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华
粤北经济基础薄弱,亟待发展,但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用地指标、节能减排、环境评估等方面受到诸多制约的情况下,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中得到平衡,考量着地方主政官员的智慧
早在5年前,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粤西北考察时就感慨“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粤北经济基础薄弱,亟待发展,但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用地指标、节能减排、环境评估等方面受到诸多制约的情况下,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中得到平衡,考量着地方主政官员的智慧。
根据《2014广东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研究报告》,仁化县位居全省28个山区县(市)经济综合发展力的第三位,也是韶关市7县(市)人均GDP唯一一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县。
中共仁化县县委书记刘锋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说,近几年来,仁化县实施“四化推四区,转型促升级”发展战略、以“主攻项目,决战四区”为抓手,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但人民是否幸福,生活是否小康,经济仅是其中一个考核指标,如何让老百姓享受发展带来的红利,如何进一步完善民生,才是仁化当前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近几年,仁化县委县政府开创“干群会客厅”征集民意,提出“丹霞仁家”概念打造美丽乡村。
要生态不要带血“GDP”
仁化县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地处南岭山脉南麓,位于广东省北部,是粤、湘、赣三省交接地。县境总面积2223平方公里,总人口23.69万人。主要有铅、锌、钨、铁、铜、铀、锰、锡、硅石、磷、水晶、花岗岩等40余种,境内有亚洲最大的铅锌生产基地凡口铅锌矿和世界领先生产设备技术的锌冶炼企业丹霞冶炼厂。
“这是大自然赐予仁化的宝贵财富,然而,在这个‘谈有色色变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科学地使用这笔财富。与其让这些有色企业随意四处建设,还不如让所有的有色企业集中在一个区域,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监管。” 刘锋对记者说,这样不仅可以合理使用土地,远离污染、严格监管,集约化循环链生产,还可以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避免运输导致二次污染。
2009年,仁化县在周田镇设立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一期规划面积5000亩,引进投资50亿元,基地划分为冶金及二次资源回收、金属构件及金属微粉体加工、新材料与新能源、有色金属深加工、综合服务等五个功能区。发挥仁化县铅锌及稀有金属资源优势,构筑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有色金属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绿色”环保、生产资源循环利用,打造中国铅锌产业经济强县。
截至目前,园区已有入驻企业21家,基地循环经济产业链逐步形成,具备实施循环化改造的条件。2015年,该基地累计完成工业产值15亿元,税收1610.23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50%、33.9%。2015年9月,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继成功申报省第一批省市共建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后,又被省经信委批准为“广东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
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是仁化县的两大主题。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王长江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说,“目前许多区县在‘GDP这个指挥棒下,地方领导不顾各地实际情况,一味上马项目,他们要快速发展经济,无法避免地就在发展工业,而环评这一关又不能做到很好,这是带血的GDP。”刘锋表示,宁可经济增速放缓,也要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不遭后人唾骂。
