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在《大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与发掘

2016-05-14 20:32赵燕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人文性大学语文文化

赵燕

摘 要 语文作为高等教育阶段的基础课,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为了传承民族文化,提升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纵然是非中文专业,在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本文以《大学语文》为例作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性;文化

教育是知识与文化的传续,也是人类由来已久的一种自觉行为。知识属于生存的本领,而文化的范畴要比知识更为广博,其定义也较复杂。一般认为,文化是人类在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中,所创造并获得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包括文字、图像与声音)。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旧石器时代的发明创造,到每一回朝代更替,直至康、梁维新变法、何子渊教育革新,乃至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文化都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文化来源于人,也服务于人。文化可能被一时间篡改甚至扭曲,但是文化绝不可能消亡,优秀的,为全人类共同认可的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资粮。

1 文化传承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文化的继承方式难以尽述,而且可以代代相传,耳濡目染,甚至无师自通。而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传承人类文化理所当然就是教育的功能之一。中共中央“十八大”报告把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高度,这不仅表现在报告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和目标,还表现在它对文化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地位与作用更全面认识。《报告》论述了文化建设的三重意义:首先,它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历史,五千年历史创造了璀璨中华文化,而璀璨中华文化又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绵延发展。中华文明是至今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继承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又是中华民族昂首走向世界、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资源。其二,它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与体现。文化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当它成为一种科学核心价值观时,它是精神动力、吸引力,是软实力;当它转变为文化产业时,它又是物质生产力,是硬实力。其三,它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既是人民信念、信仰之源,也是人民丰富生活之源。随着改革开放与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显得越来越重要。就此而言,发展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是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文化建设也是民生建设。

2 高校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元素

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各级教育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当然是无须细述的。从启蒙直至高等教育阶段,文化的熏陶渐染,甚至会伴随生命的全过程。《大学语文》是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内容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应用文写作几个主要部分。教材植根于培养目标,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对学生阅读欣赏、应用写作、口才表达等能力进行系统的指导和训练。仅以中国古典文学为例,就编入了《蒹葭》(诗经)、《老子》三章(老子)、《论语》五则(论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大学)、《国殇》(九歌)、《谏逐客书》(李斯)、《垓下之围》(史记)、《洛神赋》(曹植)、《饮酒》(陶渊明)、《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秋兴八首》(杜甫)、《长恨歌》(白居易)、《锦瑟》(李商隐)、《乌夜啼》(李煜)、《八声甘州》(柳永)、《卜算子》(苏轼)、《永遇乐》(李清照)、《摸鱼儿》(辛弃疾)、《牡丹亭·游园》(汤显祖)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由上述篇目我们可以看出,《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非中文专业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更加讲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尤其是文学鉴赏部分精选了那么丰富的古代名家名篇,既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熏陶,也注重人文观念的思想启迪;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发掘这种文化价值,对学生加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现当代文学方面,《大学语文》还选编了诸如《雪花的快乐》(徐志摩)、《伤逝》(鲁迅)、《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论趣》(林语堂),以及欧美文学如《论美》(弗兰西斯·培根)、《人生颂》(朗费罗)、《舞会以后》(列夫·托尔斯泰)等等。教材围绕学生人格的健全,将自我人格的养成、社会人格的塑造与超越人格的形成分成若干专题,每个专题都精选出多篇古今中外优秀名篇。通过对这些专题经典诗文的研读,能激发出潜藏在他们心中的良知与爱,接续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培植起坚实的文化心灵,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以抵制现实的诱惑,对抗道德的沦丧,真正成长为一个正直的现代公民。

3 教学中的引领与发掘

纵观教材,我们注意到,在编写体例和选文上很有新意。例如选文力图突破偏重知识性、工具性的局限,对古今中外有利于学生人格健全的人文资源与经典诗文都兼收并蓄;每讲前设置引领式的导读和开放式的议题,指出阅读的兴奋点和讨论的焦点;每篇文章的阅读提示和思考题不作独断性结论,而注重启发性;“推荐阅读”栏目则充分考虑到视觉文化时代到来之后学生阅读习惯的变化,推荐了相关的视频。教材还特别选编了诸如《尘世是唯一的天堂》(林语堂)、《完整生命的三个层面》(马丁·路德·金)、《敬畏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大自然在反抗》(蕾切尔·卡逊)。这些篇章属于全人类的文化精髓,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学校是用艺术熏陶人生的重要场所,语文课中优美的语言文字,华美的词藻,寓意深刻的言论,无不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美,并在美的愉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语文教师在解读作品中,调动学生用真情实感去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感受文中人物的心智,感悟作者抒发的真挚情感,从而认知事物,升华人格,更学会做人。

文章本来就是心智的凝聚,教材的选编更需要慧眼独具,沙里淘金。长期沿用的不朽篇章,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永恒的文化内涵。作为教师,就是要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和课文息息相通,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委曲衷情,真正走入不同时代诸多圣贤精心营造的精神家园,获益于最丰富、最美好的文化经典。

作者单位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010050

猜你喜欢
人文性大学语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谁远谁近?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