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峥
摘 要:简要回顾了国内继续教育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现状,在简述二语动机领域最新进展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L2MSS)理论的学术价值,并在这一理论视角下提出国内继续教育类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与相关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继续教育;英语学习;二语动机;可能自我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一、继续教育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现状
继续教育类大学生是指通过成人高考、在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在职进修的非全日制学历大学生。此类学习者数量众多,大多年龄在21岁至40岁之间,面临择偶、组建家庭、升职、变换工作等多种人生重要转折,处于真实的、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因此,与身份单纯的普通全日制大学生相比,他们的社会角色更为丰富多样,对众多人生选择的考量与投入直接或间接削弱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投入。更为棘手的是,此类学习者的英语基础普遍薄弱,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刘明,2003),自我效能感较低,同时对“继续教育”这一标签过于敏感,容易产生自卑与语言焦虑等负面情绪(张碧,2007;张译文,2010)。这些因素都对此类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动机造成了不良影响。但遗憾的是,他们英语学习动机水平低下的困境很少得到英语教育界的关注。为更好认识并解决这一问题,二语习得领域对动机的研究认识可兹借鉴。
二、二语动机理论发展简述
学习动机是激发、引导、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动机是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教师激发学生动机的技能应当视作是教学有效性的核心问题(Galloway et al.,1998)。随着教育心理学领域对动机研究的深入以及二语动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学界对二语动机本质的理解更为系统化,并趋向于认为二语学习动机具有情境性与时间性,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与此同时,二语动机研究者不再仅仅重视动机的理论研究,而且对课堂二语学习动机的有效激发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21世纪以来,国外的理论研究与实证数据普遍支持一个观点,即全面理解认知过程需要考虑心智功能与发展的动机与情绪方面。事实上,动机的成因包含了情感、认知等个体因素,又涉及到情境与时间性因素,因此表现出复杂的动态系统性。
随着动机研究的深入,二语习得领域逐渐认识到二语学习动机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正如Dornyei和Skehan(2003)所说:“在掌握某些主题的漫长过程中,动机并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与动态变化、演变着的心理过程相联系。这些心理过程具有不断进行评价并对个体所受的内部、外部影响进行平衡的特点。事实上,即使在只接受一种教学期间,多数的学习者也经历了热情/投入的波动,这种波动有时每天都在发生。”
三、二语动机自我系统(L2MSS)理论简述
Zoltan Dornyei在吸收二语习得领域既有理论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简称L2MSS)理论。该理论包含理想二语自我(Ideal L2 Self)、应该二语自我(Ought-to L2 Self)与二语学习经历(L2 Learning Experience)三个方面,认为二语学习者具有弥合现实二语自我与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之间差距的意愿,这种意愿构成了个体二语学习的动力。
在L2MSS构架下,Dornyei提出了系统的、基于愿景(vision)的动机激发策略原则(Dornyei & Kubanyiova,2014)。这些原则包括:构建愿景;强化愿景;核实愿景;将愿景转化为行动;保持愿景活力;利用恐惧自我与应该自我调和(或双向调节)愿景。
Dornyei与Kubanyiova(2014)着重论述了这一操作体系的理据并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该理论的贡献在于将心理学中关于“可能自我”与“未来自我导引”(future self guide)的相关研究与二语动机领域重要理论相整合,从而拓展了二语动机理论,使之更适用于当今日趋全球化的多元学习环境。事实上,这一理论把二语学习动机与个人认同和发展紧密融合,有力地解释了二语动机的诱因、维持条件及作用,对教学实践也有较大启发。
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L2MSS进行理论探讨,但是将基于愿景的动机激发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较少。事实上,当今二语习得研究愈发重视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正如Dornyei与Kubanyiova(2014)所述,这套策略在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中并非呈线性依次发挥作用。相反,实际情况中学习者可以对多个愿景进行反复检验、选择,从而表现出动机的动态性。这一过程中很可能是以上原则中的两个或多个同时发挥作用。但是,目前还没有学者对不同情境下这些原则的交互关系作以进一步的研究、讨论。
