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在小学低段整理习惯培养中的运用

2016-05-14 13:11徐琴霞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6年5期
关键词:心理效应低段

徐琴霞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整理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如果能正确运用心理效应,唤起学生对整理习惯的养成意识,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就能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提高学习品质。对此教师可运用首因效应、期待效应、从众效应、登门槛效应、21天效应等心理规律在小学低年级时期培养学生的整理习惯。

【关键词】心理效应 低段 整理习惯 心理规律

日常工作中,笔者经常碰到这样的学生:桌面上,摊得乱七八糟;桌肚里,塞得满满当当;上课前,磨磨蹭蹭找不到作业;放学时,手忙脚乱理不好书包……不良整理习惯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学习效率。要知道,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整理习惯亦如此。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时期,学生的个性还没有真正形成,可塑性较强,是整理习惯培养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如果能正确运用心理效应,唤起其习惯的养成意识,并加以正确的引导,能很好地促使他们养成良好整理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一、利用首因效应,塑造形象,树立威信

首因效应也叫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就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因为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因此,在培养学生整理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一效应的积极作用,在刚开始提出整理要求时,就树立威信,给学生留下一个“要求严格、遇事顶真、认真负责”的第一印象,让学生知道教师对这件事情是很重视的,会时时关注他们,不是马马虎虎就可以蒙混过关的。这样学生做起事来也会规规矩矩的,一些不良行为也就没有了可乘之机。

二、利用期待效应,激发动力,建立信心

期待效应的提出者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告诉我们,你期望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就一定会顺利进行。“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容易受这种暗示的影响。“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相信一定能学会自己整理学习用品的,对不对?”“我们班的小朋友那么聪明能干,要把抽屉整理干净,一定难不倒大家。”“昨天放学时,××小朋友的抽屉也理得很整齐,相信今天他一定能做得又快又好。”教师经常这样鼓励学生,不但能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和亲近感,而且能促使学生更求上进, 特别是对那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来说, 教师热情洋溢地肯定其优点,能鼓起其积极进步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感受到被人承认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和期待,就会努力去达成教师的期望。

三、利用从众效应,营造氛围,顺势利导

从众效应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作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集体中,更容易受大多数人的观点和行为的影响。在培养学生整理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挥从众效应的积极作用,结合学校领导在集会上的讲话,结合少先队大队部的“雏鹰争章”“三项竞赛”等活动,顺势而为,通过班会课、黑板报等舆论阵地进行宣传,让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放学排队时,刚开始,个别学生没有把椅子塞到桌子下就想出去排队了,但看到大家都在塞时,他会马上跟着做,即使他自己没注意跑出去了,也会有其他同学提醒“×××,你还没塞椅子”。这时,他也会乖乖跑回来把椅子塞好。久而久之,没人提醒,学生也都能自觉做到了。

四、利用登门槛效应,细化目标,分步训练

登门槛效应也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是想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难的要求。这一效应在小学低段的养成教育中尤为适用。教师可以把整理习惯的目标转化为几个具体的小目标,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让学生逐条对照。先从比较容易达成的目标开始——课前按要求摆好上课要用的书本和文具。学生达到要求后,教师再提出第二个目标——养成放学时的整理习惯——先把书包整理好,桌面和抽屉整理干净,再检查地面,最后把桌椅摆放整齐。在一项训练初见成效后,才能进一步提高要求。实践证明,这种细化目标、分步训练的培养模式,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是行之有效的。

五、利用榜样效应,感染学生,争优创先

所谓榜样效应是指具有代表性的先进人物在影响和激励人们的过程中能产生的效果。心理学中把个体有时会通过特别的心理动机,有选择性地吸收、模仿某些特殊的人或物称为“仿同”作用。小学生低年级的学生因其年龄特点,模仿性强,但分辨是非的能力极差,他们很喜欢模仿身边的人物,特别是同龄人的言行举止,却分不清好与坏。因此,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整理习惯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寻找一些良好的榜样。不但教师自己要以身作则,还要让家长平时也注意言传身教。在班级里,更要把整理方面做得好的学生作为班级典型,请他们介绍自己的经验,展示自己的成果(可以拍成照片)。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榜样示范往往比言语教育更具有说服力和号召力,更易激起学生模仿和追赶的愿望,促进习惯养成。

六、利用奖惩效应,赏罚分明,激励进取

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心理学家阿伦森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大人都喜欢听好话,更何况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了。实践中,教师可以制定一些奖惩制度,引导学生养成整理习惯:对不规范的行为进行相应处罚,对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奖励。比如,对抽屉脏乱的学生,不仅要求其限时整理好,放学后还要负责检查每个学生的抽屉;对座位周围地面不干净、乱扔废纸的学生,放学后要搞一次卫生将功补过;整理工作表现良好的学生,就奖励一颗红星,累计三十颗红星就能得到一份小礼物,积分高的学生还有优先挑选礼物的机会;每月评比“整理小明星”,予以通报表彰;学期结束时,结合学校的雏鹰争章活动评出文明标兵……这些奖惩制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为他们争当先进提供动力。

七、利用21天效应,坚持不懈,养成习惯

根据心理实验研究,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经历了顺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越牢固。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这种新习惯或理念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为“21天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整理习惯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于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刚开始,教师每天要坚持检查、记录,依实表扬做得好或有进步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还要及时跟家长沟通,交流情况、寻求支持。当取得一定成果后,可以慢慢过渡到班干部检查、同桌互查,直至完全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心理效应是心理规律的科学总结,合理运用可以令学校的教育工作事半功倍,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提升他们的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郑小兰.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4]陆汉彬.效应教育[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中心小学 314400)

猜你喜欢
心理效应低段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低年段识字教学策略
小学中低段“语用”型作文教学的运用策略
迈好从低段到中段的“坎”
从心理效应谈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
如何有效设计小学低段数学作业
让政治课紧扣“心”弦
巧用文本资源指导低段梯度写话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教育教学工作中常见心理效应的再思考
浅谈小学低段课外阅读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