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用策略

2016-05-14 18:31廖钦泉
课外语文·下 2016年5期
关键词:细节描写

廖钦泉

【摘要】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言的应用,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并追寻文本材料的语用策略。本文结合自己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进入语言情境、整体化解读、多角度表达、关注细节描写四个方面探讨了文本的语用策略。本文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文本的语用策略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进入情境;整体化解读;多角度表达;细节描写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用,其本质就是语言的实践,语用策略也就是语言的实践策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的能力。我们知道,语言是在应用中鲜活起来的。如网络语言“给力”就是在大家不断的应用中传开来并得到认可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本人根据课文特征和学生学情,谈谈阅读教学中的几点语用策略。

一、进入文本情境,体会作者表达中的“语用”策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多时候,由于作者、文本、读者之间存在天然的差距,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读者理解的并不一定一致。何况,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写作与读者的期待之间也是有落差的。再加上文章表达过程中,作者常用含蓄的表达方法。如果读者不对文章仔细阅读,细细体味,作者的情感就难以被我们体会到。因此,学习文本,阅读课文的时候,我们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与情感,并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在表达过程中的“语用”策略。

如,人教版第十册课文《祖父的园子》,在学习作者描写的祖父的园子中自由生活的情境时,我采用了步步为营创设思维情境的引导方法:

1.课文中体现作者童年在祖父园子中“自由”生活的段落是哪一段?说说你的感受。

2.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3.从哪里可以看出祖父园子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4.你能不能选择园子中一样事物,和作者一起感受一下它的自由。(在自由的想象中体会作者灵魂的自由、精神的自由)

5.作者描写祖父园子里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由,这些描写的句子的共同点在哪里?(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而且句式相同)

6.作者写园子里的事物的自由,是为了表达谁最自由?(童年的作者萧红)

7.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自己童年的自由,而是尽情地描写园子里各种生命的自由?(写景是为写情服务的,万物其实都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投射)

8.进入作者的童年,你也能够看到更多自由的生命,你也用“愿意……就……”来写一些其他的自由生命吧!

让学生进入萧红童年的状态,尽情感受园子中动植物的自由生活状态,体会作者童年无忧无虑的生活以及和万物融为一体的自由状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这不仅能够进一步拉近作者与文本的距离,也让学生进入作者萧红的童年,进入那神奇的自由的园子中。当然,也不能让学生一味地在这种情感中,还要能够体会到:作者是怎么表现这种自由的?有什么写作技巧我们可以学习借鉴?这样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也掌握了“语用”策略。

二、在整体化解读中捕捉“语用”策略

整体思维就是一盘棋的思想,也是系统化的学习模式。我们教材所选择的文本都是有相应单元主题要求的文章,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片段,而是单元教学中承担了单元目标的一个阶段性的角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孤立地赏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思想内涵,而是应该整体把握这篇文章在单元组中的地位,以及它所充当的“语用”功能。在整体化的解读中捕捉到“语用”策略后还要通过迁移来强化训练。

如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一册课文《蒙娜丽莎之约》,我原本按课文的人文目标:“带着学生进入艺术的世界,让学生受到熏陶,形成初步欣赏艺术的能力”来展开学习,将教学重点放在“来欣赏的人多”“画面的逼真”“ 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这三个课文重点内容上,从而感受蒙娜丽莎这一世界级艺术珍品的独特艺术魅力。可是,在上课前一天,我重新审视了这一目标和设计,发现如果只是感受“蒙娜丽莎”的艺术魅力,就不能更好地体现本单元的主题目标之一:“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于是,我再一次品读课文《蒙娜丽莎之约》,感受到作者王克难正是通过联想与想象,才让蒙娜丽莎的逼真及她神秘的微笑生动有序地展现在我们读者的眼前。而这才是与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相呼应的表达上的教学要求。

通过对整体教学目标的审视,我捕捉到这正是我们语言文字运用方面需要着力的训练点。因此,我针对这一整体教学目标,设计了新的教学环节:

