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志勇
当前,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领会不到位,造成语文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状况。深究其根源,主要是教师重教不重学(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学生的主体意识未得到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得到提升。如某些教师失去针对性的引导、点拨,将“自主”变成“自流”,使得合作、探究有形无实,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意识,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其课堂虽然让人感到很热闹,却极少让人怦然心动。对此,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从理想语文课堂的角度去反思这些问题。
一、理想语文课堂的特征
本文所指的理想语文课堂,主要体现以下特征。
一是人文性。“以人为本”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根本标志。只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出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以诱导、激励唤起学生的感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扩张其思维想象力,增长其审美情趣,升华其道德情操,使言语学习和言语活动成为人的自发需要和自觉追求,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舒展,这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理想课堂。
二是体验性。体验性是语文教学的突出特征,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知识增长的过程,成为人格发展与健全的过程。体验性学习首先应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探究”和“经历”。其次要重视直接经验,教师应当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情境、设计活动、提供选择,使学生结合亲历之体验(生活),参与文本解读过程。这样,理想课堂“自主”、“独特”、“多元”、“生成”之功效立显,必然能焕发无限活力。
三是实践性。语文课程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理想的语文课堂是获得知识经验的“学”与行为实践的“习”相结合的过程,是“知”和“行”相互促进、循环提升的过程。
二、构建理想语文课堂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逐步积累了一些构建理想语文课堂的经验。
1.对话交流流淌着言语的智慧
理想高效的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敞开、彼此接纳的过程,是思想相互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因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而流淌着生命的智慧。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创设浓厚的思考氛围,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由教师加以适时点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进行对话、交流,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
对话式语文教学能够张扬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唤醒学生的创作意识,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自觉提高语文能力,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师生双方的言语生命均得到完善,达到共振、共创、共生、共进的境界。笔者曾以《我与地坛》这篇情感丰富、写景语言独特的课文,来引导学生与文本、与自我、与作者对话,在反省比较中体验并学习作者的言语智慧。
其基本步骤是:首先,在确定学习目标后,将文中运用得巧妙的词语或带有哲思的句子挑出来,此举旨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慢慢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其次,让学生与学生对话、与自我对话,不断思考、领悟,形成对文体的良好感觉,逐步获得对写作规律的认识;最后,学生在懂得了作者用词的特点后,对原文进行模仿、改造和创造,并将自己的习作与原文进行比较,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反省和调整。
2.以合作学习促成自我精神的建构
合作学习重视对学生归属感的满足,自由组合的合作小组满足了学生选择学习伙伴的愿望,在组内结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这就使教学活动一直都在充满情意的氛围中推展,使学生在过程中体验诗意的语文境界,晶味诗意的语文生活。
如教学《走进建阳考亭书院,感受理学文化魅力》一课,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言说欣赏考亭书院的感受,搜集、背写有关考亭书院的诗文歌赋。这不仅让学生的情感得以抒发。也是一个拓展、积累文学知识的过程。其中搜集有关考亭书院资料的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组合、展示等方面的语文能力。在设计这个案例时,为了达成“品评、讨论考亭书院对传承、发展朱子理学的重要作用”这个目标,首先,我将“理解平等、走向平等”作为诉求点,实现学生自我精神的建构。其次,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及主体地位,留出时间,让学生互为学习伙伴,合作探究。最后,让教学的节奏慢下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暂缓评价,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直至对朱子精神的深刻理解。
3.以生命教育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就要挖掘大量经典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让学生走近先哲,并用先哲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结构.而学生则是以自己的生命去感受、体会作晶生命的光彩.体验生命的尊严,理解生命的价值。从而唤腥生命意识,实现自我价值。
语文是生命与生命间的交流,作家的生命体验便凝结为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国先哲们,往往在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如在《兰亭集序》里,王羲之高呼“死生亦大矣”,引出他对短暂生命的痛惜,对错误荒诞的“一死生”“齐彭殇”观点的批判在《赤壁赋》里,苏轼借客之口叹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告诉世人应从多角度看待生命。在身处逆境的时候,要保持豁达、乐观、随缘、闲适的精神状态.以达观的态度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重寻人生快乐之源。两个智者均在其作品中流淌着生命意识,探讨着对待生命的态度,表现他们各自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如此,让学生感受古诗文所体现出来的生命意以,引导学生走进先哲们的精神世界,就能从先哲身上获取强大的生命力量和生命内涵。
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本,也是语文教育之本。因此,理想的语文课堂必须确立生命意识,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在体验中唤醒、发现学生的生命意识。
总之,理想的语文课堂,必须是基于有效、追求高效的课堂,应始终将学生的“学”放在首位,将言语生命意识的自我实现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在对话中建立自信,在合作中实现自我,在体验中唤醒生命意识,从而使学生获得思维的磨砺、精神的启悟和审美的愉悦。
(编辑 刘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