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投资和收藏

2016-05-14 18:41莫淑雯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学术性销售量

摘 要:继去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上海影像展,第二届经过展会总监亚历山大·塔格-斯帕瑞(Alexander Montague-Sparey)精心的国际化包装、策划,最终以火热的人气和高额的销售量拉下序幕。各方的目光定格在影像作品的销售量,销售量背后的学术性,却被人们视若无睹。

关键词:上海影像展;销售量;学术性;收藏价值;

一、上海影像展创办背景与历史

主办方世界摄影组织,创办“上海艺术影像展”致力于以国际视野、一流的展览和教育内容策划以及专业服务,帮助世界各地的摄影画廊在中国搭建起自己的独立舞台,建立其在亚太地区的推广、收藏、交流和传播摄影与艺术。

上海处于东部沿海地带,文化氛围海纳百川,第一届“上海艺术影像展”吸引许多慕名而来的全国摄影家、艺术从业者和收藏家。虽然东京、台北、新加坡等亚太地区许多城市都有集中展示影像的博览会,但中国大陆此前尚无这种专门性质的博览会。在中国选择了影像市场极具潜力、艺术市场充满活力的上海,力图在中国大陆打造最高水准的国际化的影像艺博会。

二、上海影像的运行模式分析

在展览组织机构方面,上海艺术影像展于2014年由世界摄影组织和蒙哥马利会展公司(Montgomery)共同打造,展览旨在满足亚太及其他地区的观众对于收藏型影像作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展览的具体架构中,主办方要求每家画廊可在上海艺术影像展上申请一个独立展位,所有标准展位大小均在25-27平方米之间,并包含:标示广告牌、展会图录网页设计和参展商、工作人员通行证等相关内容。今年的重点除了扩大对本土艺术家作品的关注,还要进一步将展会影响力扩大到更广的区域。从参展机构数量上看,相较于第一届参展的近40家画廊来说,本届参展画廊规模扩大了30%左右,其中海外画廊占到了30余家,国内画廊有18家左右;从摄影作品类别划分,第二届邀请到了来自亚太和欧美地区的50多家画廊的500余幅作品参与,从古董级早期摄影到当代艺术影像,都有一个精心呈现(图1)。

在展览作品的定位方面,除展示国际知名及新晋摄影师的作品,上海艺术影像展还致力于打造拓展摄影界前沿性、实验性作品。为此,伦敦Beetles+Huxley画廊带来了一些以名人为拍摄对象的大尺幅作品,其中包括此次被用于上海艺术摄影展海报的泰瑞·奥尼尔(Terry O'Neill)的作品《碧姬·芭铎》( Brigitte Bardot,1971)(图2)。高古轩画廊Gagosian Gallery)将带来1971泰伦·西蒙(TarynSimon)《西印度群岛之鸟》。这是高古轩画廊在亚洲首次举办博物馆级别的特展,将呈现美国知名艺术家泰伦·西蒙的156件作品。

从主办方的策展方式、策展架构以及学术论坛中,影像作品的销售量更像是风向标,2014到 2015年历时两年的时间,主办方在不断扩大参展画廊的同时,作品的销售量节节攀升。有一些欧洲来的画廊,比如瑞士和丹麦,作品特别前卫,销售也很好,更不用说占领影像展销售市场的最多欧美知名画廊和国际顶级艺术家的作品。主办方借用上海这块风水宝地,在打开中国影像市场的同时,还出售大量的国外影像作品。第一届艺术影像展上,一幅法国第一夫人布吕尼的人体照30余万人民币成交,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除了这些顶级的国外摄影师参与本届展会,也有来自国内的重量级摄影师参展,像杨福东、封岩、谢春德、冯梦波、杨泳梁、鸟头、张乾琦、蒋鹏奕、李日韦及张晓等。

笔者认为,上海影像展从策展团队、入选画廊以及画廊展出的作品,展览期间学术论坛,像《摄影市场分析》由吕嘉禾(Artnet)和刘香成(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oP)共同讨论。Artnet亚洲首席代表和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创始人从摄影作品作为资产的角度分析摄影市场,无不体现出浓厚的商业气息。整个论坛和讲座缺少普及和增加人们对影像理论、影像观点、影响潮流的认识,以及间接影像艺术教育。纵观全国,对作品的商业性、学术性、技术性等专业认知方面的了解,中国的收藏家始终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即使资金雄厚的中国收藏家,对外国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也是情有独钟。中国的摄影市场方兴未艾,画廊在布展过程中,没有安排许多艺术家的个展,大部分是几个艺术家代表性的作品,由于很多画廊是首次到中国,不清楚中国市场动向及购买群体的喜好,只有带来“大牌”作品,中国人消费倾向与“名牌效应”才能随风附雅。

