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维艰 负重前行

2016-05-14 19:13罗莎秦小苏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回顾建设

罗莎 秦小苏

摘 要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背景下,各高校纷纷扩招建校,以适应新的高等教育需求。本文通过对四川文理学院新校区建设的背景、过程以及所遇困难等的回顾,侧面反映地方院校的艰难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校区;建设;回顾

1 建设背景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开始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各高校顺应时势,纷纷扩大招生,扩展教学规模以适应新的高等教育需求。在此扩招的时代大潮下,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文理学院升本前身)受限于校园狭小,建筑老旧,办学层次不高等困难,难以发展,甚至一度险被降格为职业技术学院。彼时,学校被夹裹于时代洪流之中,不进则退,“扩校升本”是唯一的出路,成便是海阔天空,不成就是衰败没落。同时,由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高等教育扩招以及达川地区撤地建市三大政策趋势,我校迎来新的发展平台与机遇,为此学校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以求突破困境,“全面加快新校区建设”成为学校“三大任务”之一,学校倾全力为之。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战役。

2 新校区征地、立项

2000年至2001年学校多次召开会议研讨学校征地选址相关事宜,同时积极与达州市政府联系协商新校区征地选址希望能创双方共赢局面。对此,达州市政府承诺倾全力支持学校在本地发展,土地征地费按成本价计费且解决“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2001年2月,市政府在西外达万铁路以北的新酢坊村一次性规划建校用地1200亩,首期征地692.22亩用于新校区建设。新校区选址于达州市凤凰山麓下,位于西外镇开发区西侧,与西迁的市政府四大班子、市体育中心、达一中等相临,相互拉动提升,形成达州市西外经济教育圈。同时,新校区相望于凤凰山,紧临莲花湖,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具备得天独厚的办学环境条件。2001年6月,四川省计划发展委员会批准我校新校区项目立项。

3 多重困难

2002年4月28日,阳光明媚,承载着全校师生希望的新校区正式破土动工,然而与希望相伴的是现实中的多重困难。

3.1 建设资金匮乏

新校区计划总投资12842万元(不含征地费),而2002年全校财务预算仅3194.6万元,资金缺口较大。对此,学校采取多种办法来解决。一方面四处呼吁,向国家、省财政争取专项资金,通过达州市政府担保、贴息向银行贷款,通过委托银行贷款等方式向职工借款。一方面大胆采用当时最新BT融资模式修建了图书信息大楼,采用BOT方式修建了学生公寓5-9号楼和学生服务中心。同时,修建过程中,从设计到施工严把每道关口,把每一分钱用刀刃上,发挥资金的最大效应。如早期工程设计时,着重考虑当时建设的实际需求,设计简约、实用。施工过程中,建设人员通过严格审核技术变更、签证、决算等资料,多方比较全面考虑采用最优方案解决施工难题,对材料的核价、选用多跑多问多对比等各种措施减少施工支出,降低工程造价,高效使用资金。尽管学校采取了尽可能多的办法筹集建设资金,但资金匮乏一直伴随着新校区整个建设过程,建设初期尤为严重,造成诸多困难。如学校图书信息大楼、行政楼都因为资金断供及其它问题而中途停工。早期建设时,一“过年”就特别艰难,各施工企业年前纷纷催讨工程款,学校资金捉襟见肘,个别老板甚至采取了堵办公楼堵校门的极端办法。巧妇虽难为无米之炊,但在当时再难再苦咬紧牙巴也必须把新校区建设这锅饭煮好,煮美味,不能夹生。2006年,新校区建设一期的大量建设任务顺利完成,为“升本扩校”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时至今日,资金问题仍一直困扰着新校区的建设但已有改善。

3.2 建设环境恶劣

新校区位于群山之间,地形复杂,高差达七十多米且基础设施薄弱,建设环境非常恶劣。2002年11月,为解决建设规划用地范围内有一小段河流的问题,校前区涵洞工程正式动工,建成断面面积16平方米的涵洞四百余米。同年12月,为解决新校区地形复杂,平整场地面面积过小的问题,土石方平场工程启动,数家施工企业在规划的区域相继施工,至2003年7月平场结束时,共完成土石方挖填方量约115万m3,为后期建设打下良好的地形条件。2004年4月,高位水池工程动工,解决新校区高差过大,高处供水水压不足的问题。开建初期,新校区区域内除了山梁就是沟壑,空无他物,新区建设处办公室只能租借在校外附近的农民家中,新校区内行车只能靠皮卡、吉普,普通小轿车根本无法通行,走路也只能穿雨靴、户外鞋,建设人员日晒雨淋无遮蔽之物。直至学生公寓1号楼竣工后,新区建设处办公室搬迁至学生宿舍内,办公条件才得以改善。

