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内容摘要:《印象国乐》是王潮歌导演“印象”系列的著名力作,于2014年在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它创新了中国千百年来的民族乐曲,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段,为国乐增添了新颖性和可观性。本文主要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思考《印象国乐》的音乐表演中体现出的美学问题。
关键词:《印象国乐》 音乐美学 音乐表演
《印象国乐》是王潮歌导演“印象”系列的著名力作,它创新了中国千百年来的民族乐曲,推出新作品,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利用丰富的艺术手段,为国乐增添了新颖性和可观性。从该作品谱写在乐谱上到用表演将它转化为音响,听者再从音响和表演中获得审美体验。这部作品的成功,其音乐表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音乐表演具有审美性
人们接触音乐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用听觉和视觉欣赏演奏者的表演,它有审美导向,它是作曲家与欣赏者沟通的桥梁。《印象国乐》中各位音乐家将作品和自己的审美感受以及表演融为一体,演奏家们最直接的触摸音乐,在审美之上进行表演。在演奏中,作曲家的内心也不断地被音乐所占据,千年传统音乐,中华博大精深的国乐文化浸满自己的内心,国乐为各位音乐家带来了愉悦的审美感受。
二.音乐表演具有沟通性
在欣赏《印象国乐》时,我们能感受到的一个最直接的创新点就是各位音乐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演奏,更加积极的尝试了一种与观众交流的方式——“说奏”,演奏家从乐队中、从独奏中走出来,用语言在舞台上表达自己最直接的情感,同观众进行面对面的沟通。笔者认为,这也是表演者将乐谱转化为音乐的一种方式,在相应的情景氛围中,用语言将音乐信息传达给观众,增强了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交流。
除了演奏者和听众之间的沟通,在《印象国乐》的每一场音乐会,观众的掌声都达到三、四十次,这就是听众给予作曲家姜莹的反馈信息,对这个作品的认同和肯定。
三.音乐表演需要良好的技术支持
好的音乐表演不仅需要表演者掌握良好的演奏技术,而且包含了乐器、演出环境、演奏技法等多方面。人们对于声音的高质量追求,是演唱技巧的多样化发展、乐器改良的不竭动力。《印象国乐》中,复制了很多遗失的敦煌壁画中的乐器,如莲花琴、曲项琵琶、花瓣二胡等,展示出千年国乐的辉煌历史。
《印象国乐》的成功得益于王潮歌导演的创作理念。同时,一个好的音乐表演,需要完备的技术支持,它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更是创作者、演奏者的自身文化修养和知识技能的最好体现。
四.音乐表演需要领悟音乐
一切的物质、技术基础都是为我们所需要的音乐服务,当这些条件具备之后,就要求创造者和演奏者的良好乐感,对于作品的情感领悟。《印象国乐》是中央民族乐团与王潮歌导演共同创作,众多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参与演出,他们良好的演奏技术和优秀的音乐感觉,结合了平时积累的音乐经验。《印象国乐》中的音乐作品,有了他们的演奏和诠释,形成了一种专属《印象国乐》的音乐风格。
五.启示
《印象国乐》从总导演王潮歌、第一策划人席强、作曲家姜莹、到众多优秀的演奏家,这是一个优秀的音乐团队强强联手的成果展示。
第一、当演奏者演奏乐谱时,首先要忠实乐谱,乐谱上的表情记号、音符都是作曲家根据主题精心设计,不可随意改动。
第二、在坚持原作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创新创造,这是演奏者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在欣赏《印象国乐》时,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们不仅将乐曲所包含的音乐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更在表演的过程中融合了自己的表演特点,更好的满足了欣赏者的审美需要。
第三、音乐表演也是一次次的体验过程,表演者需要不断的练习,最终在正式演出中呈现连贯的表演。
第四、音乐表演应注重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印象国乐》的演出从踏入剧院的那一刻,剧中的主题音乐就在观众中不断的渗透。导演也在试图营造一种音乐交流氛围,受众从这个艺术作品中不断能够获取其审美价值和精神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当下音乐表演与艺术的各个方面联系的更为紧密,音乐表演中所体现的美学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提高,需要所有音乐工作者不断思考论证。《印象国乐》是国乐史上一次富有新意和创新的尝试,相信音乐表演形式在这种积极的探索和不断的实践中,国乐的发展将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