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立明
《估计费用》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与购物”的第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片断回放】
师(故事的开端):星期六上午,小淘气和他的爸爸、妈妈一起到“家家旺超市”去购物,下面是他们在这家超市所买东西的清单(多媒体展示):
家家旺超市
[果 汁\&16.00元\&火 腿 肠\&13.00元\&蔬 菜\&8.00元\&洗 发 水\&23.00元\&洗 衣 粉\&6.00元\&牙 膏\&3.00元\&]
师:小淘气看一共只买了6样东西,就对他的妈妈说:妈妈,这个星期您给我的零花钱,我一个子儿也没有花,现在共有40元,今天买的这些东西全部由我来买单。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淘气用40元能为这些东西买单吗?
(教师的话音刚落,有的同学就忍不住笑了,他们觉得小淘气既可爱又有点儿不自量力。)
生1:用“四舍五入”法,可知16≈20、13≈10、8≈10、23≈20、6≈10、3≈0。然后再求这6个数字之和,大于40。因此,小淘气用40元不能为这些东西买单。
生2:不用那么复杂,只要把“果汁16元、火腿肠13元、洗发水23元”中三个的十位上的数字相加就得到40。因此,小淘气用40元不能为这些东西买单。
师:以上两位同学分别讲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大家认为哪种方法能够更快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呢?
(学生一致认为第二位同学的估算方法比第一位同学的好。)
师:很好,第二位同学用的这种方法叫做“去尾法”。
师:有谁能够说一说“去尾法”的具体步骤呢?
生3:就是直接去掉个位上的数字,保留十位上的数字,十位上的数字之和是几就是几十。
师(故事的发展):说得太好了。小淘气的爸爸正是运用“去尾法”讲解分析给他听的,结果小淘气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个时候,他们一家三口来到了收银台前。小淘气见妈妈拿出200元来准备付款。连忙对妈妈说:妈妈,只需要拿100元来付款就足够了。同学们,小淘气说得对吗?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生4:把6个数据分别估算成20、20、10、30、10、10。然后再把它们加起来可以知道它们的和为100。因此,小淘气说得很对,100元足够买这些东西了。
(这时,请一位学生上黑板板书刚才的算法,板书如下。)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对,在黑板上也写得很好。我们把这种估算数据的方法叫做“进一法”(师板书:2.进一法)。那么,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用“进一法”时应该怎样对数据进行估算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生1:个位估算成0,十位上的数字加上1。
生2:如果是一位数,应该把这个数估算成10。
生3:如果是一位数,应该把这个数估算成10;如果是一个多位数,就把它的最高位上的数字加上1,其余的数字全部估算成0。
师(故事的高潮):说得太对了。同学们,小淘气的妈妈听了小淘气的话,于是就拿出100元来付款,结果还真行,她连忙夸奖小淘气说:你真聪明。回到家,小淘气拿着刚才购物的付款单,发现上面写着69.00元,这与刚才估算的40元和100元相差还比较大,他想:有没有办法使估算后的费用与实际费用比较接近的呢?他带着这个问题去问爸爸、妈妈。同学们,你能为小淘气解决问题吗?
(学生开始讨论。)
生1:用“四舍五入”法,可知16≈20、13≈10、8≈10、23≈20、6≈10、3≈0。然后再求这6个由“四舍五入”得到的数字之和。
生2:我是这么想的:16+13≈30,8+23≈30,6+3≈10,然后30+30+10=70(元)。
生3:16≈20,13≈10,23≈20,又8+6+3≈20。最后20+10+20+20=70(元)。
师:大家都说得好,下面我们来看小淘气一家是怎样估算费用的。
小淘气又估算了一次,他用的是什么方法?
妈妈是这样估算的:16+23≈40(元)、13+8≈20(元)、6+3≈10(元),40+20+10=70(元)。
爸爸是这样估算的:16+13≈15+15=30(元),6+8+3≈15(元),23≈25(元),30+15+25=70(元)。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淘气以及他的爸爸、妈妈分别用了什么方法来估算费用的?
生1:小淘气用的是“四舍五入”法。
生2:妈妈是把个位上的数之和接近10的数字相加。而爸爸是把16估算成15;13估算成15;把6、8、3的和估算成15;23估算成25,然后再把估算得到结果相加。
生3:小淘气的爸爸是把数据的个位估算成5。
师:太精彩了。小淘气估算费用的方法是“四舍五入”法;妈妈用的估算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凑十法”,就是把个位上的数字之和接近10的数据放在一起相加,再估算成整十数;而爸爸用的估算方法我们平时较少用,他是把个位上的数字估算成5。
(教师板书:3.四舍五入 4.凑十法 5.个位估算成5)
师(故事的尾声):小淘气看到有这么多的估算方法,真是大开眼界了。他想平时用的最多的是“四舍五入法”,那么“四舍五入法”肯定是这几种方法中最好的一种。同学们,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齐:同意,“四舍五入法”最好。
师:解决“小淘气能否用40元钱为所有东西买单吗”这个问题也用“四舍五入法”最好吗?
生1:我认为“去尾法”和“进一法”较好,因为它们能很快地估算出费用的大致范围。
生2:我觉得,小淘气的妈妈用“凑十法”时,其实也用到了“四舍五入”法。另外,“去尾法”“进一法”“四舍五入法”“凑十法”最后都是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数。
师:我认为每种估算费用的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去尾法”和“进一法”计算简便,且能估算出费用的大致范围;而另外几种方法计算比“去尾法”和“进一法”要复杂,但计算的结果比较接近实际费用。
生3:我明白了,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赏析】:
一、编排故事,串联教材内容
整节课讲述了一个故事——超市购物;解决了一个问题——估算费用;培养了一种能力——学数学和用数学。以“小淘气一家去超市、在超市估算费用、回家讨论费用”为主线,脉络清晰地将“估算费用”这一主题贯穿于整个故事之中,让在超市购物这一生活实例在课堂中得以再现,故事情境为课堂增添了活力。
二、创设情境,丰富问题设置
故事情境使课堂中问题的设置具有趣味性。故事开始时小淘气说“我身上现在有40元,今天买的这些东西全部由我来买单”,此话一出,让同学们觉得小淘气太可爱,想用自己的观点反驳小淘气。
故事情境使课堂中提问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教师既可以直接提问,又可以通过情景对话来提问,还可以通过第三人称来提问。如小淘气想买单时的“豪言壮语”——“我身上现在有40元,今天买的这些东西全部由我来买单”。此处,教师没有提问,已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笑了,议论开来。之后,从天真可爱的小淘气角度提出“估算”问题,比教师直接提问多了一份童趣,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三、故事推动,强化应用意识
用日常生活中真实可见的实例为背景,汇编成故事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行探索、体验和思考,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在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总结学习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