3.3 建设力量薄弱

2001年12月27日,新校区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启动新校区征地手续办理、前期土石方平场、建筑设计和报建等前期建设工作。2002年7月29日,学校成立新区建设处全面投入新校区建设各项工作。当时,建设力量薄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技术力量薄弱。新校区建设从无到有,过程复杂,规模巨大,其征地、规划、立项、设计、报建、招标、施工、决算、存档等环节的工作许多新区建设人员都是初次接触,而新区的建筑从体量、造型、结构、工期各方面要求来说难度都远大于老校区,对专业技术要求更高。对此,新区建设人员通过进修、考察、请教、自学等方式积极、刻苦学习建设各环节流程要求,学习相关建筑法规、图集,学习识图、绘图、施工技术,在高强度的工作中快速成长,顺利完成工作。二是建设人员人数较少。学校的基建管理模式是要求现场代表常驻工地深入施工一线进行巡查管理,与监理工程师一起共同担负起工程质量检查、进度控制、安全管理、资料签署审核等具体工作,而新校区建设规模大,工期短,在此管理模式下工作量十分巨大。建设过程中,学校通过外聘、校聘、返聘等方式增加管理人员,但加班加点仍是建设人员工作常态。新校区建设初期,工作任务特别重,新区建设处职工周末无休,寒暑假也在上班,老同志回忆起当时上班“不知道每天是星期几,只晓得上班、加班、夜班,唯有暴雨天气才能在办公室稍休整一下”。即使现在,现场人员仍一周工作至少六天,寒假暑假加班,不时还有夜班加班甚至通宵加班。

3.4 建设管理困难

新校区建设启动,由于市政府与征地范围内部分农民就安置补偿等问题未能完全协调好,新校区建设区域不能全部围合,不得不留置多个出入口,给后续的建设管理带来极大困难。由于出入口过多,新校区建设区域人员出入无法有效控制,村民多次因安置不满、施工影响等问题聚集工地阻扰施工。对此,建设人员一方面向上级汇报请政府相关部门协调解决,一方面对激愤的村民好言相劝、安抚情绪,尽量避免矛盾激化,和平解决。同时,出入口多导致建设区域内财物的安全管理难度也较大,建设期间多个工地建设材料被盗,施工单位颇有怨言,甚至新区建设处办公室阳台上晾晒的毛巾也在第一个晚上就被人用长杆挑出顺走。对此,新区建设处要求各施工单位重视财物管理,加强建设材料的收集、堆放、看管工作以减少损失。

新校区的建设难免因噪音、污水、粉尘等问题给周边村民带来困扰,施工单位与村民时有摩擦。对此,新区建设处实事求是的对村民的实际损失进行补偿,且与村干部联系沟通共做好双方思想工作,从中斡旋调停。施工单位也调整施工方式尽量降低对周边村民的影响,同时尽可能给予周边村民实惠,如同条件下优先采购村民供应的砂石,优先使用村民提供的施工机械、运输车辆,优先雇佣村民完成零星杂工工作,如浇筑后剩余的商砼赠予贫困村民铺装院坝等。随着出入口的逐步封闭以及村民安置赔偿的进一步解决,新校区建设与周边村民冲突如今已大大减少。

4 建设成果

目前,新校区已初具规模,建成A幢教学楼、学生食堂、1-10号学生公寓、行政办公大楼、音乐楼、图书信息大楼、艺术传媒大楼、标准运动场等校舍建筑约28万m2;完成土石方挖填、涵洞、雨水管、污水管、电缆沟、道路、保坎等大量基础工程;完成乔木种植41620株,绿化面积13余万m2,绿化率近40%。

5 新的挑战

2002年新校区诞生于一片荒坡之上,转眼十四载已过,它依山傍水,绿树红墙,建筑与人文交相辉映。最困难的时期已经渡过,但新校区建设的挑战远未结束。随着学校进一步发展,新校区现有土地、建筑及设施无法满足国家相关要求。目前,学校计划征用预留的508亩土地,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进行新校区二期规划设计,新校区建设将步入新的篇章,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付志勇.高校新校区规划设计工作的回顾及反思[J].中外企业家,2013(01).

作者单位

四川文理学院基建处 四川省达州市 635000

猜你喜欢
回顾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大学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材的回顾与展望
城市可持续交通行为研究述评
贴近实践贴近学生创新方法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
“五老”说和团促进和谐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