生态建设的精神土壤。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既要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也要以良好的社风民风涵养党风政风,推动二者良性互动。加强政治伦理建设,摒弃恶化政治生态根源的传统腐败文化、官本位思想,剔除专制制度糟粕,建立完善与良好政治生态相适应的官德行为规范体系。强化党员干部法治思维,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政绩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加快培育法治信仰,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生态建设全过程。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八)建立引领示范机制,落实政治生态之“责”。

净化、重构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必须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建立健全明责、履责、考责、问责机制,形成有责必担、履责必严、尽责必奖、失责必究的责任链条,确保政治生态建设责任落到实处。一是抓住“关键少数”,明确政治生态建设主体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承担起政治生态建设主体责任。二是建立“三个清单”,压实政治生态建设责任。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各级党委(党组)研究制定政治生态建设工作责任清单、项目清单、整改清单。三是树立鲜明导向,健全责任考评体系。加强对政治生态建设责任的过程管理和定期考核,形成党委(党组)统一领导,主管部门统筹协调,纪检监察机关、党委工作部门各司其职、密切协作、跟踪管理、统一考核、成果共享、综合运用的工作机制。把“会不会抓政治生态、抓得有没有成效”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首要考量。四是从严追责问责,倒逼主体责任落实。将落实政治生态建设责任考核结果作为确定年度考核等次、评先表优、问题整改、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对落实责任不力导致管辖范围内政治生态严重破坏、违纪违规问题频发的,严格实行“一案双查”、“一票否决”。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加强党的建设 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N].北京晨报,2014-07-01.

[2]牛 君,季正聚.试析政治生态治理与重构的路径[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4).

[3]李 刚.生态政治学:历史、范式与学科定位[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2).

[4]郇庆治.环境政治国际比较[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5][英]唐纳德·萨松.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项继权,李敏杰.论廉洁政治[J].社会主义研究,2014,(2).

[7]逄先知.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一些看法[J].中华魂,2015,(1).

[8]2014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DB/OL].[2015-06-29].http://dangjian.people.com.cn/n/2015/0629/c117092-27226541.html.

[9]习近平.建设一支宏大高素质队伍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N].人民日报,2013-06-30.

猜你喜欢
政治生态困境理论
跟踪导练(一)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大饥荒爆发前爱尔兰的政治生态
贯彻新形势下政治建军要求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