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
摘 要:本文结合《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理论,通过对“课堂活动”和“音乐活动”的分析,指出课堂活动必须以体现音乐学科的特性,实现音乐教学目的,提升学生音乐文化素养为核心。只有理清问题的所在,站在音乐教学的本位来思考问题,我们的音乐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课堂活动;音乐活动;有效教学
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课堂教学形态又有了更多的变化。很多教师能够从激发兴趣、活跃课堂的角度有意识地设计与开展一些互动。但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兴致、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正视问题,破解疑难,让一切活动都以学生为本,才能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一、活动是否体现了音乐学科的特点和音乐学习的目的
音乐课堂活动也应借助音乐学习的某种方式来实现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但笔者在大量的听课和自己的教学中发现,在音乐课堂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学科特性不突显、活动目的性不明确等问题。
1.有活动,但不能体现音乐学科的特性。
音乐学科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学生可以通过唱歌、跳舞、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的个性发展。当然捕捉孩子的特性,设计相应合理的课堂计划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之一。聚焦音乐课堂,有很多的活动呈现的是虚张声势的表面繁荣,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忽视音乐本身的特性,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如针对学生在音乐课上打瞌睡、聊天的现象,有的老师就模仿综艺节目,进行pk活动,评选冠军等。由于将竞争机制带入了课堂,所以课堂活跃了,学生也积极的融入课堂,这确实是一个转变。但我们又不得不思考几个问题:音乐课程目标是什么?这是一堂音乐课吗?学生从这节音乐课中学到了什么?
2.有活动,却不能经历心灵的升华。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体验,而体验必须通过活动这个载体来实现的,没有活动的“体验”是苍白无力的。但是多余的活动,同样不能让学生真正思考和体会。有的课堂,并没有真正走进音乐的海洋,享受音乐的激情,在音乐中思考人生,通过欣赏经典的音乐作品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提升自我的品味和修养。如很多老师也许认为既然学生喜欢流行歌曲,那么我们就给他们听流行歌曲有什么不好呢?可是我们不妨想一想,既然学生已对流行歌曲非常熟悉和喜欢,那还有必要放在课堂上欣赏吗?以人音版八下《京腔昆韵》为例,京剧和昆曲是我国的文化艺术瑰宝,我国众多戏曲中,京剧最具有民族性、群众性和国际性,代表着中国戏曲文化主流。而昆曲则具有细腻温婉、悠远高雅的精神气质,体现着中国文人深邃含蓄的文化风韵。在唱段的选择上,都是以经典性、思想性、艺术性为原则,涉及到各行当的唱功。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这些作品不出现在课本中,学生有可能主动去欣赏他们吗?如果学生忘却经典,那也意味着他们与高雅艺术、传统文化渐行渐远了。
二、反观“活动”,探究低效缘由
探究音乐课堂活动低效甚至无效的原因,总得说来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忽视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宗旨,二是教师对音乐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能力尚有欠缺。具体地说,有以下原因:
1.教师混淆“课堂活动”和“音乐活动”。
部分老师对“音乐活动”这个概念理解有误,以为所有的“课堂活动”都是“音乐活动”,以为所有的课堂活动都能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有效和音乐素养得到提升,对音乐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事实上,“音乐活动”是指教师在音乐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是通过音乐或者非音乐手段来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有的课堂活动只重思想与情感,而不重音乐体验与创造,这种活动不能称作“音乐活动”。
2.教师组织的“音乐活动”不利学生“音乐学习”。
“音乐学习”是伴随着音乐活动发生的,但音乐活动并不一定发生音乐学习,二者有本质的区别。有的活动内容浅俗,教学目标与起点之间无差距,有的活动设置过于高深,不是中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开展这样的活动,无助于学生的音乐学习。活动设计中,应该对活动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对活动的开展有恰当的指导。遗憾的是,很多课堂活动只是流于形式,教师没有发挥其指导功能,对学生的活动方式不加指导,对学生的活动结果不加评价,或评价含糊,或一味褒奖。
三、开展“活动”,有的放矢
理清了问题及问题所在,我们应站在音乐学科的本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考量音乐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我们需进一步改进、优化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实现音乐活动的目的。
1.设计活动要以学生学习为目标。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音乐课堂中的活动必须体现和追求音乐学科的要求和目的。
教师在开展活动中应强化目标意识,既有教学环节本身的作用,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为整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课前备课时精心设计,课堂中开展活动时需要按教学实际需要进行适时调整,课后应就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进行反思。
2.开展活动要以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为中心。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标中实现音乐课程目标的途径之一,通过体验作品充分展开想象抒发个人见解;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奠定基础;通过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通过合作培养合作意识;通过结合姊妹艺术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