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波
摘要: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当中,高职教育评价体系顺应了这种趋势,本文针对传统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所进行的职业能力培养历史展开了系统的分析,继而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了有关高职教育模式下的多元化课程评价以及职业能力培养之间关系的论述,详细阐述了有关高职教育模式下多元化课程评价视野当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机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职教育;多元化课程评价视野,培养机制
高职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就业的教育,不但要让学生们拥有职业技能,还要在此基础之上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尽快进入市场竞争,拥有深厚的就业基础。我国相关部门也针对高职院校开展了非常深入的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以及建设师资力量的工作,所以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培养人才的制度必须要将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主要的培养核心,只有这样才可以切实地实现高职教育最终目的。
一、“职业能力”概述
所谓职业能力,指的是人们在进行日常的学习以及工作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可以借助一定的迁移完成某种职业活动的特定综合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需要在掌握了充分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综合必要的职业技能以及专业素养的技能。职业能力通常是从事某一种工作岗位非常必要的条件。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拥有的能力主要包括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等。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常是一个比较连续且动态的工程,并且需要和学校、企业、老师、学生之间共同协作才能实现。通过多方工作有机融合,并且结合专业课程以及专业前景建设,将职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充分地渗透到各项课程当中去。
二、多元化背景下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评价趋势
立足于社会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总结出几个影响它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文化因素三个方面,它们三者之间形成相互的作用以及相互的影响,因此,需要从当前文化背景来人手,针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整体方向进行分析。
当前我国乃至于全世界均对多元文化以及全球化加强了重视,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来考虑的话,首先,就地域来考虑,信息通讯技术以及科技水平的普及和提升将传统的固有模式文化彻底打破,也就是说将地域划分区域这种文化引领向了多元文化以及全球文化。任何人之间、任何家庭之间都能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随时随地的沟通和交流,其本身所固有的传统文化背景随着这种虚拟化主体以及空间变动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高职教育也是社会性活动当中的一种,自然也会受到这种风潮的影响,乐观的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工作人员都意识到了这种现状。
而相对的,高职教育评价制度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也出现了变化的趋势,从历史的角度来考虑,在传统模式当中,其评价制度更多的是通过高职教育的管理阶层以及领导阶层决定的,充分地体现出了我党以及国家的主体意志,鼓励建立与我国对人才的需求相符合的培养制度。但是党和国家也渐渐地认识到了,国家整体意志的基础之上个人以及民族之间的发展需求以及个性特征也会促使教育领域形成各种不同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存在需要让课程评价体系也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自然就需要对多元化的课程评价趋势进行调整,它从根本上来说,课程评价趋势是来自课程所具备的多元化形式,因此,不能使用统一且固定的评价体系来考察如今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这是不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方向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完善和改进。
三、在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历史探究
针对高职院校而言,教育的核心以及实质都是针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能力上的培养和提升,因此我们需要先从历史角度人手,详细地探究在高职院校当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历史。
(一)经济上的原因
对于任何领域,经济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教育领域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针对高职教育而言,经济因素起到的影响非常直接,这是因为在进行高职教育的过程当中,需要综合考虑社会上各个不同的行业所拥有的针对拥有不同类型的高等职业技能的人才需求,因此,经济因素上的变化以及发展会对不同行业格局以及行业的走向形成比较重要的影响作用,继而可能会对人才需求以及需求的具体数量形成比较大的影响,因此总的来说,培养高职院校当中的学生所拥有的职业能力需要重点关注的侧重点以及考核制度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传统经济模式下,经济水平尚且处于初级阶段,因为很多新兴产业以及新型行业都是刚刚形成或者刚引入我国的,因此暂时还处于初期阶段,针对各行业的需求以及对高等人才的需求均停留在一个相对低层次的等级上,因此,在当时的各个高职院校当中,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所拥有的职业能力上也都仅仅停留在某一项特定的技能上,进行机械性的学习以及简单的操作,采用固定化以及相对的单向评价体系来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实行这种模式最主要的目的非常直观,就是让学生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工作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
(二)文化上的原因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人们都对外来的高科技以及高新技术有非常盲目的崇拜心理,造成那个阶段的社会文化发展方向也走上了这条道路,这种情况在教育事业当中的体现就是盲目遵从科技项目以及金融项目。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当中体现得更加鲜明。
