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小玲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知识的能力,尤其是思辨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的五个模块,综合体现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而“阅读”是“鉴赏”“表达”“交流”的根基。英国教育理论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创造性阅读,充分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不断发展其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惟其如此,学生才能具备积极的鉴赏态度,才能理性、个性地表达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受和思考,不断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一、所见所感
笔者曾在所任教的高一班级做过一次简单的阅读调查,从“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必读的课外书目中挑出10本书,结果读过其中5本的不到10人,仅占班级人数的20%左右。究其原因,除去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客观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义务教育阶段中考指挥棒的引导。
课外阅读这一环在许多农村学子初高中衔接过程中的断裂与缺失,导致许多学生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缺乏严谨理性的思辨能力,陈述观点时思维凌乱,人云亦云,许多精心准备的小组讨论、课堂辩论、随堂练笔等教学环节也无法开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学生因为课外阅读的缺乏带来的认知的肤浅、思想的贫瘠。在进入高中以后,身心的发展变化让学生的思维向着创造性形象思维的方向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必须迅速沉下心来寻找对策,有效弥补课外阅读缺失带来的缺憾,让学生享受到成长的快乐。
二、所思所做
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多进行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科学有序地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博约结合,粗精结合,鼓励学生对文本做出有个性、有创见的解读。另一方面,要勇敢地在现行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多样化地开展自主性的课外阅读,为学生开辟出一方自由随性的阅读天地。
1.开辟班级书架,资源共享
笔者发动学生将自己拥有的觉得最值得阅读的一本书放在班级书架上,编上编号,形成班级书目清单,再由班委会组织召开班会,集体商定班级书籍借阅制度,并指派专人负责管理。学生的藏书种类多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借阅兴趣,大家在共享书籍中互相借鉴,拓宽了阅读视野。
2.开展读书漂流,化整为零
在观察班级书架运转情况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偏于叙事、抒情的中外文学名著、现当代小说等书籍是大家比较喜爱的类型,而富含哲理、偏于说理的书籍他们往往浅尝辄止。对于阅历尚浅、思辨能力较弱的高一学生来说,实在难以具备读完整本哲理性书籍的意志。于是笔者采用了“化整为零”的读书漂流法。
做法是集体商定挑选了一本哲理性书籍,专门准备一个本子作为班级读书漂流的读书笔记,每天按照学号或座位顺序,轮流由一名学生专门负责阅读其中部分章节,并且将自己摘录的精彩语句和阅读心得写在班级漂流的读书笔记上,利用晨会时间走上讲台与同学交流。这样使每天肩负阅读分享任务的学生能够非常认真、耐心地阅读其中的章节,并且在全班分享富含思辨性的妙语箴言。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学生在快乐分享中集体读完周国平的《人与永恒》,大家对自然、生命、爱、美、人生等话题也有了自己的辩证思考和感悟。
3.用好课前五分钟,交流心得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学生都渴望自己通过主动发现、探索,获得个人独特的见解和感悟。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勇敢质疑、积极思考、自由表达。笔者将每天的课前5分钟作为学生进行阅读心得交流的专属时间。每天课前,安排一名学生将自己准备交流的阅读心得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课上进行3分钟发言,余下2分钟由同学们点评交流。日积月累,展示的学生在准备发言过程中学会反复斟酌,辩证思考;倾听的学生学会了欣赏和借鉴;点评的学生学会了捕捉敏感信息点,大胆质疑。
当然,课外阅读在坚持学生自主、个体阅读的同时,教师也要充分扮演好倡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不仅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还要对阅读习惯进行强化。比如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圈点批注、摘录整理、记录心得等良好的读书习惯。此外,还要在尊重大多数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对学生阅读书目进行适当引领,指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筛选,从而培养他们独立的读书风格。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226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