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
摘要:高考冲刺阶段复习,既要研究高考试题,更要研究教情和学情,通过对经典高考试题的分析与讲解,达到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学会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运用信息的方法,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和能力提升。
关键词:实践层面;冲刺高考;思考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6-004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6.013
一、背景
高考化学复习进入4~5月份,就进入了高考复习的冲刺阶段。这个阶段学习特点明显:时间紧、任务重、综合性强、遗忘快。这一阶段主要教学模式一般就是“专题复习+综合训练”。在这样模式的引领下,时间过得飞快,学生的提升却不大,错误依然不断,分数也不见提高,出现所谓的“高原现象”。学生拼命刷题,教师疲于讲解,效果却事倍功半。
高考冲刺阶段的复习不同于高考一轮复习,一轮复习侧重知识的覆盖面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提升以及一定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高考冲刺阶段的复习更侧重于“精准定位”、“精致设计”和 “精确讲解”。
二、冲刺复习应关注“三情”
1. 研究考情
高考化学到底考什么?是怎么考的?涉及考查的知识点、考查的方式和考查能力。高考试题有一定的传承性和发展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研究2008年~2015年的江苏高考化学试卷,了解试卷的结构、分值的分布、历年江苏考生的得分率;尤其是非选择题部分的得分率(如表1)。
通过表1,不难看出近五年的江苏高考试题非选择题部分得分率基本上想控制在0.47左右,也就是省平均得分在37.5左右。冲刺阶段,选择题部分得分基本趋于稳定,提升已经不大。适当做些“保温训练”即可;非选择题部分整体难度较大,如果掌握一些分析试题的科学方法和答题的一些基本技巧,进行科学规范答题,非选择题部分的提升还是有较大的空间。冲刺阶段,研究的重点应该在非选择题部分,更确切的说,是在某些区分度非常明显的非选择题的一些关键设问。
教师特别要研究2011年~2015年江苏高考试题的非选择题部分,要知道非选择题的数量、题型、分值、得分率和了解所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做到了然于心(如表2)。
通过表2,不难发现,近五年,第16题(工业流程题)的得分率变化比较大,2015年的第16题得分率最低,难度最大,这不是命题者的初心,命题者想控制得分率在0.45左右;第17题(有机综合题),基本趋于稳定,命题者想控制得分率在0.56左右;第18题(化学计算综合题)2014年偏难,2015年又偏易,正处于调试阶段,得分率在0.50左右是比较容易接受的;第19题(化学实验综合题)一直得分率不高,2013年和2015年难度过大,得分率在0.43左右是比较容易接受的;第20题(综合探究题)得分率比较低,得分率在0.43左右是比较容易接受的;第21题(选做题)得分率在0.71左右是比较容易接受的,难度比较小。展望2016年高考,工业流程题和实验综合题的难度会下降,计算题难度要有所提升,有机和选做题保持相对稳定。
2. 研究教情
教师要明白冲刺阶段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选择何种方式教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要渗透基本观念教学,抓住核心知识,培养核心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因为这些核心知识、核心方法、核心能力以及核心素养也是课改的要求,必体现于高考试题之中(如图1)。
老师选择何种方式教学生,这涉及教学方法的问题。教师应培养学生拿到题目会审题和思考的习惯,立足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提取力、选择力,这是冲刺阶段要花大力气解决的问题。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掌握通法。所谓通法就是一类问题最普遍的思维模式。以江苏高考第16题(工业流程题)为例,近5年江苏流程题特点非常明显:原料(预处理)→反应(物质的转化)→产品(分离与提纯),由于是模拟实际工业生产,流程一般被命题者设置在4步~5步,显得非常简洁。考查常常围绕着物质是如何转化的、实际是如何操作的、在哪里进行操作的(反应设备选择)、化学反应是如何控制的、化工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建立以化学反应为核心的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能进行正确的思维导向。以下是以“化学反应”为核心的思维导图(如图2)。