此外,目前的研究很少探讨语言技能与vision构建的作用关系,这可能因为:一是以往在英语为外语的国家或地区的研究多为共时研究,干预历时短,并未触及并重视外语学习者的这一核心学习困难;二是在针对英语国家的外国留学生或移民的研究中,被试有充分的二语浸入(immersion),这使得语言技能在其实现愿景的路线图与学习经历中作用并不大突出,从而导致相关研究对此的忽视;三是语言环境以及个体差异问题使得该理论无法给出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方案。无论是以上何种原因,语言技能与vision构建的作用关系都应当在中国这一以英语为外语的语言学习环境下,尤其在英语语言技能普遍薄弱的继续教育类学生群体中着重考虑。
再者,L2MSS相关研究仍处于萌芽期,目前的历时研究、个案研究较少。而个案研究因为以人为本,研究细致,可通过深描(thick description)的方式再现二语动机发展的全过程,揭示动机本质、探索有效动机激发策略。正如Dornyei(2014)所言,“虽然质化数据源自不具代表性的样本,由此获得的结论从定义上不具备推广性……但是重要的质化研究结果可以给读者带来共鸣,从而有助于他们结合自身情况得出自己的理解并将其应用到其它的情境中。”
四、L2MSS理论对继续教育类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的启示
一要加深理论认识,使英语学习动机策略的实证研究系统化,提高实践效力。继续教育类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有效激励这一群体的英语学习动机必须有系统化的解决方案,而这建立在深刻的理论认识之上。目前国内虽不乏针对动机本质(即“动机是什么”)的研究,但一方面,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即理论研究并未找到与教学实践的接口;另一方面,此类理论研究本身就存在着缺陷,从而不能有效指导实践。“纯粹的”动机理论代表的都是单一的理论视角,因此围绕的是一些选定的动机方面,很大程度上未能关注对其它渠道的研究,因此不能提供有效的课堂实践方法(Dornyei,2000)。换言之,动机激发策略的乏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所依附的动机理论存在一定的偏狭性,即动机理论没有全面认识到动机的复杂机制。L2MSS理论坚持动机的动态性、复杂性、情境性,较为全面地解释了动机本质,以此视角研究继续教育类英语教学活动,定能获取相应的有效策略。
二要关注继续教育类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波动或维持情况。上世纪90年代之前,绝大多数动机研究者主要把动机看作是稳定的学习者特质(Dornyei,2001)。动机理论很少深入研究从计划/目标向结果演进的过程。但现在,动机研究已越来越强调动机的情境性与时间性,即动机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
在中国环境下,英语学习动机显然兼具情境性与时间性:英语学习是中国学习者自我认同变化与英语语言技能提高的漫长过程。单纯从语言技能培养的角度来说,基础相对薄弱的继续教育类学生其动机的维持就已经存在很大难度。在技能培养过程中,目标实现的进展较为缓慢,因为个体在不断提高对任务的理解力,提高与任务操作水平相关的技能熟练度……任务操作水平的提高需要持续的任务操作(即执着力)。为了使实践对操作水平产生积极影响,个体就需要在面对困难与失败的情况下仍然不断地保持注意力,不断地付出努力,而这种坚持依靠的就是额外的动机机制(Kanfer,1996)。
认识到动机的过程性与时间性,我们就更容易关注到继续教育类学习者动机的波动性。与全日制大学生相比,他们每天受到诱惑性事件干扰的情况更为严重,工作、家庭、社会交往等事件与英语学习之间在精力、时间投入方面形成竞争关系。相应的任何情绪变化与环境变化都可能使其英语学习动机受到影响。而认识到动机的波动性,就对动机的维持提出了要求。但是,目前学界很少对造成动机波动或动机维持困难的因素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而对继续教育类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干扰情况的研究则少之又少。这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三要采取“全人”(whole person)的视角研究继续教育类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国内大多数动机研究把学习者的动机情况量化为一组组数字,过度使用因子分析、关联度研究等方法,试图就此得出具有普遍解释力的规律,却忽视了每一个学习者作为个体的特殊性。这种量化研究很少能够告诉我们某个坐在教室里、家里或自学中心里的学生其动机是如何产生或未被激发的,以及原因何在。从这个角度说,这种研究方法已经将学习者“非人化”。正如Bandura(2001)所说,这给人的感觉是行使各种行为的不是人,而是人的部件化了的特质(Ushioda, 2009)。传统上,我们一直试图把动机打碎成尽可能小的组成单位,希望这些具体的动机是“纯粹”的部件,以作为共性来解释所有的动机现象……这是“个体差异研究范式”的核心。但是这种范式很大程度上难以成功,因为心理过程与各种特质的动态复杂性和相互干扰不允许我们对动机、认知、情感这三方面作以有意义的区分(Dornyei & Ushioda,2010)。
L2MSS理论启示我们,每一个继续教育类学习者的社会经济背景、社会历史背景、认知风格、情绪状态、背景知识等众多方面都会与这些特质相互影响,导致其作用并不稳定,因而很难用单一特质预测某个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为了更为深入地探究其英语学习动机的特殊性,应较多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把每一个对象视作实实在在的人,了解他/她的具体动机状况,在这样的探究中发展出测量、解释、干预手段。
