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而教”

2016-05-14 08:00曹晓敏
教师·下 2016年5期
关键词:融合运用创新教育

曹晓敏

摘 要: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尝试新课型,创新地选择教学内容;探索新方法,创新地设计活动环节;拓展新渠道,创新地调整教材编排,“为创新而教”,以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通过积极的管理和有效的教学,力求让创新面向全体学生,让创新教育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有机融合,让创新贯穿课堂内外。

关键词:创新教育;信息技术学科;融合运用

创新的立足点在于“新”,它是一种通过改造现实、满足需求的创造。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如果能“为创新而教”,以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将创新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合,充分运用,那么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必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升。

一、尝试新课型,创新地选择教学内容

多年来小学信息技术的研究课、公开课均跳不开操作课的课型,绝大部分老师都是按照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研讨课不外乎就是Word、Excel的操作以及画图、PPT等类似的应用操作课。

“为创新而教”,首先应该从教师自身做起。我们是不是可以选择教材以外这样的教学内容进行尝试呢。由此我们大胆创新,试一试抛开计算机,尝试在信息技术课上拔掉计算机插头、不使用计算机,通过翻卡片、拍LED灯等一系列的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计算机原理,其中包括了二进制数与比特,图像的压缩等。同时我们还可以尝试将动手实践与信息技术课结合起来。利用学校废旧的计算机,分组要学生首先猜一猜,计算机主机里面会有什么?它们会是什么样子?然后,鼓励学生将主机箱拆开,一个一个部件拔下来,观察、讨论、认识主板、内存条、CPU等。认识完了以后,还可以指导学生合作把它们重新拼装上去。

这样创新地选择教学内容。尝试新课型,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体验创新带来的乐趣,并且在这样有创新的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探索新方法,创新地设计活动环节

很多信息技术老师更多关注的是孩子们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但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有所创新呢?平常的信息技术兴趣活动大都是在机房,活动环节不外乎是老师演示、学生操作制作作品。这样的兴趣活动单调、乏味。

教师要学会创新地设计活动环节。例如,我在计算机活动小组中,提出调查“长沙天心阁生存现状”的主题。这样,学生首先就需要上网搜索天心阁的知识,学习并且应用计算机的搜索功能,提升他们信息收集、整理的能力。然后,我鼓励学生们到天心阁去看看,实地考察。这时,孩子们又开始学习制作表格,将要考察的内容列入表格中,带着自己设计的考察表,开展实地考察。在实地考察时,孩子们分小组安排各自的任务,不仅需要观察、记录,还必须把看到的用相机拍摄下来,这样,他们在实践中还学会了使用相机,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提高了拍摄技术。根据实地考察的情况,老师引导孩子们制作问卷调查表,应用Word文档设计调查表。接着学生们走到街头发放调查表,开展问卷调查。面对几百份问卷调查,很多时候大家会采用人工统计的方法,一张一张画“正字”统计数据。但是计算机小组的学生掌握了Pascal语言编写程序,因此老师鼓励孩子们编写统计程序,用计算机统计数据。在学生们的努力下,几百份问卷三个小时就统计完成了。最后,老师还带领学生们针对调查情况进行人物访谈,要求他们把采访现场拍摄下来,然后整理成为文字,这又需要用到摄像技术,孩子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这样创新的设计活动环节,在教学中探索新方法,可以使孩子们灵活运用课堂内所学知识。课堂内外相结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立足于计算机学科又与单纯的学科知识教学有所不同。创造性地带孩子们进行研究性学习,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最重要的是孩子们的创新意识、综合素质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得到了培养。

三、拓展新渠道,创新地调整教材编排

以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为例,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湖南省义务教育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教材原有安排为:第一单元初识计算机;第二单元“画图”入门;第三单元 键盘操作与英文输入;第四单元“画图”提高;第五单元汉字输入方法。然而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是血肉相连的,而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又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对于“画图”版块,学生刚刚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稍微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和熟悉,可以顺势往下面深入学习,把所有画图该掌握的知识点和技巧都熟练了。而键盘操作方法、英文输入和汉字输入又密不可分,所以这两个版块也可以结合在一起学习,这样,更适应教师教学工作,也更有利于学生对相应版块知识技能的掌握。所以我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材顺序,并相应增加或者删减一些内容,把教材资源重新调整、编排为三个部分:计算机的组成以及基本操作;“画图”程序的入门以及提高;键盘操作以及文字输入。

以本册的“键盘操作以及文字输入”为例,通过分析,可以把这个版块的教材资源分为三个段落:①键盘的认识和基本操作;②英文输入;③汉字的输入。键盘练习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学生往往没有什么兴趣,不喜欢进行这种机械式的训练。因此老师在重组教材的同时,可以适当引入教材以外的其他素材,将三个段落整合起来。

首先给学生们布置一次儿歌作品竞赛,儿歌可以是英文或中文的,可以是自己创作的或自己喜欢的,但必须是学生自己当场输入,然后编辑排版。老师选择较好的作品打印出来,贴在教室里给学生们欣赏,然后各班选派五名学生作为评委,给儿歌作品进行打分、评奖,优秀作品将在学校校园网上专题展出。

然后,老师可以动画演示键盘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们按照正确的指法进行简单的键位练习。先不要求速度,但要求指法正确。通过一两节课的练习,当指法掌握比较熟练之后,让学生们在“写字板”中尝试录入自己准备的英文儿歌。要完成这个任务,孩子们就要解决大写字母怎么输入、大小写字母之间怎么转换、怎么样换行、发现错误时如何修改等问题。根据计算机所见即所得的特点,孩子们在任务式教学的驱动下,开始积极探索,自由练习。老师可以适当运用小组合作、小老师来帮忙等方法,引导学生解决英文录入的有关难点。

通过几节课的探索和练习,当所有的学生英文输入没有困难时,老师随即可以提出录入中文儿歌。在录入儿歌时,可以在课堂内加一个“计时器”,比一比谁在相同的时间内录入的文字最多。适当引导学生们通过输入词语来提高速度,提醒注意中文标点的输入。为了能赢得这场比赛,一些常见的问题和困难,学生们都会在实际应用中想办法自己探索解决。

这样一来,一个背景,一个主题,一根主线,一气呵成,直抵教学的目标,现在可以用一个材料将所有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同时通过这种任务式的驱动,引导学生自由独立探索,营造你追我赶、积极动脑的学习氛围。要求学生自创儿歌并且录入,既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独立创作的能力,强调学思结合,将信息技术能力与实际应用巧妙结合起来,这样的重组,使枯燥的知识点和机械的训练项目顿时有血有肉。

笔者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的尝试,将创新教育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合,充分运用,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让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精彩纷呈。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只要我们转变观念、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就能在创新中不断突破,结出累累硕果。

猜你喜欢
融合运用创新教育
探讨电气的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融合运用
浅谈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融合运用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试析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融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