此外,在展览理念和场地空间设计方面,2015年上海影像艺术展与众多的艺博展展览方式大相径庭,传统艺博展式的排排展。笔者认为,作品的陈列次序展示环境、光源设计、展墙色调可以根据具体的艺术家作品做出相应的调整,或者特殊设计,以此凸显展览的主题,丰富展览的空间感,也使得整个会场的艺术气息更加强烈。无论从市场角度,还是学术创新的角度,展览的策展方式、语言、空间的运用,都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视觉效果和策展理念。展览需要增加更加鲜活的技术与策展方式,可以尝试加入装置设计理念、空间设计理念,不断突出影像作品的主题。在策展语言方面,笔者认为可以参考雨屋和天使之城的策展方式,达到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先有学术,再有市场,然后资本介入推动其发展,最后学术体系在做一个终结抬高,定位以后资本再去推,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圈子中,艺术市场充满生机和魅力。而只追求商业价值的艺术市场,没有形成较完整的影像发展体系,势单力薄,能让艺术走多远?很多收藏家关注销售量的高低,这似乎是在艺术圈里司空见怪的问题,它又是判断展览成败的关键所在。如果想要学术性和商业性平衡发展,更像是乌托邦式的设想。

PhotoShanghai走高端路线,第一年,此次影像展总监亚历山大·蒙塔格-斯帕瑞(Alexander Montague-Sparey)在开幕前的介绍中这样说道。一场本来以“小而精”为目标的艺术派对,却吸引了众多观众,可以证明影像艺术在中国的号召力。“说明这片市场是存在的,只是之前没有一个好的平台促成这种交流①。”

有着十多年历史的巴黎摄影展,每年有200~300家画廊参展,相比之下,此次50家画廊参展的上海艺术影像展只是一个起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蔡萌在发布会后评论道:这将意味着有可能成为国内摄影收藏和市场加速启动的标志②。

三、总结

近年来,中国的艺术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超级大展不胜枚举,2015年上海影像展已然落下帷幕,2016年值得期待。2016年将迎来更多的大牌国际艺术家和画廊的加入,从丰富的布展经验和市场化的展览策划等方面看,主办方仍然需要不断地突破,如何处理展览空间的语言,以及作品与作品之间的空间视觉关系,期待2016上海影像展在展览效果和方式上有新的突破。

巴塞尔艺博会和巴黎影像展能够做到以学术引领市场,但是上海影像展学术性则大打折扣,没有专业的学术性做支持,只是以艺术收藏为主的学术研讨,更像高级广告。布尔迪厄认为:“商人们只生产和出售那些有利可图的物品”[1]。似乎在各种“豪华而盛大”的展览中,人们更关注“投资理财”,哪个艺术家的作品好卖,哪些艺术品今年又被拍卖出高价,等等。但从艺术品投资和收藏的角度看,无论是艺术市场的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拍出高价的艺术品,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中国艺术家和收藏家有太多的专业知识需要“补课”。这样被动的“补课”不知能否跟上风云变幻的市场脚步?笔者相信,上海影像展需要在公共教育环节加强,让人们更加了解作品的审美价值、学术价值、收藏价值,读懂作品、发现带有实验性作品的同时,收藏家也许更加热爱影像收藏,而不仅仅只是对“大牌”艺术作品感兴趣。

注释:

①靳宏伟.从Photo上海艺术影像展看摄影收藏市场的现状与价值.雅昌网专稿,2015.

②徐佳和.上海艺术影像展又来了,今年还会像去年那么轰动吗.澎湃新闻,2015.

参考文献:

[1]皮埃尔·布尔迪尔.艺术的法则[M].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莫淑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管理。

猜你喜欢
学术性销售量
2019年智能手机销量大幅下降
我国大学出版学术性和商业性失衡问题研究
育儿必读的宝典
用“问题化学习”模式改革教育硕士教学的行动研究
哲学百科全书的经典之作
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未来道路
法学研究如何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