3. 研究学情
要研究学生进入冲刺阶段的知识的薄弱点,能力的缺失点。同时要引导学生自我诊断,对学生要进行精准定位,找出学生易丢分的点,分析其丢分的原因,是知识漏洞、方法无效,是思维能力欠缺,还是答题不规范造成的失误。思维与规范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即使进入冲刺阶段复习,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加工和信息的运用能力依然薄弱。无法快速抓住有效信息,去伪存真,无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更不会应用。以2015江苏高考第17题为例:
17.(15分)化合物F是一种抗心肌缺血药物的中间体,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合成:
(4)已知:,请写出以为原料制备化合物X(结构简式见右图)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可任选)。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如下:
信息给出的方式不外乎两种,第一种“显信息”,又称“指定必用信息”,如本题已知:;第二种“隐信息”,又称“线路信息”,如根据已有知识并结合相关信息。何为相关信息?自然题目中的合成线路给出的信息,首先要找到需要的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应用。江苏高考试题最大的好处是所给信息都是有用的,而且必须要用的,不给无用信息,更不给干扰信息。学生答题的困惑在哪里?不会运用信息,不会运用反应物与产物对照的方法。分析已知信息,解读信息:运用比对法,很快发现,RCH2CN和RCH2CH2NH2中共同部分是“RCH2”,变化的是CN→CH2NH2,(即),实质就是碳氮三键与氢气的完全加成反应。
继续运用比对法(原料与产物比对)进行原料与目标产物的官能团比较。
粗看,原料与目标产物相去甚远(链状与环状的区别,4个碳原子与5个碳原子的区别,羟基与醚键、氨基的区别);但是静心观察,结合信息,不难发现产物中的“CH2NH2”的前身应该是“CN”,如何引入“CN”,结合题给信息(C→D)“CN”的前身应该是“Cl”,接下来不难发现,双羟基变成醚键(类比乙醇脱水成醚),以及碳碳双键加氯化氢成氯代烃。接着要思考的是,反应的先后顺序问题,是先碳碳双键变卤代烃呢?还是醇先脱水成醚呢?
高考试题提供第一种答案是先成醚,对高中生而言是比较科学的,因为学生并不清楚醚在酸性条件下能开环,更不知道五元环比较稳定,不易开环。学生们自然认为先成醚,然后加成对环无影响,第二种答案先加成,其实在加成的同时,醇羟基是可以HCl发生取代反应的,副产物比较多,学生是知道该反应能发生的。(附17题合成答案)
特别提醒的是,由于有机综合试题的难度基本上集中于有机的合成,答题的规范显得特别重要,确定第一步合成的正确性至关重要,戏称为“一步死亡法”,即第一步合成错误,下面合成步骤即使对,也无法得分。关注反应条件的准确书写,如氢氧化钠的醇溶液,还是氢氧化钠的水溶液,总之教材中的反应条件要熟悉,题目中给出的条件要规范书写。
三、冲刺复习阶段的举措
高考冲刺复习,需要专题化复习,但不要求面广量大,而在于精。小专题,精细化复习效果会更快更好,可以开设如下小专题:简单有机物的合成,化学综合实验中条件的控制(目的与作用,包括实验在操作),信息背景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重视元素守恒、电荷守恒及电子得失守恒在方程式书写中的应用),信息背景下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等等,每个小专题1~2个题目即可,不在于答案是什么,而在于如何获得正确答案,如何避免失误,如何更加规范答题,减少无谓失分。还要引导学生高考试题为什么会这样命制,还可能怎样设问。要做到以一当十,事半功倍。冲刺复习阶段综合性训练必不可少,要练速度,要练准确率,做到下手要快、要准。还要甄别试题,这几年江苏高考试题不偏不怪,重基础,厚能力,考查化学核心元素、核心知识、核心思想和核心能力,需要老师进一步研究考试说明,把握考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2015年江苏高考化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