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强 刘向 黄杰 王晓阳 乐神志
摘 要:网络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移动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以及思维等各个方面。高校如何抓住新媒介发展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扬长避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值得研究的。
关键词:新媒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238-03
“媒介”一词的含义是广泛的,从不同角度理解有不同的意义,而新媒介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基础上拓展来的媒介形态,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介环境则是以最新的科技手段,传播数字化文字、声音、图像信息的网络、手机等媒介所构成的对人们思想、道德、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外部条件[1]。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媒介的普及,高校学生从小就在新媒介环境下成长,所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同时,新媒介环境的变化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
一、新媒介环境的主要特征
(一)新媒介传播的时效性和便捷性——快
新媒介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打破了传统新闻消息時效的固有局限,如网络电视的现场直播功效将新闻报道和新闻事件同步化[2]。正是由于新媒介可以跨越时空传播信息,电脑网络、手机网络及各类数字终端之间联通,形成了“流媒体”现象,人人都可以用手机、电脑等随时随地获取或者发布信息。
(二)新媒介传播的多元性和先进性——多
新媒介环境下,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多样化的传播形式相融合,交融后的互联网、手机网络与电视网络促使信息传播呈现出超地域、跨文化的开放特征,整合声音、图像和文字等,营造出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的场景,能够充分调动个体的听、说、视、触等各种器官[3],比如利用智能手机就可以发送视频、音频,可以视频交流,克服传统面对面交流的障碍。
(三)新媒介传播的交互性与交融性——活
与传统媒体相比,博客、MSN、BBS、手机网络等新媒介传播的信息是双向的,更具有实时交互性,可以自主地与他人进行在线交流[4]。不过,传统媒介也在寻找改革思路、积极转型,如人民日报现在就有了手机客户端。另外,新媒介的交融性还体现在移动终端方面。如今,一部智能手机基本上集聚了电视、广播、报纸、上网等多种媒体功能于一体。
(四)新媒介传播的开放性与虚拟性——广
传统媒介传播的信息都要经过“把关人”审核,尤其是涉及国家层面之间的交往,考虑到文化控制等因素,外国媒体传播的信息更会受到限制。在网络为主的虚拟环境下,以匿名方式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宣泄压力,畅所欲言[5],新媒介传播的信息量大,信息真伪性难以辨别,再加上信息共享传播速度快,过程难以控制,造成的影响范围很广。
二、新媒介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第一,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借助新媒介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快、多、活、广等特点,将枯燥、抽象的教育内容以声音、文字、图片或者视频等形式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多样化的直观教育素材,很好地吸引住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等问题关注,从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例如,上海大学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上改革,引入新媒介,从当前社会热点、大学生兴奋点和课程难点入手,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将全球态势和国家战略引入课程,多学科、多角度解读,课堂气氛极为热烈,以至选课一座难求。
第二,扩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新媒介环境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交互式的沟通将转变传统的大学生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为主动参与交流、讨论。新媒介的交互性传播的特点促使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能够进行平等的交流,塑造了更为宽松、自由的学习交流环境,受教育者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所要获取的信息和学习的内容,且随时可与教育者进行思想交流互动、再创造,激发自我教育和学习的主体性,让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6]。
第三,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另外就是演讲报告会、电影、电视、报纸或面对面交流等方式,这些方式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以新媒介为载体,随时随地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了省时、省力、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通过QQ、微信、飞信等即时通讯软件来通话、交流;通过网络直播、微博等应用第一时间获得资讯。对于社会发生的热点问题、公众事件,思想政治工作者能第一时间传递消息,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情绪、观点,及时化解难题[7]。
第四,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新媒介作为一种新的交流平台和手段,打破了现实与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功能方便交流者保持相对平等的心态[8]。在调研中发现,更多的学生喜欢在QQ群中大胆说出平时不敢说的话语,尤其是那些和老师交流不多的同学更是甚多;在和老师座谈会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大都选择沉默,转而在群里讨论的时候,都非常积极、踊跃。
(二)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严峻挑战
第一,新媒介环境的变化亟须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高。新媒介环境的变化,打破了原来传统媒介时代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理论和知识信息不对称的局面[9]。借助于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和便捷性,大学生作为新媒介使用的主力军,可以快速获取各类信息,摆脱了自身在传统教育中信息知识不对称的劣势。信息传播超地域、跨文化的“无屏障性”使得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缺乏理性的判断力,若长期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容易导致理想信念迷失、价值观混乱、法制道德意识弱化,从而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难度。虽然各高校越来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培养,打造专家型工作队伍,但是部分教育者限于自身所学专业以及烦琐的工作,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不足,影响理论知识水平提升,从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7]。
第二,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欠缺限制教育工作的实效。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指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较高的新媒介素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10]。现在高校里处处覆盖着新媒介资源,呈现复杂多元化的新媒介信息群,一些西方腐朽的世界观、价值观乘虚而入,大量的信息与这些腐朽的思想混杂在一起沉渣泛起,而媒介缺乏积极有效的把关,即使有些平台在成立初期经过审核,但是在运行过程中缺少有力的监管。对于水平文化较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成熟时期关键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尤其是部分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辨别力较弱,在虚拟环境下容易沉溺于虚拟空间随意发挥主动性,现实人格与虚拟人格频繁转换,易诱发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有时引发道德失范乃至违法犯罪行为。如利用新媒介发布假消息、散布谣言、制造病毒软件甚至通过网络盗骗他人钱物等。这些问题都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提高。
第三,新媒介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内容有待更新。一般情况下,高校基本上都是采用课堂学习、班级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但是随着新媒介的广泛应用,QQ、微信、博客、贴吧、BBS论坛逐渐成为新的载体,易班网站也在逐步在全国各个高校开展和使用,等等;這些形式配合着传统的教育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这些新的教育载体目前并没有被广泛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工作领域,部分高校教育者对新媒介的认识上存在差异,仍习惯用传统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与此相对应,由于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和新媒介环境相比具有高度的同质性,而教育内容的设计上显得单一,而这已经不能适应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思想状况多样性的需要。作为教育者,应与时俱进,及时根据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新的思想状况调整教育内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育的实效性[9]。
