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曦子
摘 要: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李白一生好游山川,在他的创作中,山水诗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明朗清新,返朴归真;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形象雄伟,气势磅礴,构成了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在山水诗的创作数量和创作质量上李白都远胜前人,达到了古代山水诗歌的最高峰。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时代精神
“初唐四杰”之后,唐诗虽未完全摆脱魏晋南北朝的影响,但是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精神。陈子昂作为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拉开了盛唐诗歌的序幕。他的《登幽州台歌》显示一种极为旷远的豪迈之感,因而与当时的宫廷御用风气显得迥然不同,洋溢着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新鲜品质。而这一气质也凝练成为“唐诗风骨”的内核。
进入盛唐之后,审美方向和思维方式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其健康向上的风采、雄浑宽远的境界、恢宏牵放的气质,使得盛唐诗歌展现出了不同于历朝历代的崭新风貌,被后世推崇为“盛居气象”。而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
李白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之中,受时代的浸染,他的作品充满了盛唐时期昂扬向上的社会精神,被视为“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
一、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
处于盛世的李白,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宏大眼光去看待周围的景物,不把注意力放在对山水景物具体形象上的描写,而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注入笔端,通过自己神奇的想象,让景物“着我之色彩 ”。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将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起来,给人一种崇高感。这样的气象是其他时代所无法赋予的。
同时,李白的山水诗境界清新,不假雕饰,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如《望天门山》中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天地自然融为一体,具有一气流贯的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这正是政治清明,生活富足的盛唐之下所看到的自然之景,若是放在中晚唐,诗境绝不会如此清新。
二、积极向上的政治热情
在李白的山水诗中,常常隐含着极大的入世热情以及积极向上的政治观念,即使在安史之乱之后,这样的情感依旧存在。如《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诗歌清丽明快,自然流畅,不假雕饰。
在李白如此明快的山水诗背后,有其遇赦返京的政治原因。在经历了动荡、休整之后的唐王朝,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再加上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流融合,唐王朝显示出了巨大的盛世风范。而在物质生活外,精神领域的追求也逐渐提高,从武后时便兴起重视文词的进士科,到了玄宗时代,进士科逐渐发展成为体制更为完善的“诗赋取士”,这在一定意义上促使了民间文化的繁荣,也激起了布衣入仕的热情和信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盛唐士人普遍具有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对于从小隐居读书学习纵横术的李白来说,其政治心态更加积极高昂,并把盛唐士人入世进取的精神高度地升华,进而带入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
三、热烈激昂的斗争精神
李白一向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应奉翰林之时,曾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是很快他便发现自己的地位与想象中的并相同,于是便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在其山水诗之中也有体现,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首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起句即用典,开宗明义表达胸襟:我本来就象楚狂接舆,高唱凤歌嘲笑孔丘。嘲笑孔子迷于做官。李白以楚狂自比,极具身世之感。
这样外放的思想政治情感,只能存在于思想开放的政治环境之中。除了盛唐,不再有其他的朝代能够有如此宏大开放的气势,能够容纳士人的牢骚,哪怕是重文轻武的宋代,也难以想象。
四、细腻壮阔的磅礴气象
盛唐时期,人的本性得以自由发展,而不是被束缚的。在李白的性格中,本身就拥有着独立不羁的一面,再加上时代的催发,使得其更加自信坚定,显示出磅礴的朝气。
于是,在李白的山水诗中,你总能感觉到那种呼之欲出的朝气和生命力。“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竹色溪下绿”一句从视觉、嗅觉两个角度写景,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而声音描写和动作描写的“缺失”又凸显了景色的幽静;竹的倒影倒影和荷花的香气使人觉得风景就在眼前,触手可及,将近景描写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又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磅礴,可以想象当时的壮浪景象,只一句“天上来”便勾画出黄河奔涌向前的壮阔之感。
在李白的人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贺知章曾称他为“谪仙人”,他也以“谪仙人”自居,同样出于对不受约束的自由人生的向往。在李白人格中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的约束。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
参考文献:
[1]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闻一多.唐诗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萧涤非.杜甫全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4]林庚.唐诗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5]李白,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王国维,徐调孚.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