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齐
摘 要: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择业日趋困难,一些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挫折心理,影响其顺利就业和社会和谐稳定。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其应对之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措施
大学生总是对毕业后的未来充满无限的期盼,但并非人人都一帆风顺,在就业过程中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些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产生消极影响,出现就业挫折心理。所谓就业挫折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或体验,包括就业挫折情境、就业挫折认知和就业挫折反应。这种挫折心理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大学生整个人生,甚至其家庭乃至社会、国家的发展。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认真分析大学生在就业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矛盾,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挫折教育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迅速走出逆境,恢复求职信心,实现顺利就业,促进社会稳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的主要表现
因每个人的心理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不同,其挫折既具有个体间差异,又具有情境性差异。当代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主要表现为:
(一)自卑畏怯心理
面对激烈的竞争,多数毕业生缺乏成功的信心和勇气进入社会求职,对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合理的自我定位,总觉技不如人。如有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既不出自名校,又没关系没背景,事事不如他人,甚至不如职校学生和农民工,不敢充分展示自我、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营销自己;有的因在校期间虚度光阴,当真正意识到就业危机时,才发觉知识和技能严重不足,因此畏惧就业,或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怕失利后没面子,一部分学生在求职面试中常常紧张、脸红、忘词甚至答非所问,求职失败,其受挫后变得更为胆小,怀疑自身价值,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陷入一蹶不振、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甚至失去生活信心。
(二)方向迷失心理
有的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过于乐观,盲目自信,对自身认识不足,脱离实际,估计过高,定位失衡,對工作单位总是挑三拣四,不受用人单位欢迎,有的错位竞争,处处碰壁,结果使自己的目标和就业现状反差极大,从而产生孤苦、失落、烦躁等心理现象,行为上反应迟钝、手忙脚乱和无所适从,若长期找不到期望的工作,这种心理落差持续增大,就业挫折心理增强。当然,心态不平也会导致方向的迷失,当看到一些同学在求职过程中较快找到理想的工作时,有的会产生羡慕、敌意、愤怒等不愉快的心理,情绪把握不住的,可能对同学进行挖苦讽刺、恶意中伤、造谣等,使同学间人际关系恶化。当择业屡屡遭受挫折后,有的会极大降低其就业期望值,产生一种低就心理;有的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变得意志消沉、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沮丧抑郁,严重时还会对外界的环境漠然置之,对一切都无所谓,不与人交往,进而产生抑郁症状,这不仅妨碍大学生就业,还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
(三)过度依赖心理
有的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缺乏进取精神,择业时过分期望学校,习惯接受他人的指导,不能果断决策,等、靠、要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不主动参加“双选会”,坐等学校提供面试机会,择业缺乏主动性;有的过分依赖父母亲友,缺乏独立性,整天希望靠关系,甚至幻想花点钱谋求地位高、待遇优、高稳定、风光舒适的职位等。大学生因过分期望学校,依赖父母亲友,一旦未成功就业,便开始抱怨学校不管自己,埋怨家长无本事,关系不硬,从而自暴自弃,迷恋网络,待业啃老。这种心理与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
二、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严重阻碍身心的发展,其就业挫折心理的产生受外在客观因素与内在主观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错综复杂,主客交织,主要包括:
(一)家庭因素
第一,家长观念陈旧,对子女期望过高,让孩子心理压力倍增。有的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很优秀,能在政府机关等找到好工作。有的总给孩子灌输自己供养子女读书不易的思想。这些做法都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旦没达到父母的期待,总觉得愧对父母,长期在这种高压焦虑状态下生活,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挫折心理自然而然产生。第二,家长对子女就业态度不端正或不明确,子女易生挫折心理。有的家长对子女的求学、就业等全盘包揽,子女没自主权,甚至给子女灌输什么都不用操心的思想;而有的家长又对子女的求学、就业等不闻不问,缺乏正确引导,全凭孩子自身去认识和努力,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精神支持。这些做法都会给求职大学生的心理造成挫伤,对择业就业产生抵触情绪。
(二)学校因素
