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鉴赏精确阅读指导

2016-05-14 18:31叶建宏
课外语文·下 2016年5期
关键词:诗歌鉴赏阅读高中

叶建宏

【摘要】诗歌教学可以精确阅读吗?许多从事高中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会说估计很难。因为对文学作品而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何况高中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文化素养,由于积累的诗歌素养能力不足,对诗歌鉴赏有着天然的畏惧心理。对教师而言,诗歌教学容易陷入不可知论和不确定论,平时接触少,训练少,于是我们看到高中诗歌教学成为困扰高中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高中;诗歌鉴赏;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今天,我们要提诗歌鉴赏的精确阅读,非常有必要。随着福建高考选用全国卷,诗歌鉴赏的分值从6分提升到11分,分值接近翻了一番,笔者长期在高三一线教学,亲眼看到学生的诗歌鉴赏答题分值在2—3分徘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迫切感受到诗歌教学急需精确阅读指导,笔者认为诗歌教学的精确阅读和诗歌文本解读方法密不可分,这种精确阅读应建立在知人论世上的文本阅读,应建立在掌握诗歌分类基础的文本阅读,只有这样,才能使诗歌精确阅读在高考中发挥其强大威力,使学生诗歌鉴赏得分取得较好成效。

一、文本精读

诗歌的精确阅读实质上和文本阅读密不可分。解读是读者对文本阅读做出的反应、描述和解释,即“阐释”。精确阅读就是让文本阅读得到准确的阐释。笔者认为,学生要做到诗歌的精确阅读。首先,要学会想象画面,补白融象。诗歌中的物象是为情境服务的。借助想象,将诗歌中的各个有关联系的物象整合为统一连读的画面,这是读懂诗歌的重要环节。如杜甫的绝句三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通过一系列物象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山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筑巢,鸳鸯静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其次要想象情境,入境体情。诗歌的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人通过想象创设情境。读者也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将平面的文字转化为直观、主体的形象画面。才能艺术再现情境,从而读出诗人的情感。如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内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里要关注诗歌的有效信息——诗歌的题目、点题句、表达物象、情感的重要词句。“客路”“行舟”“归雁”。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在洛阳故里,表现了诗人思乡思亲的情感。

二、知人论世

《孟子·万章》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性也,是尚友也。”说的是我们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时代。纵观我们现在的诗歌教学,常常强调诗歌答题套路,却忽视了诗歌的本质首先要做到知人论世。笔者认为知人论世是诗歌教学中做到精准阅读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基本方法,运用好这把钥匙,才能实现精准阅读的目标。如我们阅读戴复古的《江阴浮远意》: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南宋后期诗人)

问题: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做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是:常人登高多希望极目远眺,“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则一反常态,因无山遮隔,中原沦陷之地尽在眼底,触目心酸,诗人不忍望又不能不望,本句最为强烈和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愁苦,抒发了对国耻不报、国土沦陷的极度悲愤之情。学生无法理解“最苦”二字包含的深层含义。因为学生忽略了作者戴复古生活的时代是南宋后期。作者在文学史上有着爱国诗人的标签,如果我们做到了知人论世,这个题目就不难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知人论世时,我们还要注意到同一位作者,在其人生的各个阶段,因为经历不同、思想变化等因素,其作品内涵、情感态度、语言风格等会有所差异。如我们阅读杜甫写于青年时北游齐、赵期间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而他的《登高》写于晚年流寓重庆奉节之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两首我们在分析知人论世时,应加以区分。《望岳》写出了登高俯瞰、朝气蓬勃,显示出了诗人抱负远大、积极自信。而《登高》写出了漂泊无依、患病孤愁,显示出诗人沉郁苍凉、感伤无尽。我们在练习诗歌精确阅读时应把握诗人人生各阶段的内涵、情感的差异。

三、题材分类

诗歌要做到精确阅读还离不开必须掌握的题材的分类,高中诗歌鉴赏中常见的分类有以下几类: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诗、闺怨诗、思乡诗等。笔者认为,诗歌精确阅读必须要做到对每一题材的特征及内容情感有较强的把握,甚至对其常用技法要了如指掌。

如咏怀古诗的诗歌题材特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常见的标志就是标题中有“咏史”“怀古”“古迹”等。所表达的情感多为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常用的技法多为借景抒情,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笔者还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诗歌常见人物形象进行整理分析。离人、征人、归客、游子、思妇、英雄、隐者等,其寄情寓意往往也有相似之处。

经过长期的诗歌精确阅读训练之后,学生很快体会到识类辩情的好处。拿到一首诗歌,先定位它的类别,情感的把握度高了,加上对诗歌技巧手法的掌握,诗歌的得分就上去了。

(编辑:陈岑)

猜你喜欢
诗歌鉴赏阅读高中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
通过微课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