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水环
摘 要:书法教学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具有培养人的品格和提升多方面能力素质的作用。针对中职学生普遍存在不爱学习、不会学习的现象以及行为习惯差、做事缺乏恒心和毅力、意志品质不强等现状,在中职学校开展书法教学,充分挖掘和发挥书法的教育教学功能,将书法教学与道德品质教育融会贯通,努力提高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中职学生接受人格的培养和意志的锻炼,为他们发展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良好职业品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书法教学;素质教育;中职
21世纪,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艺术教育得到进一步重视。尽管如此,艺术教育仍然是学校普遍较薄弱的环节,尤其在中职学校,学生文化素质低,行为习惯差,加上单一的专业教育中往往忽视了人文精神教育,忽视了“修养”的教育、“灵魂”的教育以及“做人”的教育,这直接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素养不高,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古人曾说:“书虽小技,其精者也通于道焉。”这个道,大的方面是指宇宙的生成与变化;小的方面则是指人类的品行、素养。书法蕴含许多品德情操的哲理精髓,我们绝不能简单地把书法等同于用毛笔蘸墨书写汉字。在我国古代,书法早被儒家列为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才能之一,进行书法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人的基本素质。20世纪50年代,毛主席在提到有关干部的文化素质问题时,就特别指出文化水平与书写的关系。中国传统书法在亚洲地区也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日本把中国书法称为“书道”,他们认识到书法教育关系着国民素质的内涵;将书法称为“书艺”的韩国人则视书法学习为有修养的人士塑造人格、陶冶性情的必修课。毫无疑义,书法教育对提高人多方面的素质具有特殊的、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在中职学校如果能够充分发挥书法教学多重的育人功效,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投入足够的学习和关注,将有助于多方位提高中职生的素质。
一、书法教学有利于提高中职生的文化素质
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象征,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魅力。与书法关系较大的学科有:
(1)文字学。书法以汉字为表现对象,汉字以线条为基本组成部分,其线条组合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为书法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表现空间。然而,学习书法,无论是写何种书体,都必须掌握汉字的笔顺、结构法则,必须认识字体和相关书体的关系,必须了解文字发展的历史演变等。系统、正规的书法学习,能够增长学生的文字学知识,提高他们正确认识和使用汉字的能力。
(2)文学。纵观古今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无论是甲骨文、诗词歌赋还是格言警句、诗歌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唯美,正可谓是百花齐放,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令人心旷神怡。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不仅是一件流芳千古的书法杰作,同时也是一篇文辞优美的游记散文,学生在临习王羲之的《兰亭序》时,不仅会被其形式美所折服,而且也能深受其文学内容的启发和感染。学生通过书法临习中的诗文抄录,接触了更多的名言名篇,既开阔了视野,又能更好地掌握文学常识。
(3)历史。几千年来,中华历史文化不断发展、演进,对人类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书法是中华历史文化发展演进的特殊符号,悠久的中国历史因书法艺术而灿烂辉煌。从古代到现代,中国书法艺术和中国文化同步相应,一起延绵发展,为推动民族进步,弘扬民族精神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因此,书法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二、书法教学有助于培养中职生的品德素质
(1)书法教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格品行教育内容。字是人的第一面孔,我们常说“字如其人”,就是说书法是人的修养、风度、才情的对象化。不少中职学生写字东倒西歪、潦潦草草、错字连篇,除了说明写字不认真外,还反映出他们邋遢、轻浮、浮躁的个性。早在20世纪50年代,郭沫若就十分强调学生要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我国传统的书法教育强调“心正笔正”,把用笔的习惯和技能的掌握跟人的思想修养联结起来,要求“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要以修身养性为上,做到排除杂念、澄怀静思、虚空淡泊。在书法课上,通过书法鉴赏、书家介绍,多让学生欣赏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爱国诗人、学者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深刻感受书法家的伟大人格,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宽容大度,以诚待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作风。可见,书法能够端正人的思想行为,对学生的“潜移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行。
