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凡
摘要:内部控制的历史源远流长,几乎伴随着私有财产的产生而产生,但人们对其进行研究却是近几十年的事,随着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它的研究越发重视。从内部控制时间来说,出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内控不当而导致错弊现象时有发生;从理论研究来说,管理界和会计界各行其是,未能建立一体化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没有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虽有制度却不去遵守,甚至有意地无视或违反这些制度,其结果将是企业成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场所,大多数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企业也将在混乱中走向衰亡。文章结合现代企业内控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局限弊端,及其成因与其应对措施方面做一探讨,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趋利避害。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制度;内控失效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关注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发展要求和生产经营管理应运而生,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目的在于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防止舞弊错乱行为,增强防范风险能力,保证企业战略顺利实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形成
(一)首次确立
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对内控提出了原则要求,确定了我国系统的内控制度建设。财政部随即连续制定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等7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二)逐步实施
为应对管理风险,增强防范意识,2006年6月国资委发布了第一个全面风险管理的指导性文件《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门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逐步实施于国有企业,保障企业经营发展。
(三)全面应用
为全面提升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五部委于2010年4月15日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正式形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其中基本规范在内控体系中处于统领驾驭地位,是制定配套指引的基本依据,各项指引起着操作指南作用。
《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相继出台,基本实现了“以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为中心、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为主体,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衔接有序、方针科学、体系完备”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目标。但在企业实际实行中,还是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存在,下面就内控失控及其成因与其应对措施做一探讨。
二、内部控制制度失控的表现形式
(一)会计信息系统失控
会计监督乏力,会计信息失真,企业内审机构弱化。会计核算缺乏规范化、连续化。缺乏会计监督和监督不力,使其职能弱化而无法有效发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存在乱收滥支,账目混乱,数据不实,核算严重不实造成资产大量流失;造假凭证,做假账,编制虚假报表,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产生错误的信号导向,造成决策失误导致经济秩序混乱,这在我国企业中表现严重;大量企业还存在企业应有的内审机构一直未予建立和健全的情形,未能开展独立客观的内审工作或弱化内审职能作用,形同虚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二)资产财物内控薄弱
筹资决策不当,投资决策失误,资金管控不严,购销活动舞弊,资产价值贬损,研发控制失效,工程把关不严,担保评估风险,外包监控不严,合同履行纠纷等业务层面的内控薄弱,造成失控,致使潜在亏损增加,加剧国有资产流失。
(三)成本费用管理内控失效
在建立之初,规定根据消耗定额、费用预算等制定单位成本费用计划并据此出具领料单,坚持费用归口管理的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由于缺乏必要的预算限额及行之有效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对广告宣传等酌量性固定成本及期间费用不能厉行节约,量入为出,使企业收益性支出加大,缺乏有力监督。
(四)法制观念淡薄
某些企业受暂时利益驱使,缺乏事前预防和运作过程的控制,使经费管理和使用缺乏最起码的制约,致使近年来以虚假会计信息为手段的企业内外部欺诈案件呈上升趋势。
三、内控失效的成因
所谓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达到其经营管理的目的而设计和建立的。但是,再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也有其本身的固有限制。
如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受制于成本与效益原则,由于人为的失误在执行过程中粗心大意判断失误而失效,也有可能因执行人员滥用职权而对已有的控制措施不予置理或越权管理或从属于外部压力都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制度陷于瘫痪。由于某种情况的变化,内控可能因经营环境、业务性质的改变而削弱或失效。
这些内部控制制度的固有局限有待完善,同时内部控制客观环境的局限大大阻碍了内控制度的有效运行。这相对于固有局限,解决的难度要小得多。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够规范,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薄弱,董事长兼任高管,董事会控制监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三权分立实为一人集权,造成一支笔,一把手的责权利不分的高度集中的治理机构,缺乏监督制衡,造成权责不分,职能交叉,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失效。
资本市场发展不够完善,对内控评价披露反应敏感。在资本市场法律法规还需建立健全的情况下,企业在经营交易过程中可能存在不规范行为,在国内企业内控制度建立普遍薄弱的情况下,审计机构对内控制度的评价审计后,对企业内控信息是否对外披露还是只是内部通报,成为企业思考的问题,对可能引起市场的波动,对公司资本运作产生何种影响,都需要企业进行风险测评与分析,所以造成部分企业对内控制度的建立谨慎而为之。
投资者风险意识淡薄,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缺乏一定的认知力也限制了内控的运行。在“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下,中小股东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他们更关心的是企业的运营结果,而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兴趣不大。
