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佳琦
摘 要: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是心灵上自足的完善,是合乎德性的活动,是沉思的思辨生活方式,是至善、至德的集中体现,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树立幸福的思维、培养良好的德性以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幸福观;善;德性;友爱;快乐
中图分类号:B502.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064-02
幸福事实上来源于人内心的一种感受,所以只有当人的內心得到满足时,那才是幸福的。也可以说幸福的核心就是对欲望的满足,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主张的那样,善就是知,知就是德,德就是福。因此,人生的本性就是渴求幸福,人们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也就是通过求知、修德行善的手段,然后成为一位幸福的人。同样,柏拉图也坚持人生的目的就是止于至善,通过修德即善的方式,修养人的智、义、勇、节之四德,行善是人行的中庸之道,最后人的灵魂可以解脱以致达到至善之境,如此,才是真正幸福的人。正像后人评价的那样,亚里士多德是把伦理学说从天上拉到人间的第一人,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把他的幸福思维贯穿始终,用他的视角洞察当时的社会生活,对何为幸福做出了独特的定义和深刻的描绘。他的幸福观至今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基本内涵
1.幸福是可实践的最高的善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谈到最高的善即人的好生活或幸福,他写道,人的目的,即人的可实践的最高善,就是幸福。对于幸福是什么,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对它的定义又不同。所以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就是阐释什么是人的幸福,抑或者说人的幸福在于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最后什么样的政治形式可以更好维持人的这种生活方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也就是说,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自然倾向,幸福以自身为目的,同时它又是其他一切目的之目的。根据不同的幸福定义而概括认为幸福的三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即享乐的、政治的、沉思的生活方式。显而易见,享乐就是人们追求肉体享受的快乐,也可以称它为人的自然属性中固有的动物式方式。政治主要是把荣誉作为政治生活的目的,然而对于这种生活方式也未免有些不完善。因为,幸福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也是人的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坚持幸福是人最好的实现活动的观点,并且把智慧的生活即沉思的生活幸福定义为第一好的。然而,他的幸福学说必定要顾及大多数的一般人,所以他也说过,合于第二好的德性即道德德性的活动是第二好的,也就是说它是专属于人的生活,对于多数人来说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的道德德性的实现活动。
2.幸福需要外在的善作为补充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需要外在的善作为其必要的补充条件主要表现在友爱上。他眼中的幸福,是在一个人的整个一生中都努力的合乎德性的活动着,不过由于人自身的不完善,所以幸福就需要借助外在的善。而在所有的外在的善中,朋友就是最大的善。这种友爱是建立在朋友之间的特殊情感,我们需要朋友接受、认可我们的善举和公正的作为,我们更需要朋友帮助我们来提升品质。因为多个人的智慧和能量肯定要比单个人的能量大得多,尤其在德性的现实活动中要求我们和朋友一同进行才能确保持续。最重要的是人的生命的活动主要就是在不断去感觉和思考,而善的幸福的人的感觉与思考总是最为丰富的,这时我们就需要感觉身边朋友的感觉,思考朋友的思考。这种共同感觉可以通过共同生活和语言与思想的交流来实现。这种我们与朋友共同进行的持续地属人的、合乎德性的活动,就是幸福。
3.沉思的生活是最大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说,善就是幸福,那是灵魂的一种活动。换句话说,幸福就是人的灵魂的又逻各斯的部分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而灵魂的逻各斯又分为两部分,即理论的和推理的。如果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活动,那他必定是合乎我们自身中那个最好的部分也就是努斯的德性的活动,这也便是沉思的生活。这种活动是人的完善的幸福,努斯是我们的真正自我,也是最接近灵魂深处的,是我们之中最好的东西。所以,过着沉思的生活、有智慧的人是最幸福的。若能有一天,人可以摆脱了对物质需求上的束缚,依据自身中神性的东西来选择过这种生活,那才是幸福生活的理想状态。
可实践的幸福也就是灵魂的有逻各斯的部分的实现活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就在于我们的实践生命的合道德德性的活动。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那便是幸福,因为人的最好的德性的实现活动就是沉思,努斯与智慧的光透过实践理性投射在道德德性上,使它不再仅仅局限在个别而成为普遍的真理。所以道德德性之实现的活动终归要有理智德性的参与,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之处,动物因不分有沉思活动而不分有幸福,人则因分有它而分有幸福。人的幸福在于有德的活动、完美的幸福在于最好的活动,而最好的活动则是静观的。正如实践的德性仅仅能带来次等的幸福,而最高的幸福则存在于理性的运用里,在一切人之中,哲学家的活动是最相似于神的,所以也是最美好、最幸福的。
二、亚里士多德幸福的获得
