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安丽
【摘要】2009年PISA测试结果,让“非连续文本”进入人们的视野,而广大教师首次接触这一概念还是在2011年发行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目录、插图、资料袋等等都属于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而《课标》第三学段中提到的“图文类非连续文本”是什么?又有哪些阅读策略?笔者将结合教学实际,例谈小学阶段课内外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
【关键词】图文类非连续文本;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一、定准目标
把握好学段的阅读目标特征,准确定位好教学的认知基础,是有效选择教学方法的前提。
在《课标》中两次提到“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目标,分别是在第三学段与第四学段。第三学段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1]而第四学段的目标表述为“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通过比较,不难发现,第三学段的能力目标定位只是“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注重信息的提取和整合,能够在类别比较、图文结合理解等比较浅显的认知层面,而不必做过多复杂的分析推理。
二、找准素材
什么是图文类非连续文本?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随处可见的文字与插图是不是非连续性文本呢?[2]根据相关的考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找准素材:
(一)语文教材
从以上表格不难看出,图文类非连续文本的阅读其实从中年级就有,它们零散地分布在正式课文的后面,作为教材的补充材料出现。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一带而过,错过了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良机。
(二)整合资源
在小学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等教材中也有大量的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素材。
(三)生活实践
生活中,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也随处可见。比如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牛奶盒、学校橱窗里的防震减灾宣传、玩具说明书、旅游宣传册等。
三、用准策略
非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的呈现方式与连续性文本有很大区别,根据非连续性文本实践性的重要特点和第三学段对其目标的要求,掌握适切的阅读策略,才能提高阅读效率。
(一)图文结合,找关键点,提取重要信息
图文结合材料是小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常见形式,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画包含的信息都很多,但不是所有的信息都重要,读者想要提取有用信息、了解问题的实质,就要从图文中找到关键点,从众多信息中筛选提取有用信息、关键信息、核心信息,这是“找到有价值的信息”的一个好办法。例如《钱塘江大潮》资料袋。
(二)信息整合,进行判断分析,思考中构建新知
图文类非连续性的阅读,主要考察的是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线索和情境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我们有必要通过引导,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分析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判断,构建新知。例如《看说明书做玩具小台灯》。
(三)阅读实践,在生活中运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
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方便学生运用于生活,切实地指导生活,在实践中把学生阅读的目的引向生活,实现阅读的意义。
例如《武当山散客精华二日游》宣传册的思考题设计:
(1)武当山散客精华二日游一共可以游览几个景点?哪些景点需要自费?(2)平时爱抽烟的爸爸背上相机,决定要拍下武当山的文化遗产,你有什么要提醒他的吗?(3)请根据旅游图册,为全家制定一个武当山二日游的出行计划。
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素材的选择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武当山散客精华二日游》阅读题目设计指向对图文信息进行筛选、概括,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综合信息等能力,促进阅读素养的全面提高,服务于生活。
总之,《课标》中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提出,为语文基础教育注入了时代的气息,也是目前语文学习朝着“运用”迈进的一步。图文类非连续文本更是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实用功能。语文教师应该随时具备“培养学生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教学意识,做到心中有目标,眼里有素材,手上有策略,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才能步步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方亮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与把握?[J].语文教学通讯,2012(7).
(编辑:李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