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是一流大学应有之义

2016-05-14 11:02陆国栋
中国大学教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本科一流学科

陆国栋

摘要: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意义重大,在此过程中到底如何体现本科的地位与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必须妥善处理好学科与专业、科研与学科、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专业与就业五个方面的关系。一流本科是一流大学应有之义,一流大学应该是一流学者、一流学术和一流学生的有机集成。

关键词:大学;本科;学科;专业;一流

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国家于1995和1998年分别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等建设项目,使部分高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显著缩短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无疑是激动人心的,必将推动我国大学更快地站在世界高等教育前列,同时更加有效地推进我国社会经济改革发展转型升级。

教育部已经明确提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包括一流本科的建设。这里传递了两层意思:一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不应该只是关注狭义的一流学科建设,而必须关注一流本科建设;二是一流本科本就是一流大学应有之义,不应该忽视一流本科建设。显然,世界一流大学都拥有一流本科。

一、学科与专业的关系

现代大学承担着四项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学科是大学有效完成这些职能的重要载体。可以认为,学科是一个巨大的集成体,既有形也无形,包含了教师、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毕业校友等人员集成,包含了实验场所、实验设备、研发设备、实习基地等条件集成,包含了研究积淀、人才质量、社会贡献等声誉集成。

学科通过专业承担人才培养这一职能。通常认为专业是“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是大学为了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大学中的专业是依据社会的专业化分工确定的,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社会分工的需要作为一种外在刺激促成了专业的产生。专业处在学科体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因此专业的定义中有两个关键概念——社会需求与学科基础。一个专业要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首先必须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次必须依托与它相关的学科来组织课程体系,然后实施教学过程,获得教学效果。

研究生的专业与学科、科研可以认为实现了无缝对接,因此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不是特别突出;而本科生的专业与学科、科研往往是脱节的,甚至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也不易做到深度互动,因此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比较外显。总体而言,一流大学建设中往往容易忽视一流本科建设。

新一轮学科评估已经展开,我们看到了评估指标的新变化,特别是更加强调了人才培养,这无疑是正确的导向。因为本科专业几乎就是教师加本科生,为了进一步强化本科人才培养,笔者认为,应该推出专业评估而不仅仅是目前开展的专业论证,可以评出一星、三星、五星甚至七星、八星级的专业,从而引导学校更加重视本科人才培养,这是很有意义的导向。

我国高校对于专业也是十分重视,特别是对于新设专业往往热情高涨,但总体而言对于专业内涵建设关注不够。

二、科研与学科的关系

科研与学科的关系十分紧密,甚至于可以认为过于紧密,因为科研相对易于量化,科研产出相对易于衡量,科研团队相对易于明晰。科研除了本身必然具有的学术性以外,在高校必须具备的属性是其教育性,即科研如何与人才培养有机关联并且是强关联,教育部着力推进的许多高校开展的科研训练计划以及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其意义恰在于此。

然而,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是“科学研究评价的同质化倾向”:一是科研项目的等级区分,如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等;二是科研获奖的类别、等级等,如自然科学奖、发明奖、进步奖等;三是论文发表的等级、影响因子等。特别是所有学科都以论文作为无可替代的关键指标值得商榷,因为毕竟学科差异太大。论文考核于理科可能比较合适,因为理科是发现新知,发现新知的最佳表现途径是论文,尤其是我们特别关注的Nature和Science之类,但对于其他学科呢?工科谓创造新物,只有论文,不可能建成高铁、跨海大桥;文科称发现自我,文化传承创新何其重要,而不仅仅是项目与产品;社科属优化社会,社会的文明进步必不可少;农科是延续人类,我们的赖以生存的食物还是要来自土地;医科则相助人类,可以让我们战胜疾病或者活得更健康;艺术为美化社会,不断展示真、善、美。但是,因为论文比较容易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所以大行其道。

科研可以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可以让人类拥有更美好的生活。正因为如此,大学的科研在改变人类社会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改变将要变革未来的我们的学生,这样才能使得我们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重科研、轻教学”是当前高校存在的一种实际状况。那么,为什么重了科研、轻了教学?“科研”的学术性又有多少呢?

“因为科研任务太重,没时间给本科生上课。”这句话值得深思。一是说这句话的人往往显得底气十足,自我感觉很好;二是听这句话的人可能带有羡慕的意味;三是这样的语言在高校还有很好的生存空间。哪里出了问题?大学的精神、大学的文化、大学的底线到哪儿去了?作为大学教师,竟然可以大言不惭地说出这样的话?!

