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琳琳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愈加显现出其重要价值。它要求高中生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并需要教师采取相应对策,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在日常教学中的探索,从四种趣学历史的教学策略对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历史;兴趣;策略;激趣
历史本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它隐含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现实性和人文性。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去体验历史学科的这些特点,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喜欢学习历史。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种策略的尝试,效果很好。
一、情境创趣
学生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和强度,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要强大得多。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十分有利。多媒体具有强大的交互式特点,能充分展示出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便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优化教学。例如,在学习《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时,当学习到“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时,我设计了以下一组幻灯片:显示中国地图,点击经济特区,则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灯光闪烁;然后是沿海开放城市,由北向南14个沿海开放城市依次闪烁;再扩大到沿海经济开放区,对外开放格局即刻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美妙的动画、闪烁的星光、摇曳的色彩、轻柔的音乐,让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情绪高涨,气氛活跃。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赏心悦目的情境氛围,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二、活动增趣
活动课能打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让学生在动态、开放的环境中学习,为学生提供多样化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方式和渠道,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知识。我们可以在教学时设置几个活动,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会学习,积极合作探讨。例如,学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专题时,我组织了一节活动课“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的调查”。师生共同拟定调查主题,选择以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某个侧面作为主题来展开调查。例如,可以调查社区居民中电视机拥有量的变化、电视由黑白机到彩色机的变化、家庭电视机尺寸的变化等;或调查城乡居民交通工具、出行方式的变化;或调查居民住房的变化、工资收入的变化等,从而了解人们生活质量的变化。然后根据小组预先拟定的调查提纲,由各小组同学分工合作,通过观察、访谈、图片资料搜集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活动,深刻了解人们社会生活的历史发展变化情况,用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加深对历史内容的理解,把历史置于学生心中。通过活动课,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调查方法,开展了简单的社会调查,并在活动中学习、了解了历史,提高了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以疑激趣
思维过程从问题开始,问题的起点就是“疑”。历史教学要从学生、教学内容、教师教学特点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设置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思考,让教学过程成为“设疑—求疑—探疑—解疑”的过程。例如,学习秦朝郡县制时,我结合沛县乡土历史设置以下问题:①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何种方式加强统治?②具体内容是什么?行政区划分为几级?③我们的家乡沛县隶属哪一级行政区划?④刘邦曾任泗水亭亭长,泗水亭是怎么回事?泗水亭亭长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官职?学生对这些问题充满求知欲望,尤其是对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开端——郡县制充满好奇,这些无疑激发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疑的欲望,课堂氛围顿时活跃起来。
四、以图显趣
图示教学是把文字叙述的教材内容用简要的符号、文字、数码组成的图形或图像、地图、表格等形式表现出来,说明知识结构,以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直观教学方法,是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发现式”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形式。例如,在学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我设计了如下图示导入新课:
看到这幅图片,学生会立刻说出两个字“曲折”。学生观看这幅折线图的同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1953~1957年经济增长较快?而1958~1960年经济反而下降?为什么1960年以后经济再次回升,当时国家采取了哪些积极的措施?而1966~1971年经济再次下降,又是为什么?“文革”前期经济倒退,1973、1975年经济却出现好转,原因何在?折线图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认识了“曲折发展”的含义,让学生对本课内容充满好奇,提高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歌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