2008年,刘锋从广州作为交流干部被安排到粤北地区,先后担任始兴县县长、仁化县委书记,尽管时值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大力推进“腾笼换鸟”、“双转移”,但刘锋在选择项目上还是有所保留,对于外来企业并非来者不拒。刘锋说“我们必须根据当地的资源实际来选择合理的企业进驻,而不是因为大环境有好的政策,外来企业一阵风似的刮来,没有优惠政策后,又一阵风似的刮走了。而依托本地资源,落地的企业不会轻易离开,对发展本地经济、提高本地人民生活水平才能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
虽然仁化县是韶关市7县(市)人均GDP唯一一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县,但不可否认,仁化经济总量还偏小、百姓收入偏低、城乡差距还比较明显,经济社会发展能走多快就要走多快。2012年以来,仁化县委制定了“四化推四区,转型促升级”(新型工业化推动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新型城镇化推动县城和乡镇建成区建设,休闲商旅化推动环丹霞生态旅游景点景区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发展战略。生态优势正在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仁化县入选“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0强”,投资客与旅游者纷至沓来。
首创“干群会客厅”
对于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来说,发展经济不是其唯一终极目标,让当地社会和谐稳定、老百姓安居乐业,能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在其心目中同等重要。
2012年,刘锋在新加坡考察“议员工作室”后受到启发,新加坡议员工作室就是给议员和群众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可以有效地了解民众的心声,解决群众的问题。那我们在国内能否建立这样一个平台呢?而不是非要等老百姓有了矛盾就依靠上访?刘锋心想。事实上老百姓之间的纠纷、对政府的疑问很多时候是因为得不到沟通,没机会让他们倾诉,才最终导致矛盾激化,从而上访,甚至越级上访。
回国后,刘锋马上召集党政领导班子研讨“工作室”问题,但会议上,话题一抛出,马上便有反驳的声音,“我们的工作本来就那么忙,哪里有时间去和老百姓聊天?”“那不是天天都要加班去听他们发牢骚?”“我们能帮他们解决问题吗?对减少上访能有效吗?”一大堆的质疑声向刘锋抛来。
刘锋给大家解释说,在借鉴新加坡“议员每周必须有一个晚上在选区‘议员工作室接待选民”的社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开展以“知民情、解民忧、汇民智、促发展”为宗旨,以“干群沟通零距离,民情冷暖记心田”为主题的干群交流活动,并不是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每一天都要会客,在时间和地点上要科学安排。
刘锋给大家解释说,在借鉴新加坡“议员每周必须有一个晚上在选区‘议员工作室接待选民”的社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开展以“知民情、解民忧、汇民智、促发展”为宗旨,以“干群沟通零距离,民情冷暖记心田”为主题的干群交流活动,并不是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每一天都要会客,在时间和地点上要科学安排。
经会议商定,县委办将工作室取名为“干群会客厅”,“我们不是接访,我们在会客厅里备好茶水,会客领导像招待客人一样会见每一位前来交谈的群众。不仅县里要搞,还要在每个乡镇铺开,落到实处。”
2013年2月,“干群会客厅”正式启用。
“干群会客厅”工作由县委副书记主抓,办公室设在县社工委,负责牵头统筹管理。县镇村三级班子成员轮流定时(县会客厅每周一晚8时至10时,镇级会客厅每周一下午3时至5时,村级会客厅每周三全天)定点坐班,与群众、企业业主等直面沟通座谈。
《小康》记者翻阅会客厅会客纪要显示,2014年9月1日,正好是刘锋在干群会客厅值班,县木材厂职工安置小区与相邻谭姓住户因围墙拆建问题产生纠纷。谭姓住户向县委书记刘锋反映此事,希望有关部门能解决自家房屋通风、采光问题。
当时主持会客的县委书记刘锋召集住建局、林业局等部门有关同志进行座谈,并提出处理意见:转建设局城管大队先发停工通知,待林业局邓志立同志协调后再规划报批建设。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经住建局协调,协同林业局与当事人多次到现场进行协商处理。2015年6月5日,由住建局监证,当事人、林业局签订相关协议书。林业局组织施工人员对当事人的受损墙体进行维修,改建围墙。经过9个月的协调处理,最终成功地解决了群众的难事,圆满化解了邻里之间的矛盾,有效促进了社区和谐。
