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数学问题意识与提问能力的培养

2016-05-14 04:37王阳丽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6年5期
关键词:提问能力问题意识数学

王阳丽

【摘 要】如果教学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缺乏提问能力,就谈不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问题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想问、敢问、会问、乐问”,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数学;问题意识;提问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把“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列为具体的目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如果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那么,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激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促使其想方设法去寻求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如果学生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的话,就会表现出一种厌倦的情绪,那么就不会有质疑问难的欲望。好奇心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质疑则构成了学生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新思维链上的关节点,疑则思问,疑而生变。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质疑,使学生处于学习的兴趣之中。

如在教学“米的认识”时,教师谈话引入: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数学新朋友—厘米。你用它做单位量过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你能用手中的尺子帮老师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吗?如果要学生测量黑板的长度,学生就会发现太麻烦,如果还要去量教室的长、操场的长呢?那就更麻烦了。以此启迪学生思考出测量长度的方法。了解到学生有了这种强烈的好奇心,笔者喜在心里,当笔者提供给他们测量长度的方法时,学生们如获至宝,有了这股子劲,解决起问题来自然得心应手了。

二、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敢问”

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内心深处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小学生不向老师提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因此,教师应尽力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为学生的提问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勤于思维,敢于提问。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问题意识的种子提供生长所需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让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指导提问方法,使学生“会问”

小学生不敢在课堂上提问题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知道怎么问,对提问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叙述形式等都没有掌握。面对新知识点不知道应从哪方面提问,这类学生占大多数。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让学生“会问”才是具备提问能力的重要标志。

(一)教师要做好示范

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言传身教”。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实际,启发学生体会教师是如何提问题的。

(二)提供开放性材料

解决开放性问题是一种数学活动,主要目标不在于认识的结果,而着眼于认识主体的活动过程。创设条件提供带有启发性的情境,触动学生主动地去观察、猜想、实验和发现,这是一种建构活动。解决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动态地分析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不仅需要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还需要发散思维,进行问题的建构或引申,这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出示光明小学正组织二年级小朋友去参观宠物小精灵乐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就经过小组讨论,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 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2. 二(1)班和二(2)班共有多少人?

3. 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4. 二(2)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并且通过解决问题,成功地完成了这节课的内容。

(三)明确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

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逐步交给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在算理的推导过程中,在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多提几个“为什么”。如教学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除一些字词?从概念内涵的挖掘,从外延的拓展上提问;教学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教学应用题:根据什么来解?有没有更好的解法?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正面问,也可以反面或侧面问。学生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另外,还要教会学生“说”。起初,学生提问有时不得要领,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教师要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要保证学生提问的质量,教师还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思考集中在学习的知识点上,这样既可在范围上加以控制,又能确保提问的质量,从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价值。

四、引入竞争机制,使学生“乐问”

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同时进行合理评价,能使学生树立信心,促进学生乐于提问。在教学中,笔者根据课堂实际,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于那些口头表达能力较差,胆子较小的学生,可让他们先把问题写出来在小组交流。学生通过在组内充分讨论交流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比赛,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由全班同学仔细倾听并作回答。最后比一比,哪组同学提的问题质量最高,哪组同学回答得最好。因为学生有强烈的好胜心和不甘落后的心理,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这样既能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使“我能问”的信心得到激发和强化。让问题自觉走进每个学生的头脑,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讨,自我创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机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只是在学生充分讨论,情绪极其高涨的时候,及时地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引导,给予适当的点拨,才能让学生拨开疑云,疏通障碍,更进一步理解并牢固掌握各知识点。教师导之有方,学生更能自获其知,自增其能。在教学中,笔者还采取树立典型,以点带面,通过开展“最佳问题”“最佳提问人”等活动利用榜样的号召力,在学生中形成提问的良好风气。在竞赛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开动脑筋主动提问而不做“观众”,能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长此以往,学生提问的兴趣越来越浓,甚至乐此不疲,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良好习惯。

总之,课堂是让学生“想问、敢问、能问、肯问”的主阵地。它需要营造一个开放的大环境,需要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和空间,需要教师创造宽松、民主、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有自我表达的勇气,也需要增加学生多方面的学识,因为学生的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与他们学识的多少有密切的关系,还需要告知学生“疑”与“问”的价值,只有当学生领悟到提问的价值时,才能自觉主动地从问题中求取智慧,获得发展。我们的教学要从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成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营造开放性观察视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中坚持用“问题模式”进行教学,对大面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行之有效的。

猜你喜欢
提问能力问题意识数学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有效提问能力培养的探究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地域手绘在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在数学建模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