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优越感”

2016-05-14 07:39温晔
课外语文·下 2016年7期
关键词:差异

温晔

【摘要】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古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任何国家,家庭都是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对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东西方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不同,在家庭观念上呈现出诸多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外国人正确理解与接受这些差异,这既是我们教学上的难点,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关键词】文化优越感;家庭观念;差异

【中图分类号】G653 【文献标识码】A

一位中文老师对美国学生说:“我们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最强的。”从对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的要求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表述显然是欠妥当的,问题背后体现的是这位教师错误的“文化优越感”。

一、文化优越感概述

文化优越感,也称文化中心论。受文化优越感毒害的人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母语文化的风俗习惯、交际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作为唯一的标准,衡量和判断世界一切文化的行为,和他们有一样的想法才是正确的,其他都是错误的和不好的,都必须反对。具有文化优越感的人处处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认为自己的文化的行为标准必须是所有文化的标准。主要有以下表现:

认为本人、本种族、本民族或本群体是宇宙的中心,并以此衡量其他所有的文化;把本群体置于其他所有群体之上。认为本群体、本国和母语文化最好,也是最道德的。这种态度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一切事物的看法,包括风俗习惯、衣着穿戴、饮食习惯、艺术欣赏、文化传统、种族特征等。

文化中心论造成的恶果就是对其他民族的文化的严重偏见,无法客观地认识和对待与自己文化不同的地方。文化中心论也会使人们失去获取跨文化意识的意愿与要求,一切以我为中心。持这种态度的人认为只有自己国家、自己城市和自己民族才最为道德,自己国家的政治体制是唯一合理的。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尤其是跨文化交际当中,文化优越感的例子并不少见。

很多政府官员喜欢把文化中心论政治化,甚至将其作为服务于政治的借口。他们企图用母语文化的价值观改造整个世界,将文化优越感作为控制世界的工具。

二、出现家庭观念差异的原因

我们知道“最”在汉语中作为程度副词最高级,往往后接性质形容词(包括心理动词),适用于表述某种极点状态,如“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等。粗略来看,“最”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如上文例句所示,“最”的语义功能除了作用于所修饰的形容词,还影响到形容词所修饰的名词,用于表示某个可明确测量单位的最高值,如“人口”“经济”,对于此类单位的衡量有着明确的标准,最后的结果往往可以用数值表述,如“人口数量”“国民生产总值”等,所以用“最”来形容并不会产生异议。“最”的第二种用法涉及表达主观情感,带有夸大的性质,一般体现的是说话人的个人倾向,并没有太多客观理据。例如“我最喜欢我的爸爸和妈妈”“我是最乖的孩子”。这里的“最”直接与形容词(包括心理动词)发生关系,表示出主观上的好恶,不宜作为客观事实认定。明确了“最”的一般用法之后,我们再来回顾中文老师的这句“我们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最强的”,就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

如果这位老师使用的是“最”的第一种用法,那么毫无疑问,这句话所陈述的语言事实是不成立的。首先,一个国家民众的家庭观念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尚未有权威的检测标准,而且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也难以达成共同标准。如此,“最强的家庭观念”这一概念本身并不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抑或是其他国家都不能称之为“家庭观念最强的国家”。其次,即使我们有了一个相对客观的测定标准,能够衡量出一个国家家庭观念的程度,那么说“中国的家庭观念最强”也有不慎之处。世界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国家,由于个人经验的局限,任何人对世界的认识都是局部的,我们所要说的是,即使“家庭观念”可测,那么“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也未必是“最强的”,盲目的表达常常难以获得准确的结果,我们下面将谈到,这种盲目性与这位老师的“文化优越感”息息相关。所以,从这种用法的角度来说,更为谦逊的说法是“我们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比较强的”或者“中国是家庭观念最强的国家之一”。

