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温柔地走进那段良夜》之文体学鉴赏

2016-05-14 21:09刘昌蕊王晓利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文体学死亡鉴赏

刘昌蕊 王晓利

摘 要 《不要温柔地走进那段良夜》是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创作于20世纪中期的诗歌,也通常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这是首格律严谨的十九行诗,朗读起来颇有复沓之美,音乐性极强,诗歌中的意象丰富鲜明,同时也充满着作者对死亡的抵抗,和对生命激情澎湃的呼唤。本文将从文体学角度探索这首诗的文体特征,以此了解这些文体学特征如何体现诗歌的主题。

【关键词】鉴赏;文体学;死亡;主题

1 诗歌简介

《不要温柔地走进那段良夜》是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创作于20世纪中期的诗歌,该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于死神将可爱的人们带离这个世界表达了愤怒,即“怒斥光明的消逝”。该诗作于诗人的父亲逝世前的病危期间,整首诗充斥着夜晚与白昼、黑暗与光明、温和与狂暴、死亡与生命的二元对立,因此语言的张力十分饱满,原文如下: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

Because their words had forked no lightning the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Good men, the last wave by, crying how bright

Their frail deeds might have danced in a green b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Wild men who caught and sang the sun in flight,

And learn, too late, they grieved it on its wa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Grave men, near death, who see with blinding sight

Blind eyes could blaze like meteors and be g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And you, my father, there on the sad height,

Curse, bless me now with your fierce tears, I pra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2 诗歌中的文体结构变异分析

2.1 表层结构变异——词汇变异(Lexical deviation)

词汇的变异有三种,一为词汇性质的混淆,二为词汇搭配有意违反常规,矛盾搭配,三为对现有词汇的回避以及对新词的创造。诗歌的第一句中“gentle”一词格外突出,“gentle”本为形容词,而在诗句“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中,“gentle”被用作副词,很明显作者混淆了这一词的性质,但是却起到了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这个词不仅仅是“go”的修饰语,它作为形容词更能刻画出诗人父亲的病态,弱不禁风,和衰老的特征,因此在这句诗中,作者将词汇性质混淆反而达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good night”在诗中被译为“良夜”,表面意思为“美好的夜晚”,而实际上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死神将可爱的人们带离这个世界的愤怒之情,即“怒斥光明的消逝”,既然作者对死神是憎恶的,作者认为死神是可怕的,那么文中的“good night”就绝不会是褒义,作者有意地违反了常规的词语搭配,运用了矛盾搭配的手法,造成了一种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能让读者更深的体会诗人的感情,意在告诉人们,此“良夜”并非彼“良夜”,不要轻易地向死神屈服。该诗是没有题目的,诗人刻意回避了对原有词汇的使用,将题目空了出来,意在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更深刻的了解诗歌的内容并自己探索该诗的主题,引人入胜。

2.2 深层结构变异——语义变异(Semantic deviation)

2.2.1 悖论(Paradox)

悖论是指表面上不合常理,荒谬,却在某种意义上正确的修饰方法,在诗中的第17行,作者对自己的父亲呼唤“Curse, bless me now with your fierce tears, I pray.”,就是一种明显的悖论。诅咒和祝福本来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动作,作者的父亲不可能在诅咒他的时候同时祝福他,但作者却希望他的父亲有力量去诅咒他,因为诅咒是需要愤怒的。作者的父亲如果有力气愤怒,有力气诅咒他,就证明他的父亲同样也会有力气与死亡作斗争,这样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极大的“祝福”。第14行“Blind eyes could blaze like meteors and be gay”也是一种悖论,失明了的眼睛应该是黯淡无光的,不会像诗人所说的那样“像流星一样闪耀欢欣”。诗人通过这样的悖论想要说明,人要有激情,要怀抱希望,要勇于面对死亡,要反抗死亡。

2.2.2 移情(Transference)

“移情”就是把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人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包括暗喻,换喻等。换喻就是用不同的物体或不同的方法来表达同一个事物。在本诗中,作者用“the old age”来换喻他的父亲,甚至是所有的暮年之人,“the old age”本来就是老年人的统称,作者用这个词可以让读者联想到他的父亲和所有的暮年之人。暗喻就是本体喻体都出现,却不用明显的比喻词连接的比喻手法。这首诗中处处有暗喻,比如用“good night”暗喻死亡,用“the dying of the light”暗喻生命的消逝,用“close of day”暗喻人到晚年,用“blind eyes”暗喻已经去世的人等。

3 诗歌中的过分规则修饰法分析

3.1 语音的过分规则(Phonological Overregularity)——韵律(Rhyme)

整首诗的韵律都非常规律,有两大主要韵律,/ait/ 和/ei/。两种韵律互相交换,使得整首诗更加有节奏感,同时也给整首诗带来了“音乐感”。另外,这两大韵律效仿了整首诗中两对关键词的发音,即“night”和“light”;“night”和“day”,在这两对关键词中,“night”与死亡对应,而“light”和“day”与生命对应,更加加深了诗歌的主题与死亡和生命的二元对立。

3.2 词汇,语法的过分规则——重复(Repitation)

不论词或词组的重复出现在什么位置上,重复的作用或效果大致相同:一是渲染气氛,加重语气,二是前后呼应,加强联系。诗中用到了很多次重复,最明显的是词语“rage”的即刻重复,在诗中一共出现了八次,由此加强了诗人要表现的主题:勇敢对抗死亡。在第二诗节,第五诗节这两个诗节中间,反复出现“wise men” “good men” “grave men”和“wild men”,通过这种重复展现了四种特色各异的人和他们生活中的不同经历,但却集中了同一种特质,就是不放弃生活的希望,与腐朽和死亡作不懈的斗争。通过描述这四种类型的人,作者更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够以他们为榜样,振作起来。这样一来就将诗歌的主题前后呼应起来,让整首诗浑然一体。

在整首诗中,关于死亡的意象也在一直重复出现,“that good night”“the dying of the light”“close of the day”“dark”“no lighting”“blind eyes”“wave”“close of the day”等等,尽管它们是不同的词,但是它们有着同样的含义——死亡。这些词语的重复暗示着死亡其实是很平常的事情,而且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无法逃脱的,另外,这些词语的重复出现可以给读者造成黑暗,压抑的感觉,而相反地,“rage”“burn”“rave”的词的重复出现也有着统一的含义及斗争,又能让读者有了奋起战斗的激情和决心,既加强了作者的语气,又突出了诗歌的主题。

4 小结

这首诗是诗人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斗争的记录, 因而充满了对生与死的思考探索。诗中的语音和文体变异让读者更加体会诗人的斗志,高频率的长元音、头韵、半谐音的巧妙地运用, 使诗中从头到尾充满了一种向上的奋发, 企图和不服命运的抗争的饱满的情绪,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要燃烧和咆哮的斗志。主旨句的不断重复和死亡这一意象的多种变化进一步加深了主题, 使情感如同波涛一般, 一浪高过一浪,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震撼。

参考文献

[1]廖云飞.《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的文体分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4):36-38.

[2]王守元.英语文体学要略[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3]吴素梅,吴显友.《不要温雅地步入那美好的夜晚》的文体分析[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80-184.

[4]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1987.

作者简介

刘昌蕊(1992-),女,汉族,山西省大同市人。现为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族裔文学、创伤文学。

王晓利(1977-),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博士后学位。现为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族裔文学、跨文化文学研究。

作者单位

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010080

猜你喜欢
文体学死亡鉴赏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
近期认知研究对戏剧文体学的启示
佛典譬喻经语篇衔接方式的文体学考察
论韵律文体学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