2014年9月15日,中润公司总经理廖钦文向当时主持会客的县长王晓梅汇报新项目吹制锌粉和超微细粉项目进展情况,并希望解决贷款资金尚未到位的问题。会客当天,县长王晓梅召集县经信局、人民银行仁化支行、县农信社的相关同志,就中润公司的诉求进行探讨,并当场签署座谈意见,现场高效办理。
经与县农信社沟通,中润公司的贷款申请相关手续已提交,尚需对中润公司在其他银行的贷款进行协调,待处理好后预计10月可发放贷款。关于该公司今年进行的吹制锌粉项目和超微细粉技改项目申请省经信委技改扶持资金的问题,该公司两项技改项目属节能技改项目,经县经信局与省经信委沟通,节能技改扶持项目的文件近期下发,县经信局已开始指导该公司进行相关申报的前期工作。
《小康》记者随机电话访问了5个曾来过会客厅的群众,2个表示他们反映的问题得到了解决,1个正在处理中,2个经过和值班领导沟通后表示政策原因,可以理解。
相互尊重集民意
《小康》记者了解到,“干群会客厅”整个流程包括预告信息、干群座谈、会客记录、领导批示、分类处理(需解决的事项转相关部门办理、好的建议和意见报党委政府提供参考)、群众评议、建档备案。实行“首办责任制”,执行“谁首次受理、谁跟踪到底”原则,首次接到事项的县领导为首办责任领导,一竿子插到底,对事项的办理情况负责到底,做到包了解情况、包协调处理、包督办事了、包事后回访。县委常委会每月召开一次专题会,重点对会客信息研判、问题事项解决、意见建议受理等进行研究部署。目前,全县设有“干群会客厅”137间,其中,县领导会客厅安排在县体育馆,11个镇(街)安排在群众聚居或相对方便的位置(如镇政府大院、成人中心学校、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等),125个村(居)会客室设在各村(居)委会,实现了县、镇、村三级“干群会客厅”全覆盖。会客方式为领导约谈与群众、企业主主动前来相结合,以摆“龙门阵”、“拉家常”、“来喝茶打嘴鼓”等方式,把群众“当亲人,当客人”,努力把“会客厅”打造成为“反映民意、集中民智、解决民忧”的干群直联沟通新平台。会客内容包括收集社情民意、沟通政策障碍、接受群众来访和诉求、信访老大难问题面对面交流、给予人文关怀等。
领导干部在“干群会客厅”接待群众时,坚持广纳社情民意和群众建言,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与来访“客人”讨论镇村规划建设、项目征地拆迁、城市管理等问题,向社会群众公示县城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征求民生实事办理等,收集到了群众反映的具有普遍性、倾向性、政策性问题,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使党委政府的决策更具有群众基础。如:通过会客厅活动,仁化县委了解到红山镇有种植茶叶的产业基础和条件,但一直没有得到规模集约发展,经研究出台了《仁化县茶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0年)》,县政府每亩补助茶农2000元新种茶树,着力发展茶叶专业村、镇,建设一批高标准茶园;同时,从会客中了解到,石塘镇“堆花米酒”品质高,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且群众发展热情高涨,仁化县因势利导,组建了石塘堆花米酒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政府帮助完善了石塘堆花米酒生产、商标、包装、推介、质监、流通等一系列手续,引导现有的小型作坊向丹霞古村人家酒庄系列发展,石塘“丹霞米酒”的价格已由原来的每市斤8元涨到现在的20元,且供不应求。
自2013年2月“干群会客厅”创建以来,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县开展干群会客活动4152场,参与群众3805批6749人次,受理各类问题和事项4153宗,协调解决累计3860宗,正在跟踪督办293宗,采纳意见和建议314条,办结率达93%。
“干群会客厅”这一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创新,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该做法在2015年12月被中央改革办、省委改革办以专报形式予以刊发,并得到了省委常委李玉妹、林少春同志以及副省长、韶关市委书记蓝佛安同志的批示肯定。刘锋在国家信访局召集的省信访工作座谈会,以及全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分别作了经验交流。
“干部与群众在‘干群会客厅面对面聊天,是在放松的状态下和群众面对面交朋友,拉家常,喝茶聊天,这样大家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一种互为尊重的关系。群众更乐于接受,这跟我们正常的信访渠道不同。来干群会客厅座谈的群众,刚开始可能有怨气,但走的时候都是开开心心,握着手走的。很多群众感到我们的干部能放下架子,牺牲休息时间倾听他们的诉求,他们说即使有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他们也觉得很理解。通过这种‘平等互动、‘互相尊重、‘亲人来做客的方式倾听群众诉求,及时掌握群众的急事难事烦心事和农村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将其化解在萌芽状态。”刘锋说。
