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
摘 要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细节描写必须抓住人物的细小动作、简短话语、细微表情来刻画人物,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深化文章的主题。因此,在阅读中领会细节描写,也就在领悟作品意蕴。
【关键词】细节描写;母亲形象;怀念之情
著名作家史铁生创作的抒情散文《秋天的怀念》,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作者用细腻、深情的笔触,以“看花”为主线,以“情”为暗线,通过几件平常小事的叙述和描写,把“情”紧紧串扣在这些小事情境中,透过这些小事的叙事描写,诠释了作者是如何从绝望、颓废走向振作、自信的经历。阅读本文,我们被文章巧妙而朴实的描写所震撼,给人以强烈的情感感染和生命启迪。文章主要是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母亲形象的,这些细节集中体现在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上,通过这些描写表现母亲的无私和伟大。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从“砸”“ 摔”可以看出“我”的暴怒;从“突然” “猛地”可以看出“我”的无常;不管任何美好事物,都提不起“我”的兴趣,也不顾母亲的感受,表明了疾病不但摧残了“我”的身体,还摧残了“我”的心灵,丧失了生活的信心。然而母亲不忍心看“我”痛苦的样子,但又忍不住不看。“悄悄地” “躲”、“ 偷偷地” “听”这一细节表现了母亲对“我”反复无常的宽容和迁就,表现了母亲对“我”“ 暴躁无常”的理解,表现了母亲不忍打扰“我”、不想激怒“我”,耐心等待“我”安静下来的心理和情态,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扑”写出了当“我”对生活已经感到绝望,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勇气时,表现出母亲反应的强烈和速度,阻止近似“自残”行为,“抓”抓住的不仅仅是手,是母亲抓住“我”想要死的念头,怕我轻生。“忍”一是母亲自己的病痛,二是我那脾气,三是儿子的病痛带来的打击。体现出母亲的细心、耐心。在“忍住哭声”中说出“好好儿活……”的话语,字字沉重,句句贴心,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母亲的愿望,更加体会到母亲看到儿女痛苦时自己的心痛、难过和怜爱。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母亲的这一“挡”是不愿意儿子看到树叶飘落的样子,树叶飘落意味着生命的结束,母亲不愿意我看到这些,怕“我”触景生情。这一“挡”更是挡住 “我”烦躁的情绪和对生活的绝望,体现出母亲是那么细心的呵护。“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般的神色”表现出母亲的耐心、慈祥,即使“ 暴躁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了。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喜出望外”、 “一会坐下,一会站起”母亲如此高兴,或许是她看到了希望。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母亲得知“我”同意去看菊花,高兴之余,提起“我”儿时的趣闻逸事,话语间带有‘跑和‘踩, 而又“忽然不说了”。她已经意识到她说多了,并快速终止话语,说明平时母亲说话时非常注意涉及与身体运动有关的词语,母亲怕又勾起我的烦恼,选择“悄悄地出去了”。这里“ 悄悄地”和前两次“ 悄悄地”有所不同,前两次是母亲对我的脾气、粗暴行为的默默忍耐,这一次却是母亲生怕自己的言语伤害到“我”而自责,选择悄然离去,说明母亲不仅要忍受病痛的折磨,还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和语气。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已经无所不在,而这“悄悄地出去了”却再也“再也没回来”。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母亲在“呼吸困难”,在“昏迷前”仍心事重重,是对邻居们的重托,说明母亲至死不忘对儿女的牵挂,足见母亲的博大、无私。
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看似 “细枝末节”平常小事刻画出一位坚强的、无私的、伟大的母亲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怀念之情。
作者单位
四川宜宾市翠屏区师培中心 四川宜宾市 64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