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我应邀参加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南粤名师大讲堂”活动,承担的具体任务是和韶关市一位青年教师以《再别康桥》为例同课异构。
怎样体现“同课异构”的“异”?我决定进行一次大胆的尝试,将“体悟”作为《再别康桥》的基本教学策略,放手让学生去“寻觅”诗情。
何谓“体”?即入乎诗中,以诗人的诗句为媒介,与诗人晤见、对话、交流。何谓“悟”?即出乎诗外,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并生成新的思想与新的情感。我认为,诗歌阅读教学是否有效,绝非单向浅表地积累语言、分析意象、掌握技巧,而应在体悟的基础上,理解诗人倾注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实现读者与诗人心灵的对话、灵魂的拥抱、精神的交融和思想的同构。“体悟”最忌“庖丁解牛”式的分析,而应空出学生心智的杯子,留给学生自主赏析的空间,让他们自我揣摩、自我发现、自我讨论、自我评价。
读,是体悟的最佳方式。这节课,我放手让学生围绕“读”展开:初读,感知质疑;美读,达意通情;议读,明象入境;参读,知人论世;写读,会意表情。如果学生通过学习《再别康桥》能达到朱自清所说的“喜欢去读,读了之后还是喜欢”,“体悟”式诗歌教学就达到了预期效果。
初读:感知质疑
上课前第6天,我与授课班级语文老师通了电话,请他代我布置两道预习题,并委托语文科代表将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汇总,通过电子邮箱发给我。预习题为:
1.朗读全诗2—3遍,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阅读这首诗歌后,你有哪些疑惑?
上课前第4天,我收到语文科代表的汇总材料。
关于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学们有以下几种看法:
1.抒发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2.表达刻骨铭心的离别之痛。3.表达离开康桥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4.表达离别母校的哀愁。5.表达对母校的眷恋、热爱和不舍。
阅读这首诗歌后,同学们的疑惑很多,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关于标题的:
为什么是“再别”康桥?上一次告别是在什么时候?
关于诗歌内容的:
1.为何“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
2.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为什么却是“西天的云彩”?
3.为何将“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
4.为何写青荇在水底“招摇”?作者又为何“甘心做一条水草”?
5.“彩虹似的梦”指什么?
6.作者为何要寻梦?寻什么梦?诗人想“放歌”,放什么歌?为什么连夏虫也为诗人沉默?
7.为什么“悄悄”会成为“别离的笙箫”?
8.作者十分留恋康桥,为何又“不带走一片云彩”?
关于诗歌形式的:
1.这首诗的首尾两段语意相似,节奏相同,开篇“轻轻的”与结尾“悄悄的”能否互换?
2.这首诗的单行与双行错开排列,为什么要这样排列?
接到科代表发给我的预习情况汇总材料,我心头暗喜: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孩子们已经与诗人和作品展开了对话,而且这些问题很典型,有很高的思维“含金量”。
上课前第3天,我追加了三道预习题:
1.检索“徐志摩”的相关资料。如果在徐志摩前加三个限定词或短语,你准备加哪三个?为什么?
2.以“徐志摩与康桥”“1928年前后的徐志摩”为关键词,检索相关资料。
3.以“新月诗派”为关键词,检索相关资料。
美读:达意通情
“南粤名师大讲堂”活动如期在韶关市乳源高级中学举行,我上第二节课。
简单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美读”课文,以求“达意通情”之效。
第一步,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要求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读准字音,力求停顿、节奏、重音与诗歌的感情基调统一。
第二步,走近新月诗派,老师范读。
提问学生(解决学生课前有关诗歌形式方面疑惑):这首诗的单行与双行错开排列,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哪位同学能结合“新月诗派”的主张解答这个问题?