惠民政策打造“丹霞仁家”
2015年12月31日,由仁化县自行设计建设的仁化丹霞休闲绿道一期正式开通启用,这是全县首条绿道开通启用。仁化丹霞休闲绿道一期工程设计段为仁化县文峰塔至卜古岭山脚处,全长约1.4公里,建设用地宽度为锦江河岸边往内32米。“丹霞绿道”是经过收集到市民反映要求开通锦江河堤绿道建设问题,在县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安排资金把绿道建设当作仁化一道景观来打造,切实解决了广大市民较少休闲运动场所的问题,得到了全县人民的高度好评。
据了解,仁化丹霞绿道从2014年开始筹建,是仁化县的第一条绿道,集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绿道的建成,对该县的文化旅游体育事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2015年初,县建设单位完成了绿道概念景观规划设计、评审工作,开始动工建设。绿道项目源起仁化县文峰塔,沿锦江河岸绵延至丹霞山北门,全长约4.7公里,总体规划面积约27.8公顷,绿道以丹岩、碧水、农田、丘陵、村庄为主要景观特征,突出仁化县城与丹霞山互动关系,勾画出县城锦江河至丹霞山沿路自然景色和谐统一协调的景观空间。仁化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赖小红告诉《小康》记者,“丹霞绿道”一期如期竣工并投入使用,给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运动的好去处。近年来,仁化一直致力于依托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景区打造珠三角“后花园”,成为具有避暑、会议、度假、休闲、康体健身等功能的生态“慢城”,吸引各地游客来这里过“慢生活”。“‘丹霞绿道也是‘慢城建设的内容之一。接下来,我们还会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推进二期建设。”赖小红说。
1月5日傍晚,刘锋与《小康》记者一起在“丹霞绿道”上散步,期间路过一户五层小楼的民房,他指着旁边的一块空地说:“按照规划,我们将在这块地上建一个酒吧街,为游客提供小憩的地方,百姓也可以因此增加收入。”他突然停了下来,自言自语地说,这座民房地理位置很好,可以用来做民宿旅馆。于是,他向灯火处走了过去,他说要和房东好好聊聊。
“民宿”是指借助当地居民现有房屋资源,应对当前越来越多的游客,农民自己开设的小型旅馆。“丹霞印象连锁客栈”掌柜符小蜜告诉《小康》记者,“这几年政府大力支持民宿的发展,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让老百姓很受益。”2010年,她在丹霞山山脚下租下一栋民房,建立了她的首家客栈。经过几年的发展,她已经有“丹霞仁家”、“艺术家”、“禅”等三家丹霞印象连锁客栈。
符小蜜说,因为客栈的带动,农民家里的房屋日租也水涨船高,在旅游旺季,能达到两百多元一晚。近年来,县政府与群众共谋“农家乐”发展策略,出台了《仁化县“丹霞仁家”经营户(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促进了乡村旅游业发展,“丹霞仁家”乡村农家乐实现经营收入1亿多元。
《小康》记者在上寨村看到,村民房屋错落有致,马路宽阔干净。一户卖特色米酒的农民告诉记者,他家的酒自产自销,主要是卖给游客,一年到头,收入不菲。建设美丽乡村,是仁化在新时期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名片的重要举措。2014年10月28日,仁化召开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在粤北山区各县(市、区)率先启动建设美丽乡村行动,围绕“规划科学布局美、特色鲜明建筑美、生态自然环境美、产业发展生活美、乡风文明和谐美”五美目标,实施“规划引领”、“民居建设”、“村庄整治”、“创业增收”、“以‘仁化人”“五大”工程,分类推进“田园风光型”、“古村文化型”、“休闲旅游型”、“特色产业型”、“造福新村型”美丽乡村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
仁化县财政连续6年安排不低于当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的资金作为专项经费。职能部门的各类资源、项目和政策资金全部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倾斜。
“我县实施‘乡村清洁美工程已有6年,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方面积累了一些条件和打下一定的基础,此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完全符合自身实际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政策导向。”对于仁化的未来,刘锋自信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