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
摘 要:家风家训对社会而言,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和规则的信仰。“江南第一家”历代强调以孝治家,其168条家训族规的治家、教子、修身、处世之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两者相互碰撞,定能擦出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家训家规;江南第一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谈古论今
“江南第一家”历经了宋、元、明三代,郑氏族人同财共食长达330余年,因孝义治家而名冠天下。郑氏义门崇尚儒学,制定了一部《郑氏规范》,其168条家规把“以礼修身、以德正身、以法齐家、以义济世”的儒家伦理与家族文化融合在一起,体现了“忠、信、孝、悌、礼、义、廉、耻、耕、读”等12个字的核心内容。
肖川认为,家规的制定是社会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家规的建设应该体现时代的精神。现代社会则提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为人准则,这24个字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拉近“江南第一家”传统的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教育思想的距离,不难发现,其中的核心内容几乎是一脉相承、基本契合的。
二、激情碰撞
1.孝与和谐的碰撞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使他们不至于行差踏错,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善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郑氏家族要求子孙必须奉父母以恭敬,待兄弟以和善;卑幼要听从尊长的教导,即使哥哥只大一天,弟弟也要听从,这样才能显示孝义之家的气象,才能形成和谐的家风。追求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发展、完善的现实诉求。追求和谐既是我国传统社会的理想,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追求。只有子孙孝顺了,才能说家庭和谐;只有家庭和谐了,才能追求社会和谐。
2.勤与敬业的碰撞
勤,顾名思义就是勤勉、勤奋,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需要付出辛勤努力。
郑氏家族鼓励子孙成为勤奋刻苦的栋梁之才,在其位谋其政,体恤百姓,为国效力,并要求子弟年满十六岁必须能背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及《诗经》等五经正文,并能讲说其中的道理,否则至二十一岁再行冠礼,这就是启迪孩子从小勤奋读书的教育方法。
现在所说的敬业,算是一个道德的范畴,体现了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负责不负责的态度,需要个人专心致力于学业或工作。对于学生而言,是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从入学那一天起,就要勤勤恳恳读书,不偷懒、不迟到,通过辛勤的付出和努力,积累终身受益的科学文化知识。
3.礼与文明的碰撞
《郑氏规范》规定:子孙进入祠堂,应当衣冠端正,犹如先祖亲自在上,不得嬉笑、谈话,走路要稳、慢,不得快步,早晨和黄昏进入祠堂时都应该极其恭敬地进退,这就是一种礼节。郑氏家族十分重视礼节、仪式,对这方面有相当严格的规范。礼,在我国古代属于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其本质是尊重、尊敬,这种敬意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别人感受到,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对孩子而言,无非就是教育他们要讲文明,要做一个文明的学生。结合德育,旨在大力倡导学生学习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等。
4.义与友善的碰撞
义的源字是羊在上,下边是人手持戈。上面的羊,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形,上边两点左右均分,中间也是左右对称,象征公平之意;第二种解释是祭祀的羊,表达的是信仰。而下边是持戈的武士,也可以是我的意思。源字的意思就是:为了公平(或信仰)而战斗,对个人则是我为公平(或信仰)而战斗。郑氏家族对“义”字也有独特的理解,义门上下富不忘贫、贵不凌贱、乐不忘忧,把扶危济困、乐于助人作为一种传统的家庭美德,教导子孙正确处理好乡邻关系,一直做着睦邻济贫的义举。几百年来,乐善好施,慷慨济人,或修桥铺路,造福一方;或恤贫怜苦,问病给药;或施舍钱米,接济他人,待人之义从无宗族之分,恰恰体现了这个大家族的与人友善。
“友善”这个词,应该拆分成两部分来看:“友”是友好,这是行为要求、是表面现象;而“善”是善良,这是心理要求、是内心态度。帮助他人是善,心甘情愿帮助才是他人友善,体现的是一种待人的真诚之心。对孩子而言,要告诉他的无非就是乐于助人、团结友爱,礼待自己的朋友、长辈、邻居。
虽然时间流逝已近千年,许多规矩早已淡去,但“江南第一家”家训家规文化的精髓犹在。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的家训家规要努力体现核心价值,自由、平等、博爱、民权等。我们还将进一步研究“江南第一家”的家训家规文化,挖掘出更多的精华,与现代价值观进行碰撞,擦亮更多教育的火花。
参考文献:
[1]陈节.古代家训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探析[J].福建学刊,1996(2).
[2]中共浙江浦江县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学学会.宋濂暨“江南第一家”研究[C].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
[3]赵炎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基本特征透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6).
[4]陈延斌.中国传统家训教化与公民道德素质养成[J].高校理论战线,2002(7).
[5]岳丽丽.我国传统家训蕴意及其现代伦理价值[D].长春工业大学,2010.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