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卫
【关键词】高中数学;初中数学;衔接数学;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8-0064-01
从初中到高中,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困难是毋庸讳言的。笔者曾在高中任教多年,现在又就职于一所初中,这种从高中到初中的教学经历,让笔者对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有了一些总结。具体而言,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悉心培养学生养成如下习惯。
1.独立思考的习惯。
思考是数学的灵魂。尤其在“小组合作”蔚然成风的今天,对于独立思考的守护尤显重要。我们需要警惕那种只在学生原有水平基础上的思维的虚华表演以及个人对“小组”的过度依赖,要在给予他们更多展示机会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哪怕是因此走了弯路,也一定有试探和反馈的价值。只有具备这样的习惯,学生才算真正进入了数学学习的大门。
2.准确运算的习惯。
运算能力是全部数学学习的基础,而运算的要求显然要包含准确、快速两个方面。笔者在教高中时就已发现,那些数学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十有八九首先表现为运算不过关。随着各方面心智的逐渐成熟,除去个别的笔误,初中时经常作为托词的“粗心”问题在高中已经不复存在,倘若许多学生对乘方、开方、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等相关运算,还是“一做就错”,这就应完全归咎于初中阶段的习惯。相比初中学生在其他几种数学能力上渐渐暴露的差别,运算习惯的培养,甚至完全可以依靠教师的强制来实现。
3.规范表达的习惯。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既然新课改鼓励学生“自主展示”,那么,口头表达中“学科语言的规范使用”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及时纠正和完善,这样的习惯一旦固化,对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往往事半功倍。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书面表达,亦即清晰、简洁、条理、规范地完成卷面书写。高中生里有不少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却又书写潦草、混乱的“马大哈”,这样往往会在考试中吃大亏。规范表达的习惯应从初一开始就要着力培养。良好的书写,久而久之也是对思维方式的改造。
4.限时自测的习惯。
还有一类学生,平时课堂反应积极,偶尔在难题上会有不俗表现,每次考试成绩却总是“出不来”。这显然是“知有余而行不足”,缺乏应试能力所致。而应试能力提升,关键在于对“限时自测”的长期坚持,这同样要在初中阶段强制养成(可以由教师强制,也可以是学生自我强制)。只有尽可能地将平时的练习、作业、检测统统当作考试,真到考试的时候才能一如平时。除了必须的课堂达标和单元检测,还可以鼓励学生课下自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之后再对照答案详解来及时反馈,而绝不能边做题边休息又边翻答案。对于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来说更该如此。
5.总结反思的习惯。
在笔者提出的五大习惯当中,总结反思的习惯其实最为重要,却又最难养成。从初中到高中,教师都在呼吁学生建立“错题笔记本”,真正做了的往往没有多少。在教师的强制要求下,许多学生是为了记错题而记错题,结果往往把教师出示的答案照抄一遍了事。这样的举动自然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学生的“总结反思”宜先从多问几个“为什么”开始。即便下一个难题同样不能破解,但是多了“为什么”的反思,并且真正深入地想一想那个“终极答案”与自己的“半路成果”之间是怎样断裂的,就一定是胜利的开始。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外国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