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
摘 要: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通过灵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能够营造充满活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与共鸣。在兴趣的引领和烘托下,创新精神才能得到较好地开发与生长,创新的火花也能燃烧在思想品德课堂之中。
关键词:思想品德 情境教学 对话 体验 留白
探究
说起思想品德课,很多人会用“枯燥、晦涩、难以理解”这类词语来形容,仿佛这是一门离创新很遥远的学科。不可否认,“思想性”的确是思想品德课最根本的性质,是课程的灵魂,决定着课程的方向,它承担着明理导行、帮助学生构建三观的重要使命。但“有思想”和“能创新”并不是一个悖论,创新的火花往往也能在思想的激烈碰撞中闪耀得更加璀璨夺目,在看似枯燥、乏味的思想品德课上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鲁迅曾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是一种苦役。没有兴趣,就没有灵感和智慧。”可见,兴趣是创新思维的营养,是创新的源泉,如何让创新之泉充分涌流,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往往会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手段。所谓情境教学,就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教材和学情,创设或营造一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场景,从而引发学生兴趣,关注学生体验,激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实效性。同时,《初中思想品德标准(2011)》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深化思想认识。这种教学方式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挖掘学生潜能。为此,我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进行了情境教学的探索。
一、对话——以情动情,增强情感
“生活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对话”。著名教育家丁东指出:思想的闸门打开之后,彼此相互启发,相互碰撞,许多新的观点就会跳跃出来。对话能使人聪颖,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疑难困惑往往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简单对话来完成。而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对话则是引发学生注意的重要因素。例如,在教“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一课内容时,我首先向几位学生询问了他们父母的工作,学生都能自然地回答出来。接着我又问:“父母为什么要工作?”学生说出这样的观点:“为了家庭更好地生活。”那么,“劳动是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这一教材观点也就很容易得出了。再如,在教“天下父母心”一课内容时,在反思“父母对我们的付出”这一问题时,班里的一个女生哭着告诉我:“自己生活在一个重组的家庭里,父亲对她非打即骂,奶奶要求也高,婆媳关系不好,她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她的话出乎我意料,但又不能回避,我于是抓住刚刚开过家长会的契机对她说:“你新妈妈对你不好吗?”她想了一下,说:“还不错。”我继续说:“你知道吗?每次家长会都是她来开会,每次都询问你的学习情况,遇到问题时她也能及时与我沟通,这不是关心吗?”她点点头。我又说:“你的奶奶为什么对你要求高,你知道原因吗?”她说:“因为我每次晚回家,都会被她数落。”我说:“如果你是一个陌生人,你的奶奶绝对不会数落你了。”我又问:“你的奶奶和妈妈吵架跟你有关吗?”她用力地点点头,说:“老师,我知道了,她们都是为了我好。”很多学生都听得很认真,对她也很理解,有的学生还帮她出主意,解决她的问题。“天下父母心”,一个看似简单的话题,如果一味地照本宣科,学生会很反感。如通过简单的交流与对话,不断潜入人心,教育才更有意义。
二、体验——情理互动,引发情感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从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思想品德课中的问题来源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围绕教学目标,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学生置身其中,内化知识,获得成长。例如,在教“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一课内容时,我首先呈现了一组中外学生自理情况对比的材料,学生从中得出了“中国孩子自理能力较差”的结论。我于是引出“自理能力培养的合适年龄”的问题。学生一开始就异口同声地回答:“18岁,书上说的!”慢慢地,有的学生给出了不同答案:如10岁、14岁等。有位学生忽然说:“我6岁就能帮家里打酱油了!”全班学生大笑。也有的学生接茬:“我现在都会自己做饭烧菜了。”“我会网购东西了。”“我会自己上街买菜了。”“我会洗衣服了,不是用洗衣机的那种。”接着,他们还各自谈起心得来,我对他们的回答都很赞赏。的确,自理能力是随着年龄的成长而慢慢获得的,并没有绝对的时间限定,量力而行是一种原则。然后,我让学生总结了他们这个年龄应该做的事情,并邀请一些学生分享经验,他们在讲解的过程中也激发了自我潜能,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学习,也让我有机会能够重新审视每位学生的能力。
主题辩论和角色扮演是思想品德课常用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思维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遇到问题喜欢钻牛角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换位思考,学会调整自己并体谅他人。例如,在教“克服逆反心理”一课内容时,我编写了一份微型剧本,请学生表演。场景是某一次学生因打扫卫生晚回家,被母亲责备。学生生动的表演让我很惊喜,特别是那位演母亲的同学,她本身不太喜欢父母的管教,但她表演得很好,以母亲身份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过后,她跟我说:“老师,我能理解妈妈了,她真的是为我好。”这种讨论、表演、争辩的过程,就是对生活的再现,是一种道德情感的熏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方法,又提高了教学实效。
三、留白——寓情于思,激发情感
“质疑——创新行为的举措”。思想品德课堂是一个开放性的课堂,很多答案都是参考性的,言之有理即可。教学中,在目标制定和内容表达上,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空白,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发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启动他们的思维。例如,在学习“保持乐观心态”这一课内容时,我补充了一段材料:一位高考失利的女孩因一时想不开,写了一首绝命诗“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我借此向学生提问:“如果你看到这首绝命诗你会怎么办?你怎么劝说这位女孩?”很多学生纷纷建言献策,如打电话、报警、分头寻找、发微博寻人……大家普遍的意见是:“我们不能做一名看客,要给她以支持和鼓励,告诉她要珍爱生命、呵护生命,要正确地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因为挫折总是难免的。”他们的思维没有被教材内容所局限,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我的想象,原有的结局已不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我又补充了另外一个故事:在广袤的沙漠里有一瓶水,在一口干涸的井旁边有一张纸条压在瓶下,上面写着:“要想喝到水首先要将瓶子里的水倒进井的压水口,相信我。”我向学生提问:“如果一个快要渴死的人走到这里,他会怎么办?”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为这个悬念书写结局:乐观人会选择信任,喝到了清冽的泉水;而悲观的人会选择放弃,喝掉了这一瓶不足以使他走出沙漠的水。更多的学生能跳出“乐观心态”这一框架,能从诚信、责任角度去分析不同行为所带来的不同后果,学生的视域开阔了,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四、探究——情理相融,情感飞跃
亚里士多德指出:思维是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的。布鲁纳也认为:发现教学有利于让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激活,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得到巩固。探究,是创新精神获取的最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钻研课题,精心创设情境,设置一些新颖的、具有创造性的问题,并要有效地加以引导和推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合理利用资源”一课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世纪大拍卖”的视频。其内容讲述了人们为了地球上最后一棵树、最后一滴水和最后一罐新鲜空气而不断竞价、疯狂争夺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地球自然资源的紧张,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资源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2)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出现过资源紧张的现象?(3)我们该如何化解资源紧张的问题?随着问题的层层递进,个人思考和集体智慧的融合,各种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各项保护性的措施和想法等层出不穷、不断涌现。我惊讶于他们的才思敏捷,更惊讶于他们的后生可畏。或许他们的想法还很稚嫩,或许他们的建议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但谁能保证,这天马行空的思维没有成功的可能呢?当然,想让学生发现问题、学会探究,教师就要发现更多的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具有独特魅力和优势的学科,它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在某种程度上与创新精神是完全契合的。只要我们紧跟时代发展,转变教学观念,活用新教材、新方法,就一定能使创新精神在思想品德课堂不断生长、不断涌流。
参考文献:
[1]黄定华,段怡春,肖平新.情感转移的突变模式和情景教学探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2]张长文.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设计[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