如果将这句话理解为“最”的第二种用法,体现的是这位老师的主观表达,那么这样表述同样的有问题的。作为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在涉及敏感问题时,如果做出评价或者态度的需要,我们应尽量从事实出发,公平公正,避免主观性的表述。“最”作为表最高级的程度副词,其中隐藏的含义是“比较”。例如:“我是我们班最高的”,隐含的是“我比我们班的其他人都高”。同理,“我们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最强的”,隐含的是“我们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比美国人强”,虽然事实如此,但夸张的主观表述与隐含的比较往往易于激化问题,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影响课堂秩序。

三、中西家庭观念差异

这位中文教师“言过其实”的表述背后实际上是“文化优越感”在作祟。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表述不当,作为一名汉语使用者,这位教师应该很清楚他/她所要表达的内涵。一般来讲,如若是表述失误,那么造成“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最强的”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这位教师却通过“我们”强调了领属范围,“家庭观念”不是单单是“中国人”的家庭观念,而是“我们中国人”的家庭观念,这样的说法将“教师”与“学生”分开,将“中国人”与“美国人”分开,分别对前者进行语义强化,其文化优越感溢于言表,试比较“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最强的”与“我们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最强的”,前者类似于第三人称的客观陈述,而后者则明显带上了主观印记。既然我们理清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那么就要对症下药,解决产生问题的主要矛盾。

实际上,公允来说,当两种文化人群相互接触时,我们理应产生一种“文化自豪感”,这源于我们对祖国历史的认同与成就的自信,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记住,在对外交往中,我们始终应该坚持相互尊重彼此文化的原则,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社会历史长期的产物,尤其自身的生成动因与发展轨迹,不同文化之间并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作为对外交往的使者,对外汉语教师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更应该自觉注意此类问题,文化自信是好事,但切记不能将“自豪感”变成“优越感”,同时,也不应妄自菲薄,崇洋媚外。

四、解决家庭差异的方法

“家庭观念”这一概念属于文化层面,在教学过程中应作为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一加以讲授。对于初级学生,文化类的知识往往融入综合课和汉语课中,使学生耳濡目染,细细体味。倘若允许目的语授课,那么对初级学生开设文化课也是有益的。而对于高级学生,他们对汉语已经有相当程度的接触,相信这么多年的浸淫已使其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所以综合来看,基础通识文化课的授课对象应是汉语处于准高级水平的学生。

就课堂来说,我们可以开设相关文化课抑或开展一个中美文化异同专题,来向美国同学传达“中国人重视家庭生活”,首先,我们可以在课前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方式了解中美家庭观念的异同,在上课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表达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这时教师应保证学生积极性,使其畅所欲言,对错误采取容忍态度。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中美家庭文化对比,选取典型事例予以呈现,使学生在比较之间体会中美家庭文化差异,通过提问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就这一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在这样一部分,教师不应表达自己的态度立场,而是将自己文化的身份置于事例之后,通过事例的罗列使学生自行总结概括。第三部分,教师可以先使分组学生讨论差异形成的原因,小组表达之后,教师对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教师也应以中美家庭文化之间共同部分进行强调,并引申到对待不同文化时应采取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的态度。

在课堂之外,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以及节日活动使学生从中感受中国家庭文化所在,如果有条件的话 ,也可以使学生进入真实中国家庭环境进行体验抑或模拟真实场景。相信这些活动会对美国人了解中国家庭观念有所帮助。

总而言之,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其他文化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其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家庭在任何国家都是重要的社会单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西方国家出现家庭观念的差异也是不可避免的。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优越感。因此,作为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充实自己的学科知识,更要掌握必要的文化技能,整体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尽量减少或者避免课堂中的文化冲突。

参考文献

[1] 屈从文. 论天朝观念的生成和演进机制[J]. 国际政治研究,2007(1).

[2] 游国斌. 傲慢与偏见——近代中西之间的文化屏障 [J].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3]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 黄挺.民间宗教信仰中的国家意识和乡土观念[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4).

猜你喜欢
差异
“再见”和bye-bye等表达的意义差异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DL/T 868—2014与NB/T 47014—2011主要差异比较与分析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法观念差异下的境外NGO立法效应
构式“A+NP1+NP2”与“A+NP1+(都)是+NP2”的关联和差异
论言语行为的得体性与礼貌的差异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收入性别歧视的职位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