1.引导学生发现。请学生自读课文五六七自然段,在课本上划出作者联想与想象的语句,在小声朗读中认真体会。

2.删除比较,体会妙处。我把这些联想和想象的句子删除后,让学生再读,并与原文句子比较,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正是联想与想象的运用,才使那静止的蒙娜丽莎变得栩栩如生起来。使原本静止的画面活起来,需要借助的就是联想与想象。

3.知识迁移,引导应用。我在课堂上出示了徐悲鸿的名画《八骏图》,让学生仔细观察马的奔跑形态,展开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在此基础上仿写一段话,争取把八骏马通过自己的语言变活,进行语用训练。

三、在多角度表达中学习“语用”的策略

换个角度看问题,不仅使我们的观察会有新的发现,我们的思维也会有新的亮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学习表达过程中,我们也要尝试这种多角度观察、思考的“语用”方式,学会多角度表达。

人教版第八册课文《花的勇气》,一般我们会把作者的心情变化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作者心情的变化是文章的叙述线索,以此为重点当然也可以,侧重的是对学生表达顺序的指导。但我却认为,我们的阅读也可以重视一下文章中句段的“语用”表达训练。

我让学生画出草下面的小花形象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后填空:“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 的、 的、 的(颜色); 、 、 (姿态);这么 、这么 、这么 !(数量)。”这段话的叙述就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即颜色、姿态、数量来刻画的。多角度观察是多角度展开叙述的基础,可以从不同方面将事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这种多角度叙述的表达方式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有类似的运用:“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范围)大的、小的、花的、黑的。(类别)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姿态)”

在四年级上下册中出现的这两篇课文,虽然描写的对象不同,动静各异,可是它们的语用表现手法是近似一致的。在对比学习中,指导学生在多角度观察的基础上把事物的特点写得生动、丰满。

在课堂迁移练笔中,我带学生去我家参观了鱼缸。要求学生围绕鱼缸中的鱼,从颜色、数量、姿态等方面多角度观察鱼缸中的鱼。先是口头表达,然后是书面表达,写清楚。这样,学生不仅口头表达很活跃,在书面表达中也感觉有东西好写。

四、在细节描写中追寻“语用”的价值策略

人教版第十册《临死的严监生》,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文中反复写严监生伸手指头和摇头的语句描写,学习课文抓住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深入感受严监生的内心活动,认识其可悲、可笑的吝啬鬼形象。在这些细节描写中,我们要追寻的是这样表达的“语用”价值,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为什么要这样反反复复、细致地写他伸手指头和摇头动作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考虑和讨论,在反复阅读与讨论中,学生就能体会到动作的细节描写对人物性格塑造的重要作用,在今后作文中写人时,就能够选用适当的描写方法。这种自我问答的追寻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心智能力,又学到了写作方法,培养了“语用”策略。

“语用”的本质就是语言的实践应用,就是语言在具体的语境中的应用。网络语言“然并卵”(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神马都是浮云”,“天空中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这些都让我们感到语言在应用中发展着,变化着。我们学生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也都包含着“语用”价值的语言实践,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整体的学习目标与独立的课堂情境,独具慧眼地找到文章中实用的表达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语用”策略点,使学生的阅读更加实用有效。

参考文献

[1]庞勇、王新颜.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用策略[J].语文教学之友,2009(6).

[2]张伟.从语用角度探寻略读课文教学新策略[J].福建教

育,2013(6).

[3]杨秋华.强化“语用意识”,优化阅读教学[J].福建教

育,2014(3).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细节描写
无限风光在“细节”
对《背影》的思想内涵分析及语言艺术探究
于细微处见深情
巧用细节描写, 塑造人物形象
老舍《我的母亲》之细节描写教学
运用细节描写 点亮生活作文
如何恰当合理地以技巧升华情感
于细节处绽放光彩
于细节处绽放光彩
初中语文细节描写读写迁移教学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