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教集团化办学视角的中高职有效衔接对策研究

2016-05-14 18:38刁洪斌于进亮
职教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中高职衔接对策研究

刁洪斌 于进亮

摘 要:文章在总结国内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基于集团化办学开展中高职衔接的实践和成效为例,针对制约高职院校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关键因素,提出了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对策。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中高职衔接;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刁洪斌(1973-),男,山东郓城人,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于进亮(1980-),男,山东莱芜人,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形势下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协调发展研究——以青岛为例”(编号:GZYLX2011030),主持人:刁洪斌;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长效动力机制研究”(编号:2011GZ061),主持人:刁洪斌;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产学研联盟合作机制研究与实践——以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编号:2015232),主持人:于进亮。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5-0082-04

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担负着培养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各行业企业对职业化人才的需求规格和规模也在不断地升级和调整,尤其对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呈现急速增长的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构建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为此,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对于满足中职学生学历和能力提升需求、搭建终身教育平台、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现阶段,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以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和中高职院校为主的职教集团,旨在发挥成员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培育行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此形势下,以职教集团作为平台,研究如何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中高职衔接的研究和实践

国内对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研究始于20世纪 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研究,初步建立了中高职衔接的理论体系。目前,总体来说,关于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衔接制度、顶层设计和衔接模式探讨等宏观方面,并取得了明显的研究成果[2]。比如,孟源北等学者通过对中高职衔接现状和问题的分析,从教育层次价值取向、教学资源配置、职业标准开发、课程结构完善和衔接体系构建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推进策略[3]。而对于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和教学内容以及教育体系等中观和微观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基于专业层面的深层次实战研究和中高职衔接的平台研究更是屈指可数。贾恭惠、吕淑珍等学者选择建筑工程技术与工程造价专业为研究模型,基于职教联盟视角,探讨了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微观教学环节的五个衔接[4]。

在中高职衔接政策和理论成果的推动下,在实践层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8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正式提出:高职院校要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逐步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同年陕西和上海三所高职院校试点举办五年制专业。之后,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分段贯通模式、对口升学模式、直通制模式、自主招生模式等中高职衔接模式纷纷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中职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模式不断创新,比例和规模不断扩大。以山东省为例,2012年10月,出台了《山东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办法》,对五年制高职教育进行了重新规范,举办五年一贯制的高职院校54所,“三二贯通”的中职院校120所,高职院校60余所。201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专门发布了《山东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改革招生考试制度,为中高职毕业生搭建上下衔接贯通的成长路径,试点开展“3+2”高职和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开展“3+4”中职和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逐步完善招生考试制度,分类建设山东省名校,试点开展中职与普通高中学分互认和学籍互转模式,逐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二、制约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关键因素

从中观和微观实践要素来分析,目前制约中高职有效衔接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关键因素,尤以人才培养体系的衔接问题最为突出。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衔接

现阶段,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于技能型人才,而高职的人才培养定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但在同类专业的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之间缺乏依存性,人才培养的过程往往“各自为战”,尚未打通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衔接路径。中职教育主要侧重于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而对学习能力、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存在很大缺失,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人才培养体系不衔接

1.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不衔接。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没有制定统一的针对中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比如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技能培养标准等。中高职院校独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没有根据行业企业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校际和校企之间都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出现了部分专业核心课程两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并且多数情况下,技能型课程的授课水平区别不明显。专业课程体系衔接不畅容易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专业能力培养的缺失。

2.素质课程(基础课程)体系不衔接。素质课程体系在区分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中职学生升学后,最棘手的便是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课程,特别是数学、大学英语等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与普通高职学生的差距较为明显。这除了与中职生源质量较差的历史性问题有关外,最根本原因或许与两阶段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原则差异较大有关系。

3.实践教学体系不衔接。作为职业教育的不同层次,在学生实习实训和顶岗实践方面,中高职院校理应体现出教育层次和内涵的差异。然而,在实践教学的实际过程中,部分财经类等偏重文科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层次和质量定位不准确,师资和实训等软硬件要素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中职学生升学后,很多实践教学项目和内容与中职院校几乎一样,甚至还不如办学特色明显的中职院校。而对于顶岗实习的安排,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往往出现顶岗实践内容重复,再加上顶岗实习的管理不善,容易出现学生实习“放羊”的问题。

(三)学生管理模式不衔接

学生的有效管理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因素。目前,鉴于生源质量的原因,许多中职院校对于学生的管理普遍采用了严格的“半军事化”管理,注重对学生违纪、日常行为养成和日常学习的管理。而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普遍采用开放式的管理模式,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由于中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缺乏沟通和协调,许多中职学生在升学前对高职院校缺乏了解,中职院校也没有组织文化体验等相关活动,导致很多分段贯通制学生面对高职新环境,出现课堂出勤率低、管理抵触、迟到早退和不及格门次过多等情况,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薄弱环节。

三、基于集团化办学视角的中高职衔接实践和成效——以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目前,对口升学、分段贯通和自主招生是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称学院)中高职衔接的主要形式。分段贯通合作中职院校6家,涉及专业13个,中职生源约占在校生的20%左右。近年来,依托主办方山东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行业办学优势,学院作为核心成员,组建了教育次集团,依托青岛市职教改革试点区的政策优势,牵头组建了青岛市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办学联盟。以行业和专业的集团化办学模式为突破点,在中高职衔接实践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