当前,一些高校专业设置调整滞后、师资条件跟不上市场的需要,过度强调文化课教育,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毕业生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从而产生结构性失业。一些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缺乏系统性、协调性与科学性,就业教育与社会脱节,重就业率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培训,重就业政策、就业程序和职位信息的搜集、发布,轻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和大学生就业心理疏导以及求职礼仪、技巧等的讲授培训,尤其缺乏相应的科学理论指导与挫折的心理教育,使大学生在就业时手忙脚乱,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就业需求,抗挫折能力弱,心理障碍逐步凸显。此外,一些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落实不到位,校企、校地间还未建立起良好、持久的合作关系,使大学生无法开展有效的实习实践活动,或学校安排的实习工作岗位也可能与其所学专业不符,大学生对就业持消极、怀疑态度,进而产生就业挫折心理。
(三)社会因素
首先,激烈的市场竞争给学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因高校连续扩招,导致学生数量猛增,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事业单位裁员、政府机关缩编等造成就业难,导致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理想工作或失业现象司空见惯,这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情感伤害。其次,市场发育不完善,就业遭遇不公平、暗箱操作,靠关系“走后门”现象屡见不鲜,一些用人单位不愿接收动手能力差、社会经验少、爱跳槽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尤其在目前的就业形势和社会环境中存在着性别、地域和出身(211 或 985名校)歧视等现象,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无法保障,让有着同等能力和学历的大学毕业生因现实遭遇,深感沮丧懊恼,从而抱怨命运、家庭和社会,加重他们对就业的恐惧与排斥心理。
(四) 个人因素
第一,个人能力和岗位要求不匹配导致挫折心理。一些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自我认知不足,就业期望值过高,但因缺乏职位锻炼,综合素质欠缺,致使社会认可度不高,就业受挫率增大。第二,对自我人生价值理解浮躁。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日常事务和经济上依赖性极强,自私自利、适应能力较弱,功利实用主义严重,大多未经历过挫折教育,对挫折的容忍能力差,缺乏正确看待就业问题和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意志力相对薄弱,就业时屡屡受挫,引发负面情绪。第三,过度自卑,恐惧怯懦。一些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有着强烈的自卑情绪,觉得自身能力无法独立应对社会,因而缺乏进入社会的勇气,更无勇气和他人競争工作岗位;社会多元化的职业既给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也给他们带来了选择的冲突,如“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前怕狼后怕虎”时都给其造成冲突,产生强烈的挫折心理。
三、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的应对措施
就业问题一直是大学生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问题。因此,寻求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问题的方法措施,切实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使其顺利就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课题。
(一)强化人文关怀,培养独立能力,积极引导就业
家庭是基础。一是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重视言传身教。家庭是大学生的第一课堂,父母应重视与子女心灵的经常性沟通,注重培养子女良好的习惯,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身去感受激烈的社会竞争,在生活中得到磨炼,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不宜过高,不给子女施加过大压力,别让家长的期望成为子女的心理负担。二是家长对子女的就业态度应端正、明确。家长要教育和引导子女更新就业观念,多与子女冷静客观地探讨就业问题,既不能大包大揽,也不能放任自流,要帮助孩子全面分析就业政策、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根据子女实际,合理定位职业,尊重、认可和支持他们的选择,激励孩子树立长远发展的择业观,积极关注自身的发展前景和潜力的开发,尽量避免指责,有效减少孩子的挫折感,使其在就业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此外,家长还应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鼓励孩子遇挫不逃避,认真寻找、分析失败原因,以积极的心态巧妙地解决就业挫折。
(二)转变办学理念,健全职业指导,提升就业能力
学校是主导。首先,转变办学理念,以质量求生存。高校应改变固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高度重视实践环节和“双创教育”,在校企、校地间建立起良好、持久的合作关系,使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创业素质、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得到提高,让毕业生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避免结构性失业,减少受挫机会。其次,全程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从大一就开始确立明晰的目标,让学生有机会、有意识去夯实其专业基础,积累相关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各种能力,在就业中减少碰壁。同时,创新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社会、行业和企业,正确评估、合理定位,构建科学的择业观,并结合学生实际,多传授求职面试技巧、礼仪等实用知识,让学生敢于竞争,不怕挫折。当然,高校也应采取主动出击,加强与用人单位沟通和合作,为毕业生广辟就业渠道。再次,全面有效地实施就业挫折教育,强化就业心理疏导。高校要加强就业挫折、法律法规和心理健康教育,完善毕业生心理咨询机制与就业挫折心理预防机制,通过挫折教育,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就业挫折的情境、认知、反应、防御、疏导及咨询等相关知识,知晓生活并非“万事如意”,从挫折中吸取教训,磨练意志,提高就业抗挫力。对遭受就业挫折的学生,学校应及时予以疏导,让他们学会主动调适,走出挫折困境,恢复健康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新的挑战。
