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比分析了两种交际法的特点,将两种教学法相融合,旨在通过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教学法的对比研究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法来推动外语教学。
【关键词】语法翻译法;交际教学法;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是一个系统性过程,涉及教材,教师,学生,教学原则,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等等。刘润清(1999)认为语法翻译法数百年来在中国一直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核心任务就是用翻译进行语法教学。语法不仅有助于外语的理解和翻译,而且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此外,语音学、形态学和句法学紧密融合于语法教学。因此,语法教学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习者清楚意识到目标语如何运用。就语法翻译法而言,其优势有以下几点:首先,课堂上母语的使用促使学生更易理解课程内容,尤其是一些抽象词;其次,凸显语法的重要性可以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次,其课程设计极具系统性;最后,学生的读写能力会得到较好提升,从而促进他们学术能力的提高。然而语法翻译法有其自身局限性:首先,学生过多关注具体语言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语言本身;其次,教师主导课堂,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所教内容;再次,语法规则和例子的机械性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较差的语言环境将极大地伤害学生的创造性;最后,语法翻译法忽视了口语教学和流利性。因此,语法教学重准确性而轻视了流利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国内外关于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的研究颇多,对于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也很多,但是把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放一起作对比研究的并不算多,对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在阅读教学中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的就更少,再结合中等职业教育,几乎没有。
由于语法翻译法自身的局限性,世纪以来,语法翻译法遭受了强烈的冲击,尤其是交际法的盛行使它受到更多排斥和否定。交际教学法则与语言学理论的发展紧密相连。1957年,Chomsky发表了《句法结构》,其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形成。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意味着潜在的语言知识,即对语言系统的掌握,而语言表现则意味着语言能力的实际展现。然而,Hymes(1972)在《论交际能力》中批判了乔姆斯基的理论,提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不仅包含使用遵循一定规则的语言,也涉及能在特定场合下恰当地使用语言。Bachman(2002)提出的交际语言能力,涉及語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机制。
交际教学法注重功能和概念,突出交际的重要性,更加强调学习材料的真实性和自然性。此外,学生成为课堂的核心,而教师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因此课堂的互动性得到了提高。Pica,Young& Doughty(1987)为满足学生理解性输入的需要提出了有效互动的方案。尽管交际教学法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弥补了语法翻译法的不足,但是其本身依然具有局限性。交际教学法的功能很难标准化,也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此外,教材的编写要综合考虑话题、功能和语法。事实上,交际教学法重流利性而忽视准确性,不利于学生学术能力的提高。
现代社会的国际交往日渐加强,急需大量的口语人才,显然单纯的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无法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外语读写能力强的人才,也同样重视语言的流利性。因此,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教学法应该有机结合,均衡发展,共同推进外语教学的发展。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教学法在评估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和课堂与课外活动等方面能有效互补,相辅相成。从当下较权威的外语考试来看,如托福和雅思,语法翻译法所重视的读写能力被纳入考查范围,而且交际教学法所注重的听说能力则被更专业地考核。毫无疑问,全国教师的教学能力亟需不断加强。
目前,外语课堂基本以语法翻译法为主,几乎完全忽视活动。课堂时间的确很有限,但是课外活动,比如英语角,能鼓励学生更多地交流,努力学习使用恰当的表达。此外,学生可以将课堂之所学应用于日常实际生活中,不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交际能力。前不久,BBC曾做了一次大胆的教学实验,即让中国教师在4周内教英国学生,之后通过考试成绩的对比来衡量英国学生能否适应中国教学方法,换句话说,中英教学方法大对抗。虽然中国教师在成绩上远超过英国老师,但是学生的实际能力依然值得我们深思。不可否认,这一实验为我们外语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而是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去解决难题。当然,外语教学也可以采用小范围实验的方法,将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教学法相结合,从而探究出最佳教学方法。借助交际法语法教学,我们可以将语法教学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技能结合,与实际生活结合,更好地帮助他们掌握并使用英语。
【参考文献】
[1] Bachman, L. F. Some reflections on task-based languag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Language testing, 2002,19(4), 453-476.
[2] Chomsky, N. Syntactic structures. The Hague: Mouton, 1957.
[3] Hymes, D.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ciolinguistics, 1972,269-293.
[4] Pica, T., Young, R., & Doughty, C. The impact of interaction on comprehension. Tesol Quarterly, 1987,737-758.
[5] 刘润清. 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1:7-12.
【作者简介】
孙凡黎(1992—),汉族,江苏盐城人,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