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心理状态探究与对策思考

2016-05-14 18:38黄志国
职教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对策思考心理状态高职学生

摘 要:高职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定型的关键阶段。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和心理需求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高职院校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动态及其成因的基础上,从办学质量、管理、服务、素质教育四个方面对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状态;对策思考

作者简介:黄志国(1974-),男,安徽宣城人,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5-0024-05

一、高职学生典型心理状态梳理

(一)思维活跃,乐于交流,但人际交往心理敏感

高职学生思想相对简单,体现在人际交往上,他们既愿意和同学交流,也愿意和老师交流。体现在人际关系上,高职学生同学之间相处良好,同宿舍舍友也关系融洽,较少发生同班同学或者同宿舍同学由于相处矛盾而要求调换班级和宿舍的情况。在校园活动方面,高职学生都保持着很高的参与欲望,他们乐于参加集体活动,集体荣誉感较强。但在人际交往中,高职学生心理敏感,对自身和高职教育、高职院校的信心不足。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讲究方式方法,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尊严。

(二)心理情绪化色彩明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过于偏激

高职学生思维方式相对简单,缺乏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不能很好地从事物本身实际出发用唯物辩证的眼光去客观看待,而是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带有较浓厚的情感主义色彩。主观主义使高职学生在认识外部世界时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对事物是非曲直的客观分析和准确判断能力不足,缺乏全面性和深刻性,往往只能认识到事物的表象而不能进一步透过所看见的表象透视事物的本质,甚至走向反面的错误认知。二是缺乏独立见解,心理不够稳定。高职学生心理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网络中充斥的大量负面垃圾信息对高职学生还没有定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明显,使学生容易对遇到的问题产生偏激的认知和评价,包括对自己所在学校也往往有诸多不满和偏激观点。三是遇到问题不能冷静对待。高职院校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处理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容易产生行动上的过激行为。如当遇到恋爱挫折时会因为失恋的打击而很长时间萎靡不振,甚至通过过激行为对他人产生伤害。

(三)对个人修养的要求不严,追求不高

一是受到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影响。在改革开放背景下,资本主义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借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之利强势涌入我国,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优秀传统观念产生强烈的冲击。高职学生作为年轻的时代青年,思想中充满了好奇因子,在面对光怪陆离的资本主义符号时,他们更容易走在前面去认可它。基于此,他们对资本主义价值观衍生出来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立的社会现象持宽容理解态度。最近一些年,高校中的艾滋病、毒品、传销的出现和增多,就是影响的实证。二是对自己的道德修养要求不严,追求境界不高。受到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高职学生对社会道德底线的容忍度在提高,对社会中的失德现象秉持着一种旁观者心态。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高职学生对品德修养缺乏一种积极追求的主动境界,更多的是现实主义原则之下去适应社会的被动选择。

(四)自我控制力较差,大学生活缺乏科学规划

一是组织纪律观念不强。一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养成了自由散漫的陋习,这些学生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以自由主义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对迟到、旷课、作业不交、甚至考试都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于学校的管理也不能很好地配合,或不理不睬、消极抵抗,或明火执仗对抗。二是学习目标和计划不明确,即使有也很难落到实处变成现实。相比较本科高校尤其是一些名校来说,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不重视学习的现象,对大学学习与生活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高校是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道门槛。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在当前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学习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推动个人职业生涯顺利发展的关键要素。学习仍然是高职学生大学生涯的首要任务,但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普遍处于放松状态,很难在高职院校看到图书馆、自习教室人满为患的占座现象,取而代之的是临时突击性学习,导致许多学生三年高职生活学无所获,在就业中毫无竞争力,面临毕业就失业的窘境。

二、高职学生心理状态原因探究

(一)学习上的功利主义心态,学习基础差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个体因素

首先,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就业是学生学习的首要目的,有一些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在对接上存在差距,使学生产生学习无用论心态,故而不愿意学。其次,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差。高职生源在高考录取体系的末端,同时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自主招生和注册入学的开展,使得高职院校生源多元化,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薄弱。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听不懂,跟不上;一些高中文科学生来到高职院校以后被安排在理工科专业,学习理工科知识,更觉吃力。再次,学习上缺乏吃苦精神。知识基础上的差距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压力,这种压力反过来又影响他们更加不愿意学习,陷于恶性循环,导致高职学生普遍学习效果不好。

(二)高职院校管理上的相对松懈,对学生的约束力不够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制度因素

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内涵不足和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低等原因,使得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近些年随着生源的减少,高职院校普遍遭遇了生源危机。学生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满以及学校对生源减少的担忧,使得高职院校在管理中陷入了左右为难的窘境。严格的管理、贴心的服务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工作本应是高等学校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但在现实面前,管理和制度执行却打了折扣。除了依靠贴心的服务来获得学生的满意外,在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上不能完全达到理想状态。由于人才培养质量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同时由于就业的激烈竞争和压力,以及对未来就业前景不确定的焦虑,使得学生对学校的严格管理也不配合,最终陷于非良性循环,学生学习及遵守纪律方面不能令人满意。

