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应对策略

2016-05-14 03:18唐炳宏
亚太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缺失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

唐炳宏

摘 要: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我国在教学改革以及新课程理念不断地深化和推进中,高中语文是培养和弘扬民族意识的重要课程,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优势,利用语文课程的独特魅力,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涵,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在学生的学习中灌输人文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和品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下面文章就对人文精神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缺失以及需要实施的相应策略进行论述和分析。

关键词: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缺失;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057-02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的弘扬,保证对人生意义的正确认识,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探索,并实现对真善美精神的孜孜追求。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实现交流和思维共享的语言工具,并且也是人文精神的传播方式和重要载体。

1.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1)语文教学中重应试,轻人文

我国高等教育选拔的主要方式是高考,在高考这一无形的压力下,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已经将考试成绩作为自身教学的首要任务,进而导致教育理念出现偏差,轻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进一步深化。这样的教学不仅有着极强的功利性,过于对死记硬背进行重视,甚至通过题海战术来提升学生的语文做题能力,严重的就只做题不读书,部分教师在课文的教授中对课文进行反复剖析,对文章的修辞、写作运用到的工具性手法进行强化。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能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不俗的考试成绩,但却轻视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有的人文性,削弱了语文教学的人文属性。

(2)语文教师自身人文素养不足

高中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不足,导致了教师对教材和素材的理解不够深刻,在教学中无法全面向学生展示课文中的文人素养。同时,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制约下,高中语文教师没有形成正确的人文素养和精神理念,在教学中极易将教学变成单纯枯燥的解读文章的平台,将文章的时代背景、重要句子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和考试的重要内容等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并逐渐形成教学的程序化模式,淡化了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和意识的培养。例如,教授《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这些经典文言文传统名篇,一些教师会把教学重点放在方言词句、文章结构、人物性格的分析上,充分突出了文章的工具性,而文中烛之武、蔺相如、苏武这些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可歌可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着积极引导作用的人文内涵却往往被教师忽视。

2.关于人文精神

(1)人文精神的含义

人文精神是人类中普遍性的对自我的关怀。主要表现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等的维护。人文精神高度重视人类每一种精神文化和精神现象,关注人以及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理想人格的塑造和肯定,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视。

(2)高中语文课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教育可以教会人怎样做人,但是其自身不能成为一门学科,因此就需要借助一门具体的学科作为人文精神渗透的载体,将课程和人文精神进行融合,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灌输,实现人文素质的积累,最终实现人文教育学科的建立。语文成为人文教育学科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特别是语文作为人文教育的基础性阶段教育,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时期实现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的渗透是最有利的。

(3)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的教学现状对人文教育进行了互换,在高中语文课程中进行人文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宣扬和实现中国文化同世界接轨的重要途径。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中的内容得知,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中阶段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将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贯彻新时代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在课程改革中关注人文精神教育,主要是受我国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教育课程内容的影响,其中语文课程体系建设和实施的过程中都对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行了突出。[1]

3.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需要实施的策略

(1)充实教师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人文思想

德国的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在教育中并不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被称为教育,是因为教师在教育中对学生的人格和心灵进行了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师只有先充实自身的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更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为人文情怀的教学氛围进行科学营造,保证学生在具有人文精神氛围的环境中得到熏陶。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对教学材料进行钻研,广泛的阅读各种书籍,与时代的特征保持一致,将课本中的人文精神同时代精神相结合,密切关注语文教学的改革,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人文思想进行吸收,将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语文教学实现完美结合。[2]

例如,教师在教授文言文《鸿门宴》,要了解文中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将当时的文化思想向学生进行介绍,引发学生对当前社会思想和自身现状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项羽的生平遭遇中分析他为何最后没能成功,学生可以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分析出“项羽不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在人生的任何时候都不能骄傲”等这些重要思想和观点。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情况,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十分容易出现骄傲自满,对父母、老师或者同学的意见不善于倾听等。

(2)实现课堂教学优化,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人文情感

高中语文教师要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在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特点的同时,注意提高人文素养在教学中的比例,引导学生对人文情感进行体验,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深厚文化积淀展开理性的思考。例如教师在教授《雨巷》一课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问:“今年夏天的天气特征中最为明显的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夏季的天气特征是多雨;教师在收到学生这一答案之后,可以向学生讲述“在阴雨连绵的天气下,我们总会感到哪里都是湿漉漉的,我们的心情也是潮湿的。在雨天我们总是莫名的带着几分忧愁、阴郁、难以名状的忧伤。但是这种微妙的情感总是很难被准确的描述出来,但是‘雨巷诗人戴望舒成功地将雨天哀愁的心情表达了出来。温柔多情的笔名和浪漫柔情的情怀,在戴望舒笔下的诗句也一定是细腻多情的。下面我们就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感受他浪漫的情怀。”教师运用温柔的语调同时借助多媒体将学生带入阴雨连绵的氛围中,使学生感受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短暂的飘忽不定、转瞬即逝的追忆和惋惜,即便是让人念念不忘,但是又不能深切的把握,只剩下自己在春雨中呆呆的追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文中的这些不同感受。[3]

(3)借助人文性的评价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思想实现更加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同时也是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学生实行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不同的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变化和不同的心理活动,这样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人文性的评价首先就是对教师评价的态度进行人文性的规定,教师在评价中要注意用词对学生的尊重性。例如,在课堂教学语言中,教师可以利用:“某某同学说的有一定的道理,特别是其中关于……的认识是非常好的,也非常的新颖……”教师在评价中多使用肯定的措辞不仅实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同时还实现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调动,使得其他学生也愿意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教师要带着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回答或是在课堂上不好的表现,教师可以通过委婉的语言或是细微的动作来提醒学生,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既能得到尊重,又能实现思想和观点的自由发挥,十分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和进一步塑造。[4]

4.小结

本文对新课程改革下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和其对高中学生的重要性。高中语文教学不仅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传播作用,同时还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来感染学生,保证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渗透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随后文中针对如何实现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帮助高中教师实现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塑造学生健全、独特的人格。

(作者单位:广西都安县高中)

参考文献:

[1]杨乐.浅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3:12-28.

[2]李远红.论高中语文教师人文精神的培养[D].广西师范大学,2014:10-41.

[3]黄志国.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2:11-47.

[4]何丽.高中语文教学缺失人文精神的现状及渗透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15:10-96.

猜你喜欢
缺失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解析与研究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