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品德课堂充满体验味

2016-05-14 08:08朱振娟
关键词:品德课堂体验

朱振娟

摘要: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品德教育只有通过学生对来自于自身实际的教育活动的体验、省悟、内化才能达到目的,实现效果。体验学习是品德持续发展的源泉。在品德课程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体验学习,培养学生的体验习惯和体验能力,促使情感的内化,将有利于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儿童道德品质的养成。

关键词:品德课堂;体验;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25-2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体验是连接儿童生活、情感与品德的桥梁。由此可见,体验学习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是何等重要。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意识的情境创设和引导鼓励,激发学生把心得教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并加以内化、内省、感悟,从而实现学生内心自主性成长。脱离体验,品德之魂难以铸就。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品德教师要从学生视角出发,结合教材知识,设计活动,注重学生体验,使品德课堂真正充满体验味,让品德教学更显实效。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体验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它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且与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相协调,学生进入良好的情境中,很快激起强烈的情绪,引发体验需求,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情绪高涨,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以《逛商场》这一课为例,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消费技能,让学生了解一些消费者基本的权利。结合教材内容,我以谈话加情境式导入新课,引发学生体验。

师:同学们,大家都逛过商场吧?商场的东西种类是不是很多呢?

生:我们经常逛商场,商场的东西很多很多。

师:那大家在选食品类东西时,会注意什么问题吗?

生1:妈妈说要看清楚生产日期。

生2:爸爸说还要看食品的保质期。

生3:还需要看生产厂家和地址。

师:非常不错。那如果你去商场购买东西,忘记看商品信息,最终买了过期的产品,应该怎么办呢?(调动学生体验、探讨)

……

在这个案例中,品德教师利用简单谈话式,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学习,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引发学生体验兴趣,取得很好的效果。当然,品德教师应注意情境与内容的衔接,还应考虑学生是否感兴趣等。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导入环节才能发挥实效,促进后面教学的进展。

二、巧妙安排活动,促进学生体验

有效的体验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强化其活动体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体验活动时能重视学生自身的兴趣、经验、生活习惯和道德水平,确保活动能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关注点而非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巧妙安排各种活动,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促进自主体验,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1.角色扮演,促进学生自主体验

角色体验就是指创设与文本相似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文本中人物的特点。通过角色体验,学生可以把自己置身于他人的角色位置,从而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感知社会境,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各种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当然,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使他们身在其中,乐在其中,学在其中,至于演技的好坏并不重要。这种活动形式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形:下课了,可小朋友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厚,效果越好。比如,在教《不说话的朋友》一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桌子”、“椅子”等这些无生命的东西,让他们体验自己被别人糟蹋时的感受,这些本来学生不好体会到的道德情感通过这一环节的处理,学生很容易就受到了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可见,学生通过体验获得了感受,丰富了情感,这些才是他们最真实的道德感悟。

2.设计问题,促进学生交流体验

利用问题,引导学生体验,促进学生交流探讨是一个良好方法。一般而言,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需要教师安排任务,将注意力集中,以让自己有事可干。学生可以就问题进行大胆交流探讨,陈述观点,形成知识体系,自主体验,加深印象。以《塑料与我们的生活》这一课为例。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供学生探究:学校办公室准备购买一个洗手盆,市场上有塑料盆、木盆、瓷盆,请分析哪一种材料的最合适,为什么?学生听到到问题后,开始主动讨论,场面非常热闹。在这个过程,教师可以适当引导。经过讨论,有学生说应该选择塑料盆,因为价格便宜,样式多,比较耐用;瓷盆掉在地上易碎,而且价格比较高;木盆比较笨重,而且样式不够美观等。最后,为了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引出了“白色污染”的概念,即塑料也是一把双刃剑,应区别看待。特别是在生活中,应注重环保,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我让同学们把这个观点讲述给父母听,提升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促进体验。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与教师形成一种互动关系,课堂氛围融洽,学生学习效果倍增。

3.走出课堂,促进学生生成体验

品德教育要打开“鸟笼”,顺应学生作为“儿童”的天性,把学生“放飞”到社会的“天空”之中,创设多种体验实践活动,和学生一起走出课堂,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促进学生生成体验,最终实现让教育“回家”——“回归生活”的目的。

教学《春天来了》这一主题时,我亲自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观察春天,带领孩子们到太湖边,投入春天的怀抱,观察春天的变化,探究春天的秘密,让儿童用眼去欣赏、用耳去倾听、用心去感悟,通过各种感官去寻找春天、发现春天。孩子们发现堤岸上的柳树抽出嫩绿的枝条;看到冬日里枯萎的小草换上了嫩绿的新衣裳,听见成群的鸟儿在蓝天中欢唱,知道春天来了。然后,通过学生自己议春天、赞春天,送礼物给春天,体验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内心深处自然涌出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绿色环保行动”这一主题活动应然而生:同学们,破坏生态环境就等于破坏人类自己的家园,长此以往,留给人类不再会有生机勃勃的春天,留给人类的只能是一片荒漠。我们能熟视无睹吗?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这美丽的环境呢?学生畅所欲言。美育,德育在于此,在这个美丽的春天里面就这样轻易的融合,良好的习惯,审美的情操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形成、产生!学生生成的体验内化为美好的情感,树立起真正的道德信念。

三、注重体验评价,强化学生体验

体验式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感悟和情感体验在不断变化,他们需要借助于外部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从多维角度体验道德的丰富内涵,感悟自身价值的得失,从而在自主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评价的能力。教师应注重评价,提升教学实效。以《塑料与我们的生活》这一课评价为例。作为教师,应从学生表达能力、参与体验探讨、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于小学生而言,更多的是希望参与体验,受到教师的关注与激励,以促进自身主动学习。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师应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多鼓励、赞美学生表现突出的地方,提升教学实效。此外,为了创新评价方式,教师还可以请学生充当“小小评价者”。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在评价时,教师可以稍作引导,例如引导学生从自己在课堂上是否学习到知识,是否收获快乐,老师的语言和板书是否够清晰等方面评价。而如果是对班上同学进行评价的,则可以从上课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积极回答问题等方面进行。只有从多方面进行评价,才能强化学生体验,品德教学才会更具实效,体验式教学也才能绽放光芒。

体验是置身其中的心灵感受,体验能震撼心灵。我们的品德教育不正需要这样的“体验”吗?它能彻底改变“黑板上讲道德”、“书本上学道德”的传统的“知性教育”模式,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的感受,而这种伴随着丰富情感活动的体验又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的基础。所以,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创造条件,恰当地运用体验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小学品德课充满体验味,让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快乐学习,构建知与行的和谐统一,从而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儿童道德品质的养成与内化,促进学生生命的发展。

猜你喜欢
品德课堂体验
品德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让有效活动激活品德课堂
适时有度用之有道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丰富体验过程,让品德课堂多姿多彩
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浅谈品德课堂探究学习话题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