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育的角度看南开大学的数学文化课

2016-05-14 11:02顾沛
中国大学教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数学文化美育课程

顾沛

摘要:数学之美可以归纳为简洁美、对称美、统一美、和谐美、奇异美等。但是,这些数学之美不是人人天生都能感知的。南开大学的数学文化课引导学生领悟数学的魅力,提高数学素养,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感悟数学之美。

关键词:数学之美;数学文化;课程;美育

我们的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发展。高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课程的教学。美学家朱光潜说过:“美有两条标准,一、美都显示出奇异的均衡关系,二、美是各部分之间及部分与整体之间固有的和谐。”本文从美育的角度来看看南开大学的“数学文化”课。该课程是校公共选修课,被列为南开大学通识课程中的首批“核心课程”,自2001年2月以来,至今已经连续开设27轮。数学文化课在课外的延伸,主要包括编辑校内刊物《数学之美》(陈省身先生题写刊名)以及举办全校“数学之美论坛”。15年来,数学文化课在课堂内外,不但成为南开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显示出它的美育功效,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不久前南开大学召开了全校美育工作会议,特邀笔者做大会发言,题目就是“数学文化课程的美育功效”。

数学文化课不同于一般的数学课程,它以深浅适当的知识为载体,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传授数学的思想、精神和方法,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在素质教育(包括美育)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一、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统一美、和谐美、奇异美

“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很早就被我们设立为数学文化课的课程目标之一。

正如英国数学家兼哲学家罗素所说:“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是一种冷而严格的美。”笔者在教学中把数学之美归纳为简洁美、对称美、统一美、和谐美、奇异美等。例如,世界是纷繁复杂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曲折繁复的,可是用数学公式表达其规律,又是那样简洁,如牛顿力学中的第二定律F=ma、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公式E=mc2,都体现了简洁美。又如任何一幅地图的染色,为了使所有相邻的区域颜色不同,只要四种颜色就够了。该“四色定理”从1852年提出猜想,经过世代数学家的努力,至1977年才发表证明。并非因为只用四种颜色可以节约印刷成本,这些探索完全是出于数学家对简洁和完美的追求,这也反映了数学的简洁美。再如我们身边有多种多样的对称,如雪花、剪纸、商标、服装、人体、建筑物,如文学中的对联、对仗,如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海伦公式。数学能够把各个领域各不相同的对称中共同的本质抽象出来,表述出来,并且加以应用,这反映了数学的对称美。再如用不同的绳索织不同的网,这些网似乎可以千差万别,但是数学上却可证明,任何网的结点数(V),网眼数(P),边数(E)都必定满足同样的公式:V+F-E=I。数学就有这样的本领,能够把看起来混乱的事物总结出统一的规律,这反映了数学的统一美。每年春夏秋冬的轮回,每月月亮的阴晴圆缺,每天白昼黑夜的交替,大海潮水的涨落,心脏有规律的跳动,数学上都可以用“周期”一词来概括、去研究,这也反映了数学的统一美。1777年“蒲丰投针”用随机性试验,去求确定性的圆周率,把概率论与几何学这两个看来互不相干的数学分支联系起来,这也反映了数学的统一美。再如欧拉公式e12+1=0,把数学中五个重要的常数π、i、e、l、o联系在同一个等式中,这反映了数学的和谐美。数学中的黄金比0.618,体现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和谐,会给人们带来愉悦,这也反映了数学的和谐美。再如斐波那契数列在大自然中有广泛的体现,例如向日葵的种子排列得十分紧密,其中的规律就涉及斐波那契数列。

二、数学之美还体现于数学有用

数学之美还体现于数学之有用。例如,数学揭示和抓住事物的本质后,能够以简驭繁(简洁美),解决大量的实际问题。非常有用的微积分,基本思想就是“局部以直代曲”,“直”就是“曲”的简化,其中的泰勒公式是用简单的多项式函数去逼近各种复杂的函数(简洁美)。国际上约定的求救符号SOS利用了其对称性,使它从正反两个方向上看都是SOS,便于发现遇险求救的人员(对称美)。笛卡儿发明的坐标系,把数与形统一起来产生了解析几何学,非常有用(统一美)。太阳系多个行星的运动轨道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并且都满足开普勒总结的三个定律(统一美)。纳皮尔发明的“对数”,可以把乘除运算转化为加减运算,带有奇异性,却能够大大加快运算的速度(奇异美)。七巧板可以拼出丰富多彩的图形,也带有奇异性,而这些奇妙的拼搭不但能够锻炼智力,而且会使人产生难以言表的成就感和美的享受(奇异美)。人们用宽与长之比接近黄金比0.618的矩形做国旗,会比较美观(和谐美)。华罗庚先生创造的“优选法”,在区间的0.618处取试验点,能用较少的试验次数达到较好的效果(和谐美)。所以,美的东西与有用的东西之间,常常是有联系的。

三、数学之美的教学实例

但是,这些数学之美并不是人人都能感知的,更不是天生都能感知的。南开大学的数学文化课设计了丰富的话题,有趣的情境,通过探究式的教学,启发学生领悟数学的魅力,体会知识中蕴涵着“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提高数学素养,就能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感悟数学之美,也能促进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这就是数学文化课程的美育功能。也如王义道先生在不久前的一篇文章中所说:“这两者的结合就体现在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上,德与才和真善美的统一上。”