(一)依托地域优势,成立专业办学联盟,协调区域中高职专业发展

2012年,学院牵头组建了酒店管理和烹饪两个青岛市中高职专业办学联盟,其中,酒店管理办学联盟获得青岛市财政资金支持。通过成立联盟理事会,建立联盟章程,出台合作框架协议,探索资金分配方案等举措,与区域内中职院校、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近30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共赢关系。目前,依托专业联盟,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享实习实训资源、共办技能大赛、合作修订专业和行业标准等方面取得了扎实的建设成效。

(二)依托鲁商教育集团,实施集团内中高职一体发展

鲁商教育集团旗下共有1所应用型本科院校、2所高职院校和1所技师学院。学院依托教育集团行业办学优势,以特色优势专业为试点,积极与集团内部院校开展集团内中职、高职和应用本科一体发展。比如,酒店管理和烹饪专业与烟台城市服务学院合作制定了相关专业五年制人才培养方案,并探索构建集团内直通模式。

(三)依托专业办学优势,踏实做好中高职人才培养工作

学院高度重视中高职衔接中微观实践层面的工作,以办学特色和内涵建设为主线,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踏实做好了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工作。2013年,旅游管理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获批牵头制定山东省两个专业的五年制人才培养方案;承办了山东省高职院校酒店服务技能大赛和全省中职院校旅游服务类技能大赛,切实做好了技能大赛标准衔接工作;旅游管理专业连续举办了十一届职业技能大赛,邀请合作中职院校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接受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评价,获奖选手与企业现场签署就业协议,成为区域内的中高职衔接的典型专业。

四、推进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策解读,提高对中高职衔接重要意义的宏观认识

当前,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关注程度持续加强,政府也在逐渐建立有效的引导和调控机制,职教集团化办学成为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重要平台。随着部分区域陆续成为国家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地区,特别在中高职衔接方面出台了系列的优惠政策,高职院校应该以此为契机,尽快探索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新模式。另一方面,在高职院校生源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下,从专业设置和调整、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衔接模式创新、招生制度改革等方面尽早开展有效衔接的对策研究,可以尽早建立高职院校稳定的中职生源基地,为高职院校的规模稳定提供保障。

(二)优化专业布局,突出办学特色,增强中高职中观层面要素的衔接

中观层面的要素应主要包括办学特色、专业布局等方面,其中专业布局的衔接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关键条件。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中高职院校只有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突出办学优势和特色,才能有效提升中高职衔接工作的吸引力。然而,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在其专业建设过程中,缺乏战略的考虑和系统的设计,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专业布局,不但难以形成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也不利于区域高职教育的错层发展。因此,中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必须从区域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依托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在其宏观指导下,加强专业建设,强化与专业设置相近的中职院校的合作交流,使中高职院校首先完成专业衔接。此外,高职院校还要特别注重对相关中高职专业的研究,通过定期互访、召开教学研讨会、深入参与行业组织的教研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合作中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的协调统一。

(三)改革培养模式,优化培养体系,强化中高职微观层面要素的衔接

微观层面的要素应主要涉及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等实操层面,这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接地器”。在中高职衔接的实践过程中,首先要弄清楚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差异性,理清高端技能型人才“高”在何处,即掌握完成高难度任务的技能和创新能力。对于中职学生的培养应该坚持技能与素养并重的原则,通过开展社团课程、人文素质讲坛等活动载体,着力做好第二课堂“隐性课程”的教学,着重提升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好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要以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素质教育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衔接为主线,依托职教集团资源,以专业调研为基础,使集团内所有人力资源都能全程参与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中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有效的延续和提升。

教学内容方面,要强调与职教集团成员合作制定衔接的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注重课程内容的序化和整合。要强化中高职院校在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整合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分段获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四)增强中高职衔接学生管理模式的针对性,大力实施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的内涵是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施教策略,力求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均得到最佳的发展效果。目前,国内高职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过渡为大众化教育,高职院校生源类型多,考试分数低,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普高生源与中职生源,在能力基础、学习习惯、综合素养等方面差异明显。普高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较好,而中职学生动手能力优势明显,这给传统的班级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各专业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素质能力,一方面对普高班和分段贯通班实施不同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课程体系、授课方式、能力要求等方面要有区分,另一方面针对分段贯通学生,也应该制定分层标准,细化培养方向,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此外,公共基础课,比如中职学生普遍感觉学习吃力的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也要探索分层次教学改革。

(五)依托职教集团,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中高职衔接服务体系建设

在职教集团化办学快速发展形式下,构建好中高职衔接的服务体系,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依托职教集团,优化中高职衔接的资源配置。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中高职的有效衔接离不开“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离不开真实情景的“实训工厂”,离不开具备教学做一体的“真实岗位”。因此可以利用职教集团的资源和规模优势,建立“校企互动、合作共赢”的机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要尽快探索中高职衔接有效性的评价机制。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相关利益团体,应总结目前中高职衔接的经验,尽快制定出绩效评价标准,开展衔接有效性的评估工作。在评价过程中,应积极发挥职教联集团作用,由其牵头组织行业企业、中高职院校、学生家长和社会团体,着重开展中高职衔接的第三方评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朱雪梅.中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6):10-13.

[3]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85-88.

[4]贾恭惠,吕淑珍.基于职教联盟视角的中高职衔接“一创新、五对接”[J].当代职业教育,2013(7):15-18.

[5]王琴,马树超.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策略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3(9):99-102.

责任编辑 秦红梅

猜你喜欢
集团化办学中高职衔接对策研究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
公办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的制度化分析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铁岭市高职院校物流专业集团化办学的对策研究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跃升的校企合作症结及其破解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