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燕
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物理的相关教学模式发生很大程度的改变.高中物理的教学越来越强调凸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相应是知识.本文主要从建立诱思点的原则和方法着手,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进行探究,进而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物理.
物理的探究学习一般会有以下几个步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设计方案验证猜想,搜集数据、实施方案,分析数据、验证猜想,之后就是交流和讨论.在这几个步骤里面,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所有其他步骤的基础.所谓诱思教学,就是通过诱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思考,以诱达思,当然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诱思点,让学生在一定的维度里进行思索和探究.
一、建立诱思点应遵循的原则
1.诱思点必须贴近教材
建立诱思点并不纯粹为了教师的教学,而是为了帮助学生的学习.所以,诱思点的建立必须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实际概况,之后,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段将这些情境融合在一起作为素材,创设相关的问题,建立诱思点,让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中展开思索和学习.教师要能够把握住教材中新旧知识的冲突区,提出一些有意义的诱思点,从而更好的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诱思点必须难易适中
知识的难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都希望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收获很多的成就感,从而证明自己的存在感.所以,教师对于诱思点的建立要对其难易程度进行把握,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复杂,要难易适中,让学生既能够拥有成就感,又能够有热情去探究.
3.诱思点必须有充足的思考时间
学生的“思”不仅需要教师通过一定手段诱导,还需要一定时间进行思考,进而解决问题.学生对于问题思考的时间充足了,他们的想法也就完整和成熟,这样学生思维的火花才会被点燃,才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二、建立诱思点的相关策略
1.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现行的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和学生必须要关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更多地贴近生活和联系实际.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关注社会近期所发生的热点,特别是一些在生活中我们所习以为常或是有所耳闻的事情,教师可以此建立诱思点,触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自由落体定律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一根羽毛和一块石头从同样高的高空落下会同时落地么?为什么?”这时要给学生足够思考时间,让学生来回答.这时学生会进行相应的思考,从而给出不一的答案.之后,教师在学生思考之后,对学生进行耐心的解答,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石头和羽毛都做自由落体运动,根据h=12gt2可知:t=2hg.又因为石头和羽毛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故运动的时间相等,下落的一样快.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调动起来,从而更好的来进行之后的学习和探究.
2.展开实验,触发思考
高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结果能够让人出乎意料的、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知道的常识不同的一些科学的实验,从而引起学生对于自己以往认知的怀疑,进而让学生产生疑惑,学习兴趣增强.这时候教师的诱思情境就创设成功了,进而抛给学生一个诱发思考的点,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了.
例如,教授光的波动性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光的衍射实验,突出光可以绕开障碍物继续进行传播和学生之前学习的光沿着直线传播的常识来建立诱思点,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利用这样一个冲突点建立诱思点,给学生一些思考和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能够相互讨论,积极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应的办法,进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利用实验,对学生进行点拨,从而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视角,也将新旧知识进行相应的联系,从而建立起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3.对比学习,展开思考
所谓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新旧知识之间一定会有很多的联系.而这些知识间的联系也能创设一定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及时对于新旧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去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关系,进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授牛顿第二定律的时候,教师就要将它与第一定律进行对比,看之间存在什么差异,什么时候运用第一定律,什么时候用第二定律,给学生梳理清晰,让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我新旧知识之间的诸多联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好牛顿定律,能够更深刻地爱上物理这门学科.
总而言之,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它并不是建立在一些虚幻的东西之上.因此,高中阶段,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给学生创设一定的诱思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进行思索,并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学生对于物理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在教学实验的理解和消化中更好掌握物理理论知识,从而奠定良好学习的基础,让学生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取得更好地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