四要重视继续教育类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中的个人认同因素。国内研究很少关注英语学习在实现学习者未来自我形象方面的作用,而这种研究对于提高英语学习动机水平有重要意义。按照L2MSS理论,二语不仅是像其它学科一样可以学习掌握的沟通符号,也与个体“内核”相联系,应将其视作个人认同的重要部分。一方面,英语学习可促进语言技能的提高,这是个人认同提升的途径之一;另一方面,英语语言文化所涵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精神层面因素也会不断作用于学习者的自我认同变化过程。因此,关注英语与自我概念、自我形象之间的作用关系应当是国内英语学习动机研究的重点之一。有效地将英语学习与个人认同正向融合,是提升英语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继续教育类学习者大多步入了社会,且其社会身份具有多重性。子女教育、出国旅行、职业发展等方面是其身份构建的重要元素。借助L2MSS理论,我们可以引导继续教育类学生构建这些方面的愿景,并发现英语学习对目标实现的价值,使其认同英语在其身份构建中的不可或缺性,并结合其自身情况使之具像化,从而有效激发其英语学习动机。
五、结语
长期以来,英语教育界对继续教育类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动机欠缺系统的、有代表性的研究。为此,L2MSS理论可提供较为全面而又切实可行的研究角度与行动方案,弥补这些不足。殷切希望继续教育类英语教师从中获取启发,将该理论应用于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提高相关研究水平与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Bandura,A.,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 agentic perspective.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52,1-26,2001.
[2]Dai,D.Y.,and Sternberg,R.J.Beyond cognitivism:Toward an integrated understanding of intellectual functioning and development.In D.Y.Dai and R.J. Sternberg (eds.).Motivation, Emotion, and Cognitio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s on Intellectual Functioning and Development, Mahwah,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4.
[3]Dornyei,Z.Motivation in action: Toward a process-oriented conceptualization of student motiv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0,2000.
[4]Dornyei,New Themes and Approaches in Second Language Motivation Research,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21,2001.
[5]Dornyei,Z.The Psychology of the Language Learne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ahwah, N.J.:Lawrene Erlbaum,2005.
[6]Dornyei,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In Dornyei, Z. and Ushioda,E.(Eds.).Motivation,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2009.
[7]Dornyei,Z.Researching complex dynamic systems:‘Retrodictive qualitative modelling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Language Teaching,47(1),2014.
[8]Dornyei,Z.,& Kubanyiova,M.Motivating learners,motivating teachers: Building vision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
[9]Dornyei,Z.,and Skehan,P.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 C.J.Doughty and M.H.Long (Eds.),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Blackwell,2003.
[10]Dornyei,Z.,and Ushioda,E.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motivation (2nd ed.). Harlow:Longman.
[11]Galloway,D.,Rogers,C.,Armstrong,D.,and Leo,E.(1998).Motivating the difficult to teach.Harlow:Longman,2011.
[12]Higgins,E.T.Self-discrepancy:A theory relating self and affect. Psychological Review,94,1987.
[13]Higgins,E.T.,Klein,R.,and Strauman,T.Self-concept discrepancy theory: A psychological model for distinguishing among different aspect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Social Cognition,3,1985.
[14]Kanfer,R.Self-regulatory and other non-ability determinants of skill acquisition.In P.M.Gollwitzer and J.A.Bargh (Eds.).The psychology of action: Linking cognition and motivation to behavior. New York:Guilford Press,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