1.德性是幸福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说道,幸福以至善为基点以德性为本质,幸福是神赋予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而德性分为两种: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理智德性是可以通过教导而发生和改变的,也是人可以通过学习而必然获得的而不是靠运气或偶然得到的。道德德性则通过平常的习惯而养成,可见,德性无论是哪种形式都不是自然形成的,都要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因为幸福它贯穿于整个灵魂,特别是灵魂中欲望那部分的德性活动。特别注意的是,幸福它不是一个个时间段、也不是一个人的某一阶段、更不是某个事某个点而是一个过程的持续的、严肃的整个活动,是追求的那个最终极的目的的实践。
我们也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眼中的幸福,都是从至善、至德而至福的,他认为幸福是人通过理性的沉思从而获得,也是高尚的道德的人所追求的灵魂中的合乎德性的活动,可见,那些幸福的人必定是在理性沉思的基点上通过学习最终成了一个有德性的人,也是一个幸福的人。
2.快乐是幸福的外在条件
以人人都追求快乐的事,即快乐是一种善,我们应当尊敬快乐。快乐往往和我们的本性是最相契合的,而真正高品质的实践活动的快乐是善的而不是恶的。
快乐作为幸福的外在条件,也在于快乐本身,它是一种实现活动而不是一种生成、过程或运动。它本身是一个完善的整體,因为实现活动的目的既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它本身。可以说,快乐既是实现的活动,也可以是目的。完善着的人的实现活动的快乐应该可以说是真正的快乐,如果想要获得幸福就必须以德性的实现活动的快乐为快乐,也就是合于智慧的活动就是所有合德性的实现活动中最令人愉悦的。
3.幸福的生活是思辨的
亚里士多德的善就是幸福,而幸福就在于德性的活动,但每种德性都是两个极端的中道学说,他的幸福观力图在快乐生活和道德追求之间保持着一种平衡,也就是存在着一种所谓的中庸思想。就像亚里士多德写道的沉思这种理性的德性活动它包含了很多的自足。有智慧的人可以充分依靠他自己能够理性的沉思,并使他自身越来越好,越来越有智慧,越来越比一般人自足。就像是完满的善应当是自足的,我们所指的自足是指一事物自身便使得生活值得我们欲求且并不缺乏,我们认为幸福就是这样的事物。所以,我们认为幸福是所有善事物中最值得追求的并且是唯一值得追求的东西。它是完善的和自足的,同时也是所有活动的目的。
三、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笔者最大的感触就是一个人是否幸福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一个人无论他的社会地位多高或者他多么的富有,如果他没有一个幸福的思维,那他也是不幸的。就像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理性沉思的重要性,它对于我们当代理解幸福观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第一,亚里士多德幸福思维强调德性的重要性,有利于我们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美的幸福在于最好的有德的活动,是灵魂合乎德性的重要体现。在个人方面,强调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道德价值。个人德性的诚信和友善,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也是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和核心价值。个人德性是其他一切道德价值之本,是个人道德的本源,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集中体现。在这个意义上,个人的德性是关乎我们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
第二,亚里士多德友爱观中突显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作用,有利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友爱观中阐述了,人是社会中的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所以人要做到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首先是有赖于社会整体的和谐,而社会整体的和谐又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此,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重心。我们必须清楚,集体价值观的实现是个人价值观实现的中间一环。所以我们要贯彻民主法治的原则,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三,我们应树立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思维,把理论寓于实践,有利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是神赋予的,但是德性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这告诉我们,不仅要有观念上的幸福,而且应该付诸实践,通过实践来真正得到幸福,那么我们首先必须要充分发挥主观幸福思维的积极能动作用,通过主观积极的创造活动才有可能会获得幸福。这样也有利于我们核心价值观的贯彻、小康社会的建成、更有利于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梦作为我们所提倡的国家共同理想精神和核心价值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和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价值诉求。国家的核心价值说到底,是亿万人民的幸福之所在。有了国家的强盛才会真正实现发展成果真正由人民共享,也才会有全体百姓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罗素.西方哲学史[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