(三)心理成长滞后,对事物的认知判断能力不足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心理学因素

人的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成长,人的这种成长规律在高职学生身上体现的更加明显。由于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一部分中职、职高的学生年龄更小,心理发展更加滞后。由于思想不成熟,缺乏科学的思维方式,感性大于理性,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往往以情感的宣泄来代替理性的分析。情感主义色彩导致学生情绪不够稳定,起伏较大,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偏激,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

(四)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片面解读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教育学因素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的宗旨是培养以技术技能见长,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端人才。但在现实的高职教育当中,高职院校突出了技术技能的成才目标导向而忽视了高素质的成人目标导向。使得人才培养出现一手软一手硬的不平衡结果。

三、促进高职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状态的思考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自信是促进高职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状态的现实保障

高职学生学习和生活态度积极性不高,对自身品德修养要求不严、追求不高的深层次原因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自信不足。因此,必须加强高职院校办学内涵建设,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发自内心自觉地认真学习,提升自身修养。

1.加强专业建设。在就业的指挥棒下,专业就业竞争力如何是学生选择高校的首要标准,在历年高校招生中,专业就业竞争力的强弱就是一所学校招生的晴雨表。学生对高职院校中就业竞争力强、社会需求量大、工作环境好、工作待遇高、职业前景好的专业争先恐后报考,录取分数甚至比普通二本院校的录取分数还高,同时,一些专业由于招不到学生而日渐萎缩。加强专业建设就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开设学生喜欢、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竞争力强的专业。

2.加强课程建设。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三年学习能够获得胜任相关领域工作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一要按工作岗位的知识和技术技能需求,科学设置课程门类,实现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能够满足将来工作岗位需要的能力;二要加强课程教学内涵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每一门课程都能实现功能最大化,使学生学有所得;三要调动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教师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最关键因素,不同高校相同专业、相同的课程设置,教学质量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师资力量不同。调动广大教师教学积极性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严肃问题。科研中心论是当前对我国高校教师实施评价的导向。这一评价导向导致两个后果,一是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好教坏一个样,科研才是硬道理,于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成为无关紧要的副业,科研成为主业。第二个后果是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感觉在大学里学不到有用的东西,对高等教育效果不满意。高校的行政化倾向是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另一个问题。我国高校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普遍存在向行政人员倾斜的现象,使得广大教师都争先恐后的去争当行政人员,而不愿意承担教学工作,这也严重挫伤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加强师资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瓶颈就是师资力量的缺乏。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第一,在原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在老师的专业领域或者相近领域设置竞争力强的专业,这是最便捷的方式。第二,未雨绸缪,大量引进新开设专业的专业师资力量,用优惠条件吸引优秀人才。第三,加强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学习,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水平。高职院校教师大都是学术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理论知识有余,实践能力先天不足。高职教育要达成“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要求高职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必须是技术技能能手。这需要对专业课教师开展在职或脱产实践能力培训,通过请进来或走出去的方式使教师能够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先进的实践技术。

(二)严格规范管理是促进高职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状态的制度保证

高职学生的种种心理状态表现除了对高职办学质量的不满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高职院校的管理没有发挥最大效能,给学生的行为提供了弹性空间。

1.完善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实现制度的科学化、合理化。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开始时通过“三改一补”建设而成。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师资队伍、生源构成、学习方式、学习要求等方面与之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职院校需要适应变化,对学院方方面面的管理制度进行系统性的科学建构和完善。例如,有的高职院校中的学生评教制度就亟需完善,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学校一方面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另一方面学校又要求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但其中的相关制度又不配套、不完善,这导致教师管理学生和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之间形成直接矛盾对立。这种制度执行的结果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不能做到客观公正评价,而是从自己的情感出发,随意评价。教师对学生诸如迟到、旷课、上课不遵守课堂秩序等违反纪律的情况越是认真负责管理,越会得到学生低分评价,好人主义、一团和气、不管不问的教师反而获得学生的高分评价,这种结果背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也打击了教师管理的积极性。

2.将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到实处。制度制定以后,关键就在于制度的执行能否落实。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由于生源减少,自身内涵的不足,在学生管理工作上执纪不严,对学生违反校规校纪问题不能严格按照既定规章制度去执行。放松管理的结果是学生愈发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服从学校的管理,又反过来对学校不满意。因为制度执行不能落到实处,结果是老师不愿意管,学生也不怕管,学校的管理变得困难。管理出质量,管理出人才,具有高水平的、规范化的、科学化的制度管理才能维护学校正常的秩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3.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一是要基于按劳分配的公平原则给予管理人员与其在管理工作中的付出相适应的待遇,使之愿意主动去管理,去奉献。二是要合理设置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责和范围,使学校管理工作权责分明,防止出现有事不知道谁管而没人管理或者大家都去抢着管理的现象,同时合理的工作量使管理人员有能力管好。三是要给予管理人员极高的权威性,使之在正常合理职责范围内敢于管理,而不会担心管理以后会遇到各种问题,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

