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炳华
【摘 要】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必将对学校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也概莫能外。面对新时代,如何把握学校学生德育现状,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极为迫切和需要了。提升德育实效,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规范、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是中小学德育的基础;重视学科德育;建立发展性的班级管理制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正确的价值观;学科德育;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对教书育人的教学任务认识不足,片面认为德育乃是领导、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的任务,产生了“课内教书,课外育人”“科任教书,班主任育人”“授知靠教学,育人靠活动”等模糊认识,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学德育功能的发挥,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正确认识教学的任务,把教育的途径与教育或是对立起来,或是混淆起来。因此,必须树立“教书育人,全员育人”的新观念,努力提升学校的德育。具体有以下的策略:
一、规范、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是中小学德育的基础
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的基础。就学生的道德发展而言,不管其道德认识有多深刻,最后总得表现在行动上。没有行动,或言行不一,这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1. 确定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然涉及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行为习惯标准。养成教育应确立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养成内容和行为习惯标准。
(1)要明确制定行为规范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学校制定的一系列行为规范与制度,最终是要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视和培养,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至少不能阻止、扼杀学生个性的发展。
(2)行为规范细则的制定上需要改进
不少学校在研究、制定本校学生的行为规范细则时,一般都是从对学生的要求出发,校规校纪中“不许做”的条款、规定很多,而考虑学生的需要少,考虑学生想做的事情少,教育的效果就不可能好。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中小学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中小学阶段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更是关键期。这一时期行为规范的养成,价值观的塑造将会影响人的一生。规范养成必然渗透价值观教育,或者把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融入日常的行为规范教育之中,应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特点。诸如诚实、宽容、自尊、自爱、自信等。要真正发挥各学科的德育功能,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1)增强德育意识,是发挥学科德育功能的前提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对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起着主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教师有无学科德育意识,是有效发挥学科德育功能的前提。
(2)充分挖掘学科的德育因素,是发挥学科德育功能的基础
中小学所设的每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和教学目的、任务,学科不同,教材不同,实施德育的方法也不同。只有充分挖掘学科的德育因素,才能有效地发挥各学科的德育功能,做到因科制宜,因材施教。语文、历史、社会等学科,教材中德育因素呈显性,最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数学、自然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呈隐性,教师要细心挖掘,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教育。体育课教学以锻炼学生身体的实践活动为主要特征,要通过锻炼实践,培养勇敢、顽强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音乐、美术学科的思想性是和他们的艺术性、形象性交融在一起的,要引导学生在掌握音符、旋律、理解歌词的过程中,在绘画、制作、欣赏的过程中,受到理想、道德教育,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激发美的情感。
二、建立发展性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所在地。班级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学校生活的感受和参与程度,影响到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水平,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效与质量。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建设的最重要方面。根据教育文化学的研究,学校中的文化建设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即物质文化——文化表层、制度文化——文化中层、心理文化——文化深层。三个方面共同构成学校的文化环境。作为制度文化,介于文化的表层和深层之间,构成了学校与班级文化环境的重要方面。
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个性的成长正是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影响下不断完善和成熟的。校领导、班主任及广大教师要变革教育观念,确立以下的班级管理的新理念:
1. 班级的功能是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
学生的社会化是班级一贯重视的功能。学生通过班级的共同生活及生活中所处的各种关系,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积累社会生活经验,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班级又是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中的个体之间不是上下级的行政管理关系,而是平等的学习伙伴关系。人人都有自己的学习倾向、兴趣和需要,人人都应受到平等对待和尊重,即使是师生之间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在这种平等、自由和宽容的环境中,才能满足学生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才能真正有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可能。
2.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属于每一个学生
以往,班主任往往低估学生管理班级的能力,学生大多游离于班级管理和活动策划之外,对班级中的事缺乏主人意识,缺乏感情和班集体荣誉感,甚至出现有些学生故意破坏班级秩序,违反班级纪律等现象。事实上,小学生已具有自主意识和自治倾向,即使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也已经具有了不少经验与知识,具有了初步的交往、合作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他们既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班级的管理者,一旦他们能真正参与管理,班级管理效果将成倍提高,班级的发展将获得强大的动力。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并积极探索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 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中,学生的不少心理问题能够从课堂中反映出来,而且有些心理问题就是传统教育模式的产物。心理健康教育最终极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而学科教学和课堂生活正是发展学生潜能和人格的主战场。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并且注定要成为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渠道。
2. 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和心理咨询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对学生开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讲授心理保健及矫正的知识,讨论、分析学生的思想及心理过程,增强学生自我预防、自我调节、自我矫正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举办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和进行团体辅导。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专业教师,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咨询内容主要涉及:学习困难、自我封闭症等方面。同时,可进行学生心理档案的建设工作。
另外,学校还可建立“知心姐姐信箱”等,由心理教师接受并处理学生的信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并对一些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
3. 开展多样的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效利用班会、队会和课外活动时间,将班会课、队会课作为心理教育课堂教学途径的补充,改变以往只讲学习、纪律、思想品德等内容的状况,综合本班实际情况,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展开讨论。此外,还可设立心理教育专题版报,开展学生“心理专题”手抄报比赛、印发心理小报(介绍心理健康知识,推介专家们有关心理调节的文章),指导学生自我调节,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
4. 建立与家长定期沟通的机制,指导家庭教育
确立与家长的定期沟通机制,包括家访和专门邀请家长来校交流一些育儿知识和教育技巧。学校举办学生家长心理健康讲座,包括如何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以及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激励方式、家庭民主、亲子沟通的心理和艺术等。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教育论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项贤明.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01).
[3]刘惊铎等.回归生活是德育的目标[N].中国教育报,2003(06).
[4]郭元祥.生活与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