首先要让大学教师回归课堂。人在课堂上,然而课堂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课前课后与学生的沟通,给学生加压,借助网络技术这是可以做到的;更应该达到的境界是人在课堂,心也在课堂,真正关注学生、关爱学生。

其次是改变教师的薪酬体系。如何让教师的薪酬与教学强相关,不仅看课堂教学时数,还看其他的教学付出,从根本上改变薪酬与教学弱相关乃至负相关的状况。国外教师薪酬75%的教学相关性值得借鉴。

再次是改变教师的晋升机制。职称晋升中应该加大教学的分量。虽然很多高校推出了教学线晋升职称的做法,实际上只是对科研为强势主体晋升职称的微弱补充,当然有这样的补充比没有要强。

最后是要改变高校评价机制。对于大学而言,最大的“政绩”就应该是教学成绩,而不仅仅是科研成绩,但教学成绩难以量化,教学成绩显现太慢。高校要转变观念,不再把高校视为科研机构,而是回归教育机构本位兼具科研机构功能。

还有就是高校的主管部门应尽快改变对校长的考核标准——不再以科研为主,而以教育教学为主。在评价大学校长的工作时,应该更多地看在其治理下的学校,是否在教书育人方面取得了公认的进展。如果对校长的评价标准依旧,那么必定会导向“科研GDP主义”。浙江省教育厅2015年开始推出一项举措,要求本科和高职院校一把手校长每隔一年都要述职人才培养和教学,用意深远。

四、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主体之间的深度互动是根本。尽管相当长时期以来,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本质上还是没有离开以教师为中心的框框,因为我们特别推崇“传道、授业、解惑”。笔者认为,应该走向“悟道、求业、生惑”的新境界,鼓励学生悟道、问道、寻道,启发学生求是、求真、求业,在此过程中产生更大的疑惑、焕发更大的激情,从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强力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流考生是否就是一流本科?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但在我们的文化中,对“考”和“分”过于崇拜了:初中毕业的中考;高中毕业的高考;有些人读本科是为了考研究生,所以叫“研考”;一些人读研究生是为了考公务员,所以叫“国考”,四考定终身。只要考得好,一切都好,好考生就等于好学生,似乎就会有好工作和好未来。然而,只是培养考生,乃至好考生,甚至优秀的好考生,还是远远不够,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是让“考生变学生”。

一流本科的衡量标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看学生在本科期间有多少增值,特别是智慧的增值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值;有多少成长,有几许担当,即通过通识博雅教育让学生逐步明白如何做人,通过专业培养让学生学会做事,既重“才”的培养,更重“人”的培养。

学生知识的增值相对容易衡量,这就是分数和绩点。分数和绩点犹如“钱”,没有分数和绩点是万万不能的,但分数和绩点一定不是万能的。据了解,不少高校包括浙大正在推出新举措,改变学生评奖评优的绩点导向,淡化学生对分数和绩点的过度追求,让学生的心尽早平复下来,更多地思考未来的成长,更多地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

五、专业与就业的关系

我认为教育与就业是有联系的,但不是无缝连接,专业与就业是相关的,但不是强相关。教育与就业还是应该保持一点点距离,还是要给学生一些“无用之用”,要给学生留下一些自主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并不断引导学生适应这种变化。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上名校,千方百计要读热门专业呢?假如今晚可以查询高考成绩,今天下午你问考生想去什么学校、想读什么专业他依然茫然,一旦知道了分数,他似乎就一清二楚了。我认为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是“职业是有高低的”:其一是职业的声誉,声誉相差太大;其二是职业的收入,收入差距巨大。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认为是考生变学生的途径之一。专业成为创新创业的基本支撑,专业成为就业的基本入门,专业成为职业的基本要素而又可以适度突破。专业对口率应该有一个合适的度,过高不一定必要,过低不一定合理。试想,几十年前计划分配体制下的学生,其专业与职业也无法做到对口,过了若干年,对口率一定是呈下降趋势。问题的关键是学生的适应能力。

今年高校毕业生将有765万人,加上中职毕业生,仅这两项新增就业人数达1200多万,这是巨大的就业市场。有了一流本科,有了一流专业,自然就会有一流学生,包括引导一流中职、一流高职的准确定位,崇尚工匠精神。所有学生拥有很好的创新创业就业能力,一定能为经济转型升级做出巨大贡献,一定能为人类进步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毫无疑问包含了一流本科,甚至于一流的研究生。大学的本质是教育机构,大学也是理所当然的研究机构,一流大学应该是一流学者、一流学术和一流学生的有机集成!

[责任编辑:余大品]

猜你喜欢
本科一流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双一流”建设不应“降维”
后浪与前浪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浅谈表演本科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论中国画本科学习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浅谈慕课在高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