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内控制度薄弱甚至失控的现象层出不穷,这对于我国企业的发展相当不利,必须下决心解决顽疾,必须加强建立、健全和完善企业内控制度。
四、健全和完善我国企业内控制度
针对我国目前现状来思考如何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逐步建立健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董事会要加大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发挥其在内部控制建设、完善和有效运行中的核心地位,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源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建立责任明确、沟通顺畅、配合联动的工作推进保障机制。企业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要以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为指导,结合企业规模和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分步骤、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内部控制建设。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可以聘请外部咨询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咨询机构具有内部控制专业知识,企业内部人员了解企业实际情况,由咨询机构的专业人员及内部相关机构进行梳理测评是否控制合理有效。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要明确企业发展战略,识别企业各项风险,对企业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和完善,当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要及时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调整完善。
(二)改善优化企业的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内部规范治理机构,设置内部机构,分配职责权限,加强内审工作,制定人力政策,塑造文化氛围的内控要素之一及重要基础,影响着其他控制要素能否积极发挥作用,所以必须要改善优化企业内部环境。
由于我国企业的治理机构缺乏科学决策,权责不分,有时高度集权,有事推诿扯皮,严重影响企业经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因此必须要调整和优化组织机构,构建有效的管控体系,使企业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互分离,相互制衡。要确保企业治理机构、内部机构设置和运行是否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明确董事会的经营决策权,监事会对董事会进行监督,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管理生产经营,引入独立董事,对内监督制约,维护公司整体利益,维护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企业要按照科学制衡原则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明晰权限职责,避免职能缺失交叉或过于集中,形成不相容职责分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对运行中存在缺陷的,及时优化调整。
(三)完善企业内控机构的控制监督机制
内控制度的制衡性原则要求企业在治理机构设置、权责利分配等方面要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强化企业风险管理。这就要求企业利用内部组织、外部聘请审计组织相结合的形式,结合企业发展规模,经营特点与企业发展目标直接联系,将事后评价反馈延伸到了事前和事中,使风险在事前或事中得到有效控制:一方面是组织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结合企业特点,确定内控制度评价内容,授权内审部门独立监督、评价,建立核心评价指标体系,对内控设计和运行全面评价,梳理企业业务流程、主要风险及控制点,遵循重要客观全面原则,可靠反映实际控制状况,编制评价报告,报送企业高层,由董事会最终审定,以确定是否对外披露,或者用其他方式加以合理利用,进行整改到位。另一方面,要聘请委托外部中介机构,如聘请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利用专业的知识,有力的证据和独立客观的评价,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对此发表意见建议,出具审计报告,反馈给企业当局,使企业高层对各项内控制度的运行程度的有效性及问题缺陷的严重程度有所了解,根据审计报告进行改进,提高,完善。
(四)提升相关人员素质,加快高级人才培养
一个设计再精妙的制度,最终都要落实到人来操作,如果没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都只会使制度钉在墙上,而不能实现其应有的效果。为了将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企业就必须执行以人为本,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选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的员工,切实加强员工培训和后续教育,不断提升员工素质。内部控制的制度都不可能超越设立这些制度的人,可见高级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是未来内部控制发展的必要条件。无论是企业微观控制,还是国家宏观控制都需要既懂经营业务、又具有管理才能并能够掌握和利用现代高新技术的高薪复合型人才。
企业应当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建立科学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积极开展员工培训,创造平等发展机会,充分发挥高层及高级管理人员的主导、垂范作用,促进各层级人员的有效沟通交流,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实现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注重各种关系的协调,力争做到团结协作,开拓创新,使内控制度建立健全有保障,实施执行有力度,开展发挥有效果。
内控最终目的是要求企业在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保护财产物资安全、信息质量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将中国企业带入了激烈的国际竞争大舞台。要想立于强者之林,对外自信有为,对内强身健体,就必然要掌控内部控制理论及其发展,真正重视加强和完善企业内控工作,使其有效发挥职能作用,也使企业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现代企业,适应环境变化,调控企业行为,保证企业稳健、快速、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1(01).
[2]刘霞.内部控制制度介绍[J].黑龙江财会,2002(02).
[3]赵丽娜.对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02).
(作者单位:安徽省烟草公司安庆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