(2)书法教学能培养学生自立坚强的意志。学习书法更多的时间是在临摹著名书法家的碑帖与墨迹。书法较之于绘画没有丰富的色彩和造型变化,单一的墨色、重复的练习容易令学习者感到枯燥乏味。然而,正是这样的方式才使书法学习更需要意志力做支撑和依托。书法是周期较长的一个训练项目,只有不骄不躁、坚持不懈,才能成就成才之路。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历史上许多书法家钟情于书艺,刻苦自励、勤奋好学、精于笔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汉代张芝不择纸笔,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成为了一代“草圣”;唐太宗朝夕临摹《兰亭序》,获得了很高的书法造诣;智永习书“登楼不下,四十余年”,后人遍求其墨迹,踏破门槛;怀素则种蕉学书,留下了不少书法珍品。书法是集艺术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学科,必须反复练习、持之以恒,否则难登大雅之堂。书法练习可以使学生的意志力得到更加充分的磨炼,所以学习书法能够培养中职生吃苦耐劳的职业品质。
(3)书法教学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许多中职学生不是不聪明,而是做事太马虎,不认真,不专心。中职生学习落后的根源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其学习、生活、思维习惯不佳,而纠正不良习惯,是建设中职学生良好素养的一大关键。字随随便便写,很多事也会随随便便做,写字的意义不在写字本身,它关系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由于书写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必须端正姿势,平心静气,凝神贯注,它可以改变学生的浮躁习惯;书写需要精益求精,有助于改变学生的马虎习惯;书写需要持之以恒,有助于改变学生缺乏恒心的习惯……每一个不良习惯的改变,都可以重塑更健康向上的内心世界,完善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些素养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工作作风,使学生终身获益匪浅。
三、书法教学有利于提高中职生的审美素质
书法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艺术,被誉为“有情的图画,无声的音乐”,非常适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书法教育本身是一种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临摹名家名作,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透过点画、线条、结体、章法等表象的艺术美,领略其技巧、气韵、风格、情感等所产生的内蕴美;通过比较逐步感受和领悟书法作品中所反映出的精神层面的美。好的书法作品能使学生产生美的享受,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形成美好的心灵。
四、书法教学有利于培育中职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中职生大多为中考落第者,他们是基础教育中的弱势群体,世俗的偏见,社会的歧视,使不少职校生妄自菲薄,自卑心理严重,内心苦闷,情绪浮躁,因此学生中发生不团结甚至吵架、打架现象屡见不鲜。凝神固本,静心养气是书法教育的自然追求,写字必须专心致志,否则容易写错。在书法课堂上,教师利用几分钟播放轻柔的音乐以营造宁静的氛围,使学生静下心来,进而开始引导学生练习书法,当他们凝神静虑、心无旁骛地进入书写状态时,不知不觉就会进入一种无声的时空境界,这种境界使人精神饱满、心情舒畅。可见,书法是一门静修的艺术,通过静心练字可以调节情绪,宣泄或淡化某种情感,从而达到心灵充分的自由和解放。在书法教学中让中职生养成坚持练字的习惯,将有助于他们改掉浮躁习气,从而变得沉稳,形成遇事冷静的心理素质。
五、书法教学有助于提高中职生的能力素质
(1)观察能力的培养。书法学习对训练人的观察力有其独到之处。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到“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学习书法者要临摹名家碑帖就得专心读帖,细心观察字的整体布局和点画结构,观察书法家的运笔特征和方法,观察不同字体中笔法和字法的变化,观察各类碑帖墨迹总体的类型及神韵,从而理解和感悟每个字的内在书写因素。在书写过程中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2)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书法“挫万物于笔端,不拘常理常形”,它反映的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抽象的线条造型,因此,书法教学中十分重视思维的训练,它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要求学生在学中思、思中学,不断培养归纳能力、联想能力和内化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艺术创作的规律,其实就是运用辩证法,通过量变达到质变,在对立中求统一的过程。因此,学习书法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地观察世间万物,客观地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创造能力的培养。在书法教育中创作训练是书法艺术的最终目标。书法教学从临帖入手,学生通过完整、准确地临摹古人碑帖,在奠定扎实稳固的书学功底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兼收并蓄,汲取古人作品中的精华,允许学有选择,学有所长,鼓励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艺术特点和风格。这不仅是书法教学要坚持的原则,也与创造教育要求学生开拓思路、发展个性、有独创见解的宗旨是一致的,也是研究学问有所建树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在职校书法课堂上,发挥书法育德、启智、健体、审美等多重育人功效,寓传统文化教育、德育于书法教学之中,对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耐性,陶冶学生的精神品格,提高中职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整体素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中职生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良好职业品质,理应成为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更应该是职业中专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周鹏程.书法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生成与发展的需要[J].青少年书法(少年版),2010,(3).
[2]庞英华.浅谈师范院校的书法素质教育[J].科技信息,2009,(36).
[3]蒋 勋.汉字书法之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