(三)拓宽择业渠道,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和谐就业
社会是关键。一是拓宽择业渠道,提供更多岗位。为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国家应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渠道和工作岗位;同时,国家还要完善失业调控和预警机制,实施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项目,出台各种就业优惠政策,通过建立扶持基金、“双创”培训、贷款担保等方式引导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促进其无障碍和谐就业。二是加强就业市场和法规的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政府主管部门要完善就业市场机制和人才流动的各种体制,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营造相对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就业竞争政策与法制环境,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人岗相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加强政策引导,消除就业歧视。政府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努力消除各种形式的就业歧视,避免因社会不良风气产生的负面情绪,确保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为大学生顺利就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更新就业观念,增强综合素质,提高抗挫能力
大学生是主体。首先,树立正确认知,科学定位职业。大学生在择业时,须正确认清就业形势和认识自我,坚持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充分考虑所学专业、方向及社会需求状况,根据自己职业兴趣、性格气质、专业特长、身心素质、实际能力、家庭状况等调整定位,有的放矢,从低做起,避免盲从;树立科学的择业就业观,摒弃传统的“一锤定终身”的传统择业观,增强自主就业意识,构建长远发展的职业观,这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避免或减少受挫的前提条件。其次,正确认识挫折,增强抗挫能力。在就业过程中遇挫是一种正常现象,经历挫折、克服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大学生要充分的心理准备,正视挫折的客观存在,坦然面对挫折,冷静地分析受挫的主客观原因,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从中获得经验教训,及时调整自身心态,培养良好性格,造就坚强意志,及时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积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打造自身就业核心竞争力,用切实的行动去改变挫折心理。第三,保持乐观,有效调节,缓和受挫心理。毕业生在就业中产生挫折心理或一些不健康心态是正常的,不可怕也不别过度担心,关键要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加强与师生、家长或亲友间的沟通,分享就业经验,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会自我心理主动调适,如采取心理暗示、放松练习、适度宣泄、自我慰藉、注意力转移等方法调适受挫心理。此外,大学生还应主动参加实习实训、参观调研、社会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就业认知、沟通和时间管理技能,求职书信技能与面试技巧,成功与挫折的自我调控技能等的训练,重树自信心,增强自身实力,最终通过竞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昕.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调适探析[J].学园.2012,(21) :79-82.
[2]张尚兵.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及调适策略的研究[D]. 河海大学,2007.
[3]方鸿志,贾倩.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的产生及应对措施[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60-63.
[4]余秋梅,周波,廖峻,张显丽.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分析及其辅导模式构建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3,(3) :54-56.
[5]孙钟玲.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分析及应对[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12,(1) :216-219.
[6]孙国胜,李娜. 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探析与应对策略[J].湖北社会科学. 2011,(4) :176-177.
[7]邓兵.大学生就业心理挫折分析及对策[J]. 沧桑. 2009,(1) :214-218.
[8]陆芳.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分析与对策[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4) :28-30.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