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个性习作指导

2016-05-14 08:08李晓林
关键词:个性提高作文教学

李晓林

摘要:习作指导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难点。当前的作文教学,尤其是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突破不了传统的指导方式,学生的习作现状亟待改进。作为指导者,我们的观念、方法都需要转变。笔者结合多年实践探索,从资源开发、激发兴趣、有效评价等几方面进行创新实践,对农村小学的习作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作文教学;个性;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27-2

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学生的习作过程是学生个性学习和创造活动的过程,是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从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看,习作是学生最直接的个性化创造实践活动。一篇习作的诞生,其所包含的个性特征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智力、兴趣、思想、意志、性格、情绪、精神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因为从大处看,一个人的创作过程,往往集中了个体的全部生活体验、感知、情感、想象、思维、驾驭语言的能力,是其内心世界的真实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篇习作就是极具个性特征的精神产品。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长期以来,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也难。农村小学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学习相对落后,农村孩子早期启蒙教育重视不够,绝大多数学生存在阅读量少,词汇蓄积贫乏,普通话表达能力低下的缺陷。这些是造成学生作文基础差的主要原因,但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原因。其一,教学普遍存在着方法陈旧,内容单一的问题。多年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看成绩”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抑制了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因而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其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囿于课堂本身,忽视了教学与客观世界的联系,不按照课标对作文教学的要求去做,没从整体上把握农村小学各年级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要求普遍偏高,没有遵循作文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对作文自然兴趣索然了。

从教育发展的观点看,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尊重作文的本质特征,采取个性化习作训练的教学策略,是作文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使学生的独特个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笔者围绕这个问题,通过多年的实践、思考与探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开发资源,积累素材

实践证明,只有大量感性语言的积累,经过人文精神的点燃、催化和激活,才能转换成语文的学养和写作能力。知识的积累要靠大量丰富的阅读,所以,教师教育学生除了要学好课本的知识外,更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古今中外的名著。至于自然科学知识,也要多了解一些为好。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要让学生不仅仅做一个“专家”,更要做一个“杂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很精辟地阐明了博览群书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从大量书籍中汲取优秀的文学思想和艺术精髓,也积累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作文素材多了,再也不会去胡编乱造那些不符合生活实际的事情,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丰富学生的生活是提高学生写作的关键。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这里四季更替,草木枯荣,景象万千;这里小桥流水,山谷田园,充满野趣;小麦、桑田、菜园……各具风韵。它们为孩子创造了广阔的观察空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写作素材,应指导学生从中获取习作的资源。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会在玩中、在乐中、在充满浓厚情趣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语文不光是在课堂,在学校,更应是多渠道、全方位的。现在的孩子普遍课业负担重,沉迷网络游戏,缺乏创造能力与实践精神。没有生活的真实经历,习作就像无源之水一样,迟早枯竭直至消亡。不置身荷池,不会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别样;不登临山顶,不会体会“一览众山小”的胸怀;不走进树林,不会领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艳丽。走进生活,学生才会像自由放飞的鸟儿一样,获得更广阔的写作空间与更愉悦的写作情感。

二、开放思想,尊重个性

由于教师长期的教育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势,导致教师在教学时过分拘泥于课本,脱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具体特点,无的放矢。传统的作文教学多运用同向思维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维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一个班级四、五十位学生,其作文都似从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体裁一致,题材也惊人的相似,语言贫乏、苍白,情感虚假、做作,思想空洞、保守,形成了一种高度“正规化”、“军事化”的作文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因此,老师在作文指导课上,可以让学生爱怎么说就怎么写,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老师要想办法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自由地说,尽情地说,说出心中的苦与乐。然后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看到的东西,把刚才说的话,在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写下来。在布置作文时,教师可以不规定题目,不限制内容,我们的语文教师尽量少布置或不布置命题作文。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最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就要求老师把作文课上得活泼生动,使学生喜欢作文。农村学生平时感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他们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们没把这些丰富的生活表象细细品尝,并从中获得乐趣,从而激发写作兴趣,因此我们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活动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言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提笔习作,再也不是无源之本,无本之木了。

三、开展互动,有效评价

作文修改是习作能力提高的关键,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且要改革方法。在传统作文教学中,往往是学生作文,教师批改,而且教师在批改时常采用“纠缪法”,专找学生作文的不足之处,这既不能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因此要以激励、表扬为主,树立学生写作信心。在形式上,要求多样化参与,如学生自我修改,学生相互修改,师生共同修改等。

以小学高年级为例,新课标对自作修改有一项简单明了的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本着这样的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创造空间,调动学习积极性。

我觉得生生互动、小组合作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把学生按习作文水平高低搭配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不超过4~6人,教师指定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组长。小组内的每个学生先朗读自己的习作,接着大家传阅习作,并谈自己的看法,最后组长根据大家的意见用红笔在作文本上将错别字、病句等划出来,根据评价标准及本次习作侧重点进行评改,将小组成员的意见综合起来写成总批,然后小组代表选取小组批改的范例上台进行点评,其他小组适时补充,形成共识后将学生的习作返还,学生针对评价意见再次修改完善。集众人的智慧,往往能取得不一般的效果。学生参与整个评价过程,既学习他人的长处,又发现自己的不足,在第一时间获得有益的帮助,长期以往,习作能力必定提高。

其他年级同样需要渗透和培养学生的习作互批能力。要彻底改变以往“教师批学生看”的批改方式。

作文的评价要追寻真实性和赏识性的和谐统一。既要有恰如其分的评语,有针对性的建议,对学生作文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作文技巧乃至务实的文风、真善美性情的陶冶熏陶都是有帮助的。同时提倡赏识教育,用放大镜将学生作文的优点大加宣传,而淡化其缺点,这样能够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尤其是对后进生。不管是真实性还是赏识性,所追求的都是对学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究竟应该偏重于哪个方面,应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相联系。我们现在的作文批改提倡眉批与总批相结合,眉批时偏重于赏识性,总批时真实地反映优点与不足不失为一种较有实效性的做法。要废除单一的评价标准,进行多元标准评价,分A、B、C三个等级,每个等级中又含有优、良两个等级,过一段时间,学生作文水平有了提高后,可以上升一个等级,如果退步了,则下降一个等级,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促动很大,学生对自己的水平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追求进步的目标比较明确,并且“跳一跳,够得着”,能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同时运用合作评价也很有必要,即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充分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因为,所有评价只有经过自我反省之后才能发挥作用。

乡村与城市相比,虽然在条件性课程资源方面处于弱势,但在素材性课程资源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域优势。只要我们乡村学校、乡村教师尊重学生自我,从农村学生的成长特征出发,贴近农村生活,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环境下捕捉作文题材,陶冶情操,那么农村作文教学一定能闯出一番新天地,呈现出一片勃勃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李岩.小学高年级作文课堂生生互动教学策略的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06.

[2]丁聪.小学生习作现状及对策.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1(10).

猜你喜欢
个性提高作文教学
语言表达重“个性”
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策略研究
让作文互评提高能力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