不少学生检索过“新月派”相关资料,解答得很圆满。
1.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两两错落有致,字数基本相同,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新月派“三美”主张之“建筑美”。
2.每节押2、4句韵(韵脚分别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诵读时给人一种旋律感,首尾呼应复沓,曲折回环,首尾圆合,气韵浑成。——新月派“三美”主张之“音乐美”。
3.每一小节都是一幅画,并且是一幅流动的画。如“挥手作别云彩”“青荇水底招摇”“撑篙漫溯寻梦”“笙箫夏虫沉默”等等。——新月派“三美”主张之“绘画美”。
为体现新月派“三美”主张之“音乐美”,我给学生范读时,尽量用舒缓、低沉的语调,轻柔、和谐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脚形成的旋律感,读出诗人对康桥一草一木的爱恋和不舍。
第三步,细读美读,想景悟情。
朗读作品必须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找到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依据。因而,我组织学生交流初读的感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绝大多数的意见是:表达了离别时对康桥的眷恋、热爱和不舍。
指导学生细读美读,入乎其内,把自己想象成徐志摩,进入康桥这一特定情境之中,去品尝语言的滋味,“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先生语),以期读出对康桥的眷恋、热爱、不舍。细读美读开始后,课堂上书声琅琅。或品味佳句,或背诵全文;或摇头晃脑,或闭目沉吟:全班同学都陶醉在诗歌意境中。
议读:明象入境
诗歌教学,不能忽略意象及其隐喻,诗言情,往往不是直白地抒发情感,而是借助一些优美的意象,把情感寄托其中,对它精心描绘。但老师一味解读“意象”,又势必影响学生的“体悟”,于是,我让学生围绕“情感与意象”展开议读,以期达到“明象入境”之效。
先抛出问题。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反之,作者对康桥的眷恋、热爱和不舍之情也会借助一定的“意象”表达出来。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哪些地方最能表达作者对康桥的“眷恋、热爱和不舍”之情?
通过再读课文,不少学生找到了作者情感的投射点。
同学们关注到以下典型意象:
“云彩”。有同学认为,指漂浮不定。诗人在实现人生理想的路途上几经风雨、坎坷,但理想终难实现,他的心灵也像浮动的云彩,找不到可以憩息之地。也有同学认为云彩,指心爱的女子和美好的感情。
“金柳”。“柳”“留”谐音,有惜别的含义。夕阳照射下的柳树,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秀美婀娜,好像美艳的“新娘”,形象逼真地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及浓烈的温柔之爱。“艳影”在诗人“心头”“荡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谁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娘呢?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青荇”。青荇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并有向诗人打招呼,欢迎诗人之意。“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
“榆阴下的一潭”。榆荫下的那一潭清泉叫拜伦潭,杰出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就在这里绽放理想。年轻的徐志摩也是在这里成为拜伦思想的追随者和崇拜者。他那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正像天上的虹霓一般美丽,沉淀在潭水中,幻化成彩虹似的梦。这清泉是诗人的青春,是诗人的梦想与追求,他如何能不如痴如醉地爱着它呢?
“笙箫”。笙箫渲染凄寂的氛围。在本诗中,诗人也想以吹奏笙箫的方式来倾吐内心别离的忧伤,可是他不忍打破寂静的氛围,不忍搅扰了心中圣地的安宁,所以只能将“悄悄”作为“别离的笙箫”。虽然未闻笙箫之音,但诗人内心的惆怅之情、与康桥别离的万般不舍、依恋之意以及独自离开的凄凉之感已尽显无遗。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才子隐秘的情思是深深隐藏在意象中的。徐志摩正是以古典意境,写剑桥物事,用熟悉置换陌生,完成了对“康桥”的艺术再创造。解读这些意象,学生才能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参读:知人论世
