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
摘 要:现代教育不但要求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更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初中数学老师来说,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是这次数学课程改革的关注点。事实上,无论是从教育的价值方面考虑,还是从已有的理论成果及一线数学教师的经验考虑,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意识,都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意识,探索
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深受旧的教育观念长期束缚,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下,基础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评价体系失效。不少学校仍固守传统的“五段”教学模式,以传输大量知识,要求博闻强记为目的,重视教师的讲授、灌输,忽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只重视“学”,不重视“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十分薄弱,主要表现在相当多的学生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加,其提问的欲望和次数反而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两者呈现一种反比的关系,这不能不引起大家的思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原因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问题意识淡薄,不能自己发现问题,或发现问题不敢问、不会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1)教材被部分教师当作金科玉律,灌输给学生。学生面对“无可置疑”的权威,没有问题,也不敢有问题,否则会被认为“无知”。
(2)在教学上很多教师照本宣科,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缺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有些教师甚至视学生的问题为干扰,训斥、讽刺,导致学生不想问、不敢问、也不会提出问题。
(3)传统教育“一卷定乾坤”,关注更多的是问题的解决,而不是问题的提出。在“书山题海”中,学生没有精力、没有时间深入思考,缺乏对问题的敏感性,遏制了问题意识的产生。
二、探索培养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1.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1)建立师生平等的良好学习环境。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所以做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发展的人。要以共同学习探讨的语气提出问题,与学生交流,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就在他们中间,也是他们学习的同伴。只有这样才能解除学生紧张的心理,形成和谐的课堂,学生才敢于把自己的问题展示出来。
(2)尊重每一位学生。学生因自身生理、心理特点,在课堂上不向老师提问的原因很多,如:怕提出的问题影响教学,有的是怕提出的问题太幼稚,让人笑话,也有的是确实不能发现问题,无从谈起,还有些学生,发现了问题却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见解。
遇到以上情况,教师不能着急,不能埋怨,更不能讥讽,要保护每位学生的自尊心,更应当有针对性地点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长此以往,学生才能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从而激发求知欲、发展个性、展示自我,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人。
(3)进行多样化提问。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想法。对于口头表达能较弱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以文字的形式提出,以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更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鼓励多样性、标新立异、个性的提问出现。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敢于并乐于想象和创新,才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
2.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核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让学生会提出疑问,“疑”能使学生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探究性反射。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海阔纵鱼跃,天空任鸟飞”。
(1)设计开放性问题。多彩的世界需要学生从多角度去审视,给学生一个开放的问题空间,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教师提问,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2)加强错题积累与解题反思,指导学生解疑。“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教师要低起点,加强学生平时作业的错题积累与反思,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学会独立思考,解疑互问,循循善诱,使学生在反思中学会倾听、交流、合作,学会表达自己的疑惑,从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颖,养成勤学善思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形成问题意识。
3.适时评价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动力。
心理学家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适时作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评价,这是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兴趣的有效手段。用赏识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用激励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给学生以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如开展“红旗”竞赛,设计“PK”擂台,优秀错题集评比等评价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让他们在“提问题”的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就是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隐到显、从弱到强的过程。使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考了多少分,而是问了什么问题,这正是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与培养创新人才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教师只有持之以恒,采用适当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不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想问、敢问、善问,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自觉的质疑,最后走向解疑,这对他们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此外,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而且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因素是复杂、多元的,即包括与学生自身有关的内因,如智力水平、知识基础、认知风格、动机、爱好等,也包括与环境相关的外因,如社会观念、课堂气氛等。因此,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中,仅仅凭借经验和直觉解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样一个复杂的教学问题,显然是不科学的。
“教无定法”、“教有定规”,我们的教育应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将新的教育理念和传统经验实现有效的整合,努力改革教育思想,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从封闭式教育走向创新教育,从家长式教育走向民主式教育,从传授式教育走向学生自主性教育。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进行“经历、体验、探索”,使他们适应经济时代和未来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