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在这—教学目标背景下,若语文教师的教学还仅仅是满足于“提倡学生课外阅读”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教师需要和学生一起,补充大量教材之外的阅读内容,作为“课内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课内阅读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一、理论依据
拓展阅读的理论依据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体现:—是从系统科学的方法论来看,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输交换的可控动态系统……如果文本给予(学生)的信息是多向的,则势必促使学生从多方面对文章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
二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文本拓展式阅读正是主张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积极思考、积极发现,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二、拓展原则
教师必须把握好文本拓展的“度”,才能充分释放出拓展阅读的正能量。
—要立足文本。尽管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可教材文本照样是一切拓展的依据。因为立足于文本的拓展,既是对文本的丰富和延伸,也反过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二要适时适度。文本的拓展固然必要,但也要谨慎,防止不考虑目的的“泛拓展”。一切文本拓展都不是随意的知识扩充,而是通过多种形式帮学生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本,或解决文本所呈现的问题。
三、拓展方法
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侧重对文本拓展的方法指导,方能让学生四两拨千斤。
1.专题拓展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设置阅读专题,共同确定必读和选读篇目,继而让学生在丰富的文本阅读基础E形成自身的体会。这类拓展一般在课前完成,教师要了解学隋,并和学生一起商定专题及文本,由学生在课下扎实阅读。而在课上,则主要表现为提问、交流、成果展示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例如,笔者曾设计了“鲁迅其人其作”专题研究,其中拓展文本有鞭辟入里的《拿来主义》,有痛心疾首的《记念刘和珍君》,有惊心动魄的《药》,有瑰丽壮美的《补天》,更有平淡动人的《两地书》……
除“经典作家专题”外,教师亦可以文体为专题类型,引导学生通过拓展阅读来开阔视野,建立此类文体文章的整体观,如可设计一个由王鲁彦《菊英的出嫁》、沈从文《萧萧》、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孙犁《荷花淀》、汪曾祺《受戒》等风土人情各异的小说组成的“乡土小说专题”等。
2.文本比较拓展
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同一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同一文体的不同作品、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等。品味其中的相同与不同,从而可深化其阅读感受。比较拓展一般在课前或课上展开阅读,而比较分析过程则集中在课上完成。
例如,可将《人教版·必修一》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与人教版“语文读本1”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进行比较,学生可以比较邹忌与召公的不同进谏方式、齐王与厉王各是怎样的君王,从而更深层次地把握两个文本正反论证的相似主题——君主唯有广开言路才能改良政治、巩固统治。再如,可以比较《鸿门宴》与《项羽之死》中项羽人生不同时期形象特点的不同,把握这一形象的丰富意蕴;还可以比较《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与《巴尔扎克葬词》同样作为悼词的不同写法等。
3.与影视作品比较
影视作品的观赏环节一般由学生在课下完成,而课上则以讨论、分析、品味为主。原则上影视作品为电影、纪录片等艺术形式,也包括艺术水准较高的电视剧,如87版《红楼梦》、94版《三国演义》等,都具有观赏性和可比性。
《祝福》《边城》《悲惨世界》《活着》等出色的小说文本,都被拍成了不错的同名电影,学生在观影后可以将小说和电影中的不同情节、不同特点进行比较,比如电影中的祥林嫂最终在悲愤之下做出了砍门槛的举动,而小说中却没有,这一情节是否合理?导演的设计是否符合鲁迅先生的原意?再如在电影《活着》中,以福贵为代表的主人公们,面对苦难始终积极寻求改变,而非像小说中那样逆来顺受,最后的结局几乎是战胜了命运,此外还增加了一个贯穿始终的意象线索“皮影”,你怎样看待这些变化?此类问题能够从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4.以戏剧观赏激发阅读拓展
众所周知,戏剧的最终完成是在舞台上,最好的表现效果也是在舞台上。因此,走进剧场,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一文学形式的魅力,既是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极大激发,也是充满意义的学习过程。
在学习戏剧单元前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关注当地剧场上演的剧目,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共同阅读与这一戏剧相关的多种剧本,最终以推介会争取选票的形式决定大家共同观赏哪一剧目。学生为了自己感兴趣的戏剧,他们都会积极阅读,用心体味,热情推荐,而这一过程本身就实现了拓展阅读的目的。
如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曹禺逝世20周年,今年(即2016年)全国各大城市将举办大规模的世界、中国名剧展演,这无疑是一次拓展学生戏剧阅读和学习的绝佳机会。
5.以语文活动带动阅读拓展
语文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习领域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与教学内容同步的语文活动,更容易产生一呼百应的效果。如以学习《人教版·必修五》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为契机,笔者组织了“游览大观园”“走近曹雪芹故居”等系列游学活动。
游学前,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自己独立画出大观园的基本建筑布局和重要房间的环境简笔图。带着这样的阅读想象走近大观园,学生会游览得格外仔细,并在与自身想象的比较中加深对《红楼梦》的感受和理解。
笔者还带学生来到香山下的曹雪芹故居纪念馆,领略曹雪芹晚年的生活,进行跟曹雪芹和《红楼梦》有关的实物资料陈列、题壁诗的原状临摹复制,学生可以对这部文学著作的社会意义,以及创作的不易,产生更真实的认知和体会,从而更加敬仰为《红楼梦》呕心沥血的曹雪芹。
同时,师生在校内也可以举办多种有意义的活动。例如,学习“史传”单元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我替‘史传讲故事”“我看‘史传中的……”等语文活动。
当下的语文课堂已在声势浩大的改革浪潮中变得格外“活泼热闹”,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对这一现象保持清醒的认知。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固然重要,但学生唯有与文字建立起个性化的亲密关系,在各种有意义的阅读拓展中丰富精神世界、深化思维品质,才能实现语文素养的真正提升。
(编辑 刘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