以诗人的诗句为媒介,与诗人晤见、对话、交流,这属于“体”的层面,要进入“悟”的层面,还得“出乎诗外”。我们知道,任何作品的形成都是有“根”的。这些“根”一般是触动作者灵魂且久久萦绕心际的事件,这些构成了创作的源动力,它们一旦遇到外界的触发,就会以文字的形式像“枝叶”一样勃发出来。如何寻觅到“根”的影子呢?结合课前安排的检索资料的预习,我让学生进入“参读”(借助参考资料开展深入阅读)环节,以期“知人论世”。
我分三个话题让学生进行交流。
其一,如果在徐志摩前加三个限定词或短语,你准备加哪三个?为什么?下面是对学生交流情况的整理:
富家子弟徐志摩——徐家的长孙独子,其父为海宁商会会长。
聪明绝顶的浪漫才子徐志摩——少小聪慧,常年第一。北大才子,两年半拿到学士、硕士学位。
因康桥而改变人生轨迹的徐志摩——放弃博士学位;放弃做中国的“汉密尔顿”而走入诗人的行列;放弃原配,追求“灵魂伴侣”;主张离却堕落的文明,回归自然的单纯……
多情的徐志摩——与大家闺秀张幼仪(1922年离异)、“人艳如花,气质如兰”林徽因、一代才女陆小曼之间的情缘。
诗人徐志摩——创办“新月派”(新格律派),主张“三美”。
英年早逝的徐志摩——1931.11济南党家庄因飞机失事而英年早逝。
大学教授徐志摩——上海光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
其二,徐志摩有怎样的康桥情结。学生搜集到的资料也不少。如:
1.徐志摩对康桥“情有独衷”。1921年至1922年间,在剑桥大学研究院学习。1922年回国后,他写了《康桥再会罢》。1925年4月重游康桥,归国后写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重返康桥,回国途中写下了《再别康桥》。
2.徐志摩写过很多赞美康桥的文字,康桥早就成为其生命的一个重要因子。
康桥!汝用为我精神依恋之乡!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汝左右。——《康桥再会吧》(1922年离开康桥时作)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河。——《我所知道的康桥》(1925年7月再次访问康桥后,1926年1月写此文。)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3.康桥:徐志摩、林徽因相识、相恋的地方。在康桥,他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林徽因女士,随之解除了和张幼仪的婚姻。1923年1月《致梁启超的信》中说得明明白白:“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2009年,《南方人物周刊》选出“60年来中国最美12位女性”。 中国第一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分林徽因被列为60年最美女性之首,颁奖词为“美与智慧的绝唱”。
4.胡适《追悼志摩》中写道:“他(徐志摩)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在徐志摩看来,康桥的两年,他才真实地找到了爱、自由、美。
其三,1928年前后的徐志摩。有关1928年前后徐志摩的资料学生搜集得较少,老师做了部分补充。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
1.社会政治理想破灭。
(中国)“道德、政治、社会、宗教、文艺一切都破产了。”——徐志摩《落叶》
1928年,徐志摩在“五三惨案”当日的日记中对时事发表意见:“中央政府是昏庸老朽收容所,没有一件我们受人侮辱的事不可以追源到我们自己的昏庸。——徐志摩5月3日日记
1928年7月,徐志摩谈国内形势:“虽然国民党是胜利了,但中国经历的灾难极为深重。”——邵华强:《徐志摩文学系年》
1928年12月23日:“我每当感情冲动时,每每自觉惭愧,总有一天,我也到苦难的人生中间去尝一份甘苦。”
——徐志摩致陆小曼的信
2.甜蜜的爱情梦破灭。
1926年农历七月初七,中国的“情人节”,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婚礼上,梁启超霍然站起,宣讲了有史以来“最坦诚”、“最直率”、“最另类”的证婚词:“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可自己以极大的勇气和热情艰难争取来的爱情(徐陆恋)并不如意,且由于陆小曼开销太大,为生计在北京、上海两地奔波,这一时期的徐志摩心身俱疲。
徐志摩《〈猛虎集〉序》中提及1928年前后的生活状态:“且不说诗化生活一类的理想那是谈何容易实现,就说平常在实际生活的压迫中偶尔挣出八行十二行的诗句都是够艰难。——最近这几年生活不仅是极平凡,简直是到了枯窘的深处。”
1928年3月21日,灵魂伴侣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
3.1928年徐志摩重返康桥是为了重寻旧梦,排遣心中的苦闷。
1928年给英国友人恩济之的一封信中说:“我这一次故地重游,是带着再寻旧欢的痴想的。”
交流完这些有关诗人及其创作背景资料的交流,我又展示了同学们预习时提及的几个问题:
为什么是“再别”康桥?上一次告别是在什么时候?为何“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彩虹似的梦”指什么?为何要寻梦,寻什么梦?诗人想“放歌”,放什么歌,为什么连夏虫也为诗人沉默?作者十分留恋康桥,为何又“不带走一片云彩”?