在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去感悟数学之美?本文前面两个大标题下举出的大量例子,都是南开大学数学文化课教学实例的简练表述。下面,再略微详细地与读者分享几个教学实例,同时总结、分析数学文化课进行美育教学的一些规律。

1.设计适当的情境,有利于美育教学

“一一对应”中的数学美,学生不易理解,我们就设计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的情境,从感性到理性地讲解。千手观音的手又多又乱,很难数清。明朝的一位工匠找来2000张金箔,一张一张地往观音的手上贴,既不会漏掉一只手,也不会重复地贴一只手;然后再数剩下的金箔,算出贴上的金箔数,这就是千手观音手的数目。学生从金箔与手的一一对应,感悟出其中的数学美。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用“韩信点兵”的故事逐步讲解中国剩余定理;用“有无限个房间的旅馆”客满后仍然能安排新来的客人,解释无限与有限的根本区别,使学生感悟“无限”中的数学美。

2.讲清知识的数学本质,有利于美育教学

数学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使人体会到数学之美。传授知识时如果能讲清其中的数学本质,也会使人感受到“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有利于美育教学。如“孪生素数”的概念虽然是“间隔2的素数”,但“孪生素数猜想”的本质却是“总有”间隔同一个正整数的素数。所以,张益唐先生证明了“总有”间隔7000万的素数,就是解决“孪生素数猜想”问题的重大进展。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讲解“井盖为什么大多设计为圆的,而不是方的”,数学本质是“圆的直径均同长”,而正方形的边长小于其对角线的长度,所以正方形的井盖就可能沿对角线方向掉入井中。如讲解黄金分割的美、优选法中的“折纸法”时,讲清其数学本质是“黄金分割点的再生性”,学生就能领悟到其中的数学之美。

3.介绍数学家在困境中如何创新,有利于美育教学

许多数学家曾经致力于欧氏几何中“第五公设”的证明,都遇到困难。罗巴切夫斯基则另辟蹊径,创造性地用另一公设替代“第五公设”,推演、创立了非欧几何体系,开辟出新的天地,体现了数学之美。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人们在研究“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时遇到困难,欧拉创造性地把地图抽象为“点线图”,把“不重复地走遍七座桥”抽象为“一笔画”问题,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开创了有用的“图论”。

4.以游戏引课激发兴趣,有利于美育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用“10秒钟计数”的游戏逐步引出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还以“抓堆”游戏引出“解决关于自然数的问题”的四点规律,使学生感悟其中的数学之美。

5.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利于美育教学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进行创造数学美的实践。在“5个平面最多把空间分为多少个部分”的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探究,生生互动,使学生经历猜测规律、证明结论的全过程,自己创造美的结果。

这种自主、有趣的教学氛围,不仅使学生感悟到那些具体的数学之美,而且普遍地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一般地进行数学美的体验和数学美的创造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6.《数学之美》校内刊物及全校“数学之美论坛”

数学文化课在课外还延伸创办了本科生的校内刊物《数学之美》及全校“数学之美论坛”。刊物每年一期,至今己编发11期,已刊登本科生的文章421篇,共评选出一等奖37篇、二等奖69篇、三等奖93篇。全校性的大学生“数学之美论坛”已经办了9届,在论坛上作大会演讲的有35人,作分组会演讲的有73人。发文或演讲的学生都有较大的收获和成就感。

《数学之美》编委会由我校数学文化课程组和高等数学教学部的7位教师组成。每一期刊物在个人审稿的基础上还有两次集体审稿,对于初步录用的稿件都给作者发去“编辑部修改意见”的电子邮件。对于准备在论坛上做演讲的学生,我们会组织一次集体的试讲,对学生进行“材料如何选取、PPT如何制作及演讲技巧”的辅导。我们投入这么多时间、精力,完全是出于“全面育人、素质教育”的责任心。

四、数学文化课的美育效果

一些学生在“评课意见”中写道:“数学文化课立意非常好,又浅显易懂,还透着哲学的光芒,授之知识亦授之理性。上这个课每分钟都是过得有价值的。”“我从数学文化课中体会着原来没体会到的那一份数学的美丽。这份美丽像一本古书,一杯老酒,常看常新,久品久醇。”“数学文化课使我们感到数学学习不是枯燥的,数学逻辑不是冷酷的,数学是令人赏心悦目的。”

南开大学的“数学文化”课程2007年以来先后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数学文化十讲”慕课去年9月也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开课。

近年来,南开大学的数学文化课受到许多兄弟高校肯定。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笔者应邀到150余所高校及20多个全国性教改会议数学文化课程方面的报告;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了南开大学的数学文化课程。现在,文理交融的数学文化类课程已经推广到全国300余所高校。美育与德育、智育相互渗透,融合于数学文化课程之中,在更加广阔的天地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陈立民]

猜你喜欢
数学文化美育课程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数学文化融入高校现代数学教育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如何构建有文化的数学课堂教学
美育教师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