比方说,在当时有很多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职业能力,这种文化倾向在培养体系当中的重点以及评价体制当中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通过这种培养体系所培养出来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往往拥有相对狭隘的思想,而且思维模式也非常机械化,这自然非常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不过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新兴产业以及领域都急需大量的劳动力以及优秀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这种并不合理的培养机制尚且没有得到比较理想的重视。
不过俗话说“纸包不住火”,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整体经济水平以及文化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们发觉这种培养体系是非常不合理的,自然就有了更多的新要求。高职教育也不得不进行适当的完善和改革。
当前,我国经济行业变得越来越发达,形式自然就越来越复杂,出现了多样化需求以及通过经济变化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当中的趋势,就高级人才来说也有更多的需求。如今现代社会和之前的社会环境相对比,对高职院校当中的学生有更多的要求,不仅需要学生们充分了解基本的工作技能,还需要随时掌握自身所处的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出现这样的现状,排除不断扩大的学生在职业能力培养上的内涵,还包括对职业能力的发展观的改进,这一理念的更新不但针对高职院校当中的学生,同时还针对从事高职教育的工作者们。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人员在价值观上还体现出非常明显的固定性以及机械性。不过伴随着这种对学生进行培养的体系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问题,作为从事高职教育的工作人员来说,都需要进行适当的反思。绝对要避免单纯地通过工作技能的培养来教育高职院校当中的学生,这种教育方式存在极大的片面性以及不健康性,而是需要从高职院校当中的学生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上的培养体系来展开教育,同时结合可能会对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影响的不同的因素来思考问题,在注意培养学生们工作技能的基础之上,适当地重视工作环境对学生们提出的在心理素质以及道德水平上的要求。
四、在高职院校多元课程评价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机制
由于在多元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进行教育评价也有了其他的趋势,还有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所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的机制展开的深入的历史性探究,同时还有结合二者之间所具备的内在联系,深入探究高职院校当中的教育多元化课程评价背景下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机制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在高职院校当中的课程评价以及学生所拥有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体制之间的联系。在高职院校当中,课程评价体系以及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体制二者均为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当中非常重要的两个部分,其中评价体系当中的各项评价结果以及反馈内容都是很有必要的,它们能够很好地指导高职院校当中的能力培养体系进行系统的完善和提升。而相对的,良好的、合适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顺利促成以及平稳运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很好地保证高职院校当中的课程评价体系所具备的有效性。尽管在针对这两项进行分别讨论的过程当中都要或多或少地进行环境分析,即分析其经济环境以及文化环境,不过也正是由于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体系和高职院校当中的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体系之间存在的联系,才可以让我们在高职教育当中的多元化课程评价背景下,来深入地探究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的体系。
在此过程当中,我们与其仅仅就高职教育当中各个比较重要的环节以及因素所进行的发展变化以及适应性等方面上的问题进行考虑,莫不如就系统论的角度来展开分析和探究,特别是当前多元性的文化背景下,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教育进程中,多元化的课程评价背景下,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体系需要从评价模式其自身变革来展开,也就是说,不但需要强调在多元化背景下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所拥有的职业能力进行多元化的培养,同时还需要充分地强调多元性文化所拥有的在价值取向上的问题。针对培养学生所拥有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的体系进行设计的时候,管理人员需要从多元化视角来认知学生的综合性职业能力具体内涵以及内在的价值观。另外就是对于高职教育的过程当中涉及到的教育主体以及教育的最终目标要有一个多元化的认知。通常情况下,我们顾名思义,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系,其主要涉及到的主体也自然是接受教育的学生,那么立足这个角度上,针对学生来说,高职老师需要具备多元化视角的理解以及充分的认识。这都在无形之中将多元化视角下的课程评价显示出来,贯彻到实际教学当中就是促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事实上,如今社会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多元化,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对逐渐复杂的高职院校教育体系进行适当的取舍以及调控,针对任何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人员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分析。
五、结语
总的来说,培养职业能力的评价体制将会对学生学习态度以及最终的学习效果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所以需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考虑,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当做主要的培养目标,针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评价体制展开系统的改革和调整,强调评价内容上的综合性以及评价过程上的动态性、评价主体上的多元性、评价方式上的互动性,从而能够非常显著地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提升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