同学们热情高涨,很快谈出了自己的理解。我又进一步提问:诗人艾青说:“一首诗必须具有一种造型美;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结合我们交流的背景材料,大家探究一下,徐志摩仅仅是在与母校告别吗?
“诗歌是凝练的艺术”。如果孤立地让学生去阅读作品,不一定能深入把握诗歌内涵。我们要想真正读懂一首诗,还要学会知人论世。因学生对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其人其事有了较多把握,他们得出的多元化的结论也令人欣喜。有人说,诗人告别的是在母校学习期间美好的时光。有人说,诗人告别的是甜美的爱情。有人说,诗人告别的是集爱、美、自由于一体的人生理想。有人说,诗人告别的是集平等、博爱、自由于一体的社会理想。有人说,诗人告别的是 “精神依恋之乡”有人说,诗人告别的是美:美丽的人生境界。有人说,诗人告别的是“真我”。这些思考,不仅涉及生活、社会、文学、层面,甚至涉及美学、哲学层面,学生达到了“体悟”中“生成新的思想与新的情感”的境界,令我和全场听课老师都惊叹不已。
写读:会意表情
初读,美读,议读,参读,只是停留在思想意识层面上,不一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我安排了课外“写读”环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潜力,以期达到“会意表情”之效。
我给学生提供了几种“写读”的参考样式。
1.以诗解诗。化用古代诗人的诗句,解读《再别康桥》。
如第1节,可用周邦彦《拜星月慢》中的“画图中、旧识春风面”以及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来解读。
第2-6节,可用黄庭坚《喝火令》中的“烟水数年魂梦,何处可追寻?”或将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诗句化用为“人面不知何处去,金柳依旧夕照中”进行解读。
第7节,可将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句化用为“再别康桥去,凄凄满离情”进行解读。
2.将诗歌内容转换为对联。
第1节“寂寂”对“轻轻”,第2节“波光艳影心头照”对“柳色残阳河畔依”,第3节“青荇摇底蕴”对“康河漾柔波”,第4节“一潭清泉榆荫下”对“半梦彩虹浮藻间”,第5节“一船好梦美”对“半夜欢歌稀”,第6节“往昔欢娱随日月”对“今宵沉默恨笙箫”,第7节“一天云彩”对“两袖风情”。
3.将新诗改写成律诗或词。
如,《七律﹒再别康桥》:“轻挥衣袖别西云,河畔柳柔波映人。泥上荇花游梦境,舟旁榆荫荡春心。长篙慢溯星歌放,短笛悠然月曲沉。回首今宵虫默语,离诗昨夜剑桥吟。”
《水调歌头.再别康桥》:“又到康桥处,金柳夕阳照。温柔云彩招唤,泥软草轻摇。寻觅当年踪影,心底丝丝流动,迷醉伊人笑。水静羞颜里,愿化草青苗。徘徊踱,情留驻,路飘遥。池潭碧绿,揉碎虹梦万千条。只想放歌一曲,眉敛沉吟难语,回首望天霄。默默更凝重,离去笛音消……”
4.选择喜欢的一两个诗段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志摩“心中美丽的康桥”。
如:黄昏中的夕阳真多情啊!为河边的柳树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姿态婀娜,影子映在清澈的水中,就像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康河的水波中荡漾,也在我的心头荡漾,如此美景我怎能离去!
5.以告别母校为主题,或者选取一个最感动你的生活瞬间或细节,写一首小诗。
这节课,得到与会专家、同行、学生的一致好评,不少学生课后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交流,继续探讨《再别康桥》相关问题,有不少同学因学了这首诗后喜爱上徐志摩,喜欢上诗,甚至有同学找来《人间四月天》来看,这也许就是朱自清所说的“喜欢去读,读了之后还是喜欢”的境界吧。
茹清平,特级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