第四,新媒介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有待提高。在新媒介方便信息传递的同时,表面上是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但是在被媒介隔离后失去了面对面交流的“在场有效性”,肢体语言的表达受到限制,容易影响情感和心理错位[11]。在新媒介环境下,主要是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那些沉迷于各种媒介工具如手机、电脑的大学生们把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简直是“废寝忘食”般痴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不关心学校组织的任何活动,更不会积极主动参加活动,也懒得与同学、朋友交流,更不想和家长、老师交流,只想宅在寝室里沉浸在虚幻的个人成就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际关系疏远,慢慢地被边缘化,容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和认知偏差,人生观越来越消极,很容易为网络不健康的信息所影响而受到侵蚀,出现各种问题;部分新媒介上充斥着快餐文化、低俗文化,有的触及社会道德和公众价值观的底线,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着人们的观念、情感和态度,干扰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生活方式和理想追求。
三、新媒介环境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对策
(一)教育者角度:转变教育理念,提升综合素质
1.转变教育理念——学生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真正地转变教育理念,由管理者自觉地向“服务者”身份转化,才能当好“引路人”的角色,即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关注学生的需求,以实现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具体为四点:首先是强调问题意识。其次是多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贴近个体。再次,坚持“滴管式”法循序渐进。最后是转变话语方式,适当运用网络语言。关注学生需求,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生活中挖掘素材,以“接地气”的内容吸引学生关注,这样才能有效介入、干预大学生认识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12]。同时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润物细无声”,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靠开会、听讲座立马就有显著效果的,而是一点一滴、不断积累,达到渗透式的影响效果。
2.提高教育者的媒介素养,打造复合型、专家型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新媒介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做信息的“守门人”,又要做信息的“把关人”,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新媒介素养、信息技能。高校要真正随着时代发展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提出新要求,打造一支适应新媒介环境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作队伍,要精心打造一支既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熟悉大学生成长规律,又能熟练掌握新媒介技术的复合型、专家型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质量,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13]。例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立的全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骨干教师团队,全力打造易班平台,思考如何利用易班来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外,设立专门的微信公众号:辅导员说、大学生事务中心、青春二工大等等微信公众号,让更多的学生融入自己的平台中来。
(二)受教育者角度:提高媒介素养,培养理性批判精神
首先,大学生要树立责任意识,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次,大学生要通过自律引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媒介素养,培养正确的新媒介使用习惯,利用新媒介的优势拓展视野,提升专业思维能力,学会有效利用新媒介帮助自己成长与进步;再者,大学生在新媒介环境中还应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新媒介环境的虚拟性、自由性都是现实环境所不具备的,大学生应认识新媒介环境和现实环境的差异性,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沉溺手机、电脑等网络游戏,积极参与大学生课外活动,能顺利从虚拟媒体灵活转移到现实生活。最后,大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14]。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媒介资源信息和各种社会思潮,大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对信息进行科学鉴别,懂得眼见不一定为实、有图未必有真相的道理。
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引导他们建立对信息的批判的反应模式,掌握运用和传播信息的知识、技巧,学会选择媒介,利用媒介发展自己,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一件事,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长远来看,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三)教育介体: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首先,新媒介环境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再局限于教室和课堂时间,第二课堂的引入,构筑以校园生活为基点的新媒介与传统优势相融合的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增强引导力和渗透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介渠道,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进教材、进课堂”的基础上“进媒体”[15]。
其次,充分运用新媒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具体来说,利用QQ、微信、BBS、博客、微博等新媒介,及时地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
(四)教育环体:规范管理,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调动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的一切有利因素。政府信息主管部门要强化对网络、手机等的监控和管理,加快新媒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法规建设,依法审查并过滤信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从源头上净化网络[16]。高校要建立健全校园媒体信息的监管机制,通过建设网络虚拟组织、设立网络管理员等方式加大信息传播的监管力度,还要适时建立校园网络发言人机制,建立健全针对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在新媒介环境下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形成正确的舆论效应。在创建良好的新媒介环境时,适当多听听学生骨干的想法,将学生的力量引入和老师一起探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形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实效性的合力[17]。
参考文献:
[1]蒋洪甫,刘永智,马博林.新媒介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19).
[2]徐瑾.影响青年政治社会化的中国当代大众传媒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3.
[3]李安英,徐兵,刘英飞.新媒体对高校德育的挑战及对策[J].湘潮,2009(1).
[4]肖颖秋.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索[J].中国职工教育,2014(22).
[5]朱浩然.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学理论,2015(5).
[6]蓝江.质疑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探讨,2005(4).
[7]冯朝阳.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保定学院学报,2009(3).
[8]杨贤芳.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9]丁卫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1(7).
[10]陈雅萱.新媒体环境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路径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3(31).
[11]陈平财,胡忠青.媒介素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0).
[12]缪文思.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政法大学,2014.
[13]韩毅.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14).
[14]刘剑霞.基于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4).
[15]徐承.信息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3(24).
[16]刘月文.新媒体环境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
[17]余粮,白萌.浅议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原则[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