(三)树立生本主义理念,增强学生内心对学校的归属感是促进高职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状态的情感源泉

1.加强基本硬件建设,为提升服务质量奠定物质基础。良好的硬件设施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对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产生助力。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在这些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学院的服务工作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在教学楼,学院设置了冷热兼有的无人值守自动饮料售卖设备和免费开水机,使学生在上课时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解决口渴之需。在宿舍楼安装了自动洗衣设备和冷暖空调,并对空调使用提供一定额度的免费使用电量。在图书馆除了有浩如烟海的纸质书籍外,还提供了供学生自学使用的内容丰富的各种专业数据库和电子书籍、各种职业资格等级考试学习资料和在线实战检测平台。在校园安装了全天候免费开放的无线网供学生学习和生活使用。在校园大力开展美化校园工程,种植了大量的常绿阔叶林木和时令花草,包括一些著名品种,如桂花、银杏、香樟、白玉兰、红玉兰、美国红枫等,使得校园一年四季绿树成荫,并因地制宜开辟了人工湖和湖边摇椅,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连续数年被评为江苏省和谐校园和江苏省园林式单位。

2.坚持生本主义理念,为学生学习和生活做好服务工作。首先,做好服务工作要在制度制定和执行中始终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育人原则。如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和开放范围不管是在平时还是在周末都应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宿舍的熄灯时间安排上要将方便学生学习和保障学生适当休息时间结合起来;食堂的开放时间和饮食质量、卫生、价格都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生活方便舒适和承受能力,为学生生活保驾护航。其次,要以行动及时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教室里的学习设施应做到专人巡视,专人维护,使教学桌椅和多媒体设备能始终保持在正常状态,而不应存在桌椅损坏,学生无处坐,多媒体设备损坏,老师无法使用的情况。宿舍生活设施如空调损坏、屋顶漏雨、水管破裂漏水、环境卫生保持等问题都要及时予以解决。

(四)立德树人,强化素质教育是促进高职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状态的思想保障

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心灵塑造功能,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现实中屡见不鲜的道德缺失现象深深地震撼了我们的内心,香港占中运动和台湾太阳花运动中冲在最前面的就是学生;药家鑫、李启铭、林森浩等一系列真实案例对高校德育工作敲响了警钟。培养学生健康心理首先要发挥思政课的心灵塑造功能。在实用主义社会思潮下,思政课在高校处在学校不想开,教师不想教,学生不想学的尴尬状态。高校在岗位申报、职称晋升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向专业课倾斜的导向性,思政课教师教学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必须从国家层面的高度通过系统化的改革来调动高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积极性,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灵。其次,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育人功能来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形成合力才能产生积极效果。一些教职员工从实用主义出发,对学生灌输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观念,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进步和健康心理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所有教职员工都要认识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坚持素质教育理念,立德树人。

2.优化心理教育方式,提升心理教育成效。一是坚持心理教育工作的常态性,实现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全面覆盖。现在高职院校心理教育专业师资力量普遍不足,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存在着以点带面现象,通过有限次数的心理教育活动或讲座来实施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由于时间有限,参与的对象有限,往往产生的效果有限。因此,必须增强高职院校心理教育专业师资的质和量,为实现心理教育工作的全覆盖奠定人力资源基础。有了优质的师资力量保障,我们还要改变心理教育工作方式,将心理教育课程化和开展课外心理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心理教育的全覆盖。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在心理教育全覆盖上做出了有效的探索。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面对全院所有一年级学生开设了一门必修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每学期16学时,两学期共32学时。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系统的心理知识,对自身的心理状态有一个科学判断,并根据所学知识自觉修正和完善,从而使自身心理状态保持最佳状态。此外,学院还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协会,不定期开展心理探索活动和专家心理讲座。课堂内外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提供了保障,促进了学生自我身心的和谐发展。二是要坚持心理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实现心理教育工作的前瞻性。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严重后果,出现人身财产重大损失后,心理教育才开始介入,并对其他学生实施心理疏导。为了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我们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将心理教育体现在平时的工作中,体现出心理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心理教育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该仅仅待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被动地等待学生上门来后才开展心理教育工作,而应该主动出击,在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动向后,密切联系学生,对学生的心理动态实施即时跟踪和把握,并积极的去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生本主义理念,从办学质量、管理、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多管齐下,才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实现既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获得学生认可,实现高职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国凡.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1):26-27.

[2]李纯丽.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及教育对策[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70-72.

[3]魏战刚.高职学生心理困惑成因及对策分析[J].新课程研究,2013(8):184-186.

[4]李玉梅.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探讨[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66-68.

责任编辑 肖称萍

猜你喜欢
对策思考心理状态高职学生
谈谈播音创作主体的心理素质
基于《初、高中过渡阶段学生心理状态及学习状态调查》的分析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关于中高职联合办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