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要】“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大师什克洛夫斯基对文学何以具有审美魅力的解答,也是俄国形式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这里借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上,目的就是为了打破教学过程的惯常定式,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教学“陌生化”的实施,改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并激发教师对教学工作进行有效探究与改革,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探索有效教学途径,提升课堂效率,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兴趣,进而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此,本文对教学“陌生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陌生化;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陌生化”原本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概念,在戏剧、文学等各大领域得到充分运用。从本质上讲,“陌生化”的基本内涵是惊奇感,对人们日常的接受定势产生突破与改变,促使其从以往的麻木状态中惊醒,并采用新奇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并感受周边事物的生动性。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司空见惯的东西不能给人新鲜感,容易使人疲劳,处于一种麻木状态,在惯性思维中失去了对事物的感知。相反,陌生而新奇的东西容易引起注意,激发人感知的兴趣。
正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习惯性行为,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于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仅仅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并习惯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并逐渐形成一种特定的不变的教学风格。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习惯于教师的教学风格,逐渐产生学习钝化,思维受到束缚,久而久之容易对本门课程失去学习激情。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借助“陌生化”文学理论,创新教学理念,并将其作为指导教学过程中重要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求知欲受到强烈激发,进而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并对小学语文学科重新产生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一、教学情境陌生化唤起情感共鸣
教学情境即伴随教学过程的重要心理活动。在熟悉的课堂气氛下,师生之间很难形成积极的教学情绪,且难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适当为学生创建陌生化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其进入理想的学习境界。
如笔者在执教五年级上册《桥》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师:老汉为什么会得到人民的拥戴?
生1:因为老汉平时一定是一位处处为群众着想的党支部书记,所以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戴。
生2:因为人们相信老汉一定能带领他们逃离危险,所以才会拥戴他。
生3:因为老汉一定是个为群众做了很多事的好官,所以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戴。
生4:在洪水到来时,他第一个来到木桥前,不顾自己的生命,指挥人们逃生,所以会得到人们的拥戴。
师:在镇定的老汉面前,出示: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师:望着老汉,人们充满了信任和期待。都认为有了老汉,就有——救了,就有——希望了。
师:刚才还是乱哄哄的,现在平静下来了,因为有——老汉;刚才惊慌失措的,现在镇定下来了,也因为有——老汉。把镇定的老汉与乱哄哄的人们写在一起,这是对比的写法。我们更觉得老汉像——一座山。
……
师:此时,你们就是如山般站着的老汉,眼前山洪咆哮着,一群乱哄哄的人你拥我挤地过桥,你沙哑地喊话——
生1: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语气带着紧迫感):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全体男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语气更加紧迫):洪水越来越高,情况越来越危险,大家一起喊——
全班读: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是啊,情况是多么的危急!同学们,让我们暂时离开课文,请三个同学来做一个小实验吧。我准备了一个盒子,代表一个山洞,山洞里的一角着火了,假如你们都掉进山洞里,你们手里拿着的小球代表你们自己,盒子的口很窄,火很大,这么紧急,你们要怎么逃生呢?(为了营造危急氛围,我叫其他学生一起喊:火越烧越猛,越来越急啦!那三个学生马上行动起来!)
生齐说:一、二、三快出来啊!(结果一个学生都出不来,其他学生都替他们着急,后来他们冷静了一下,马上做出了判断。)
生2: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结果他们成功出来了。)
通过创设这样一个“陌生化”情景,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老汉在面对危险时的镇定、沉着,指挥若定、心中只想到别人的高尚品质;同时学生也很容易就明白,当我们遇到危险时要进行有序地逃生,才能确保更多人的安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陌生化”,就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全身心进入课文的情景中,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陌生化激发学习热情
什克洛夫斯基曾说过,对于熟悉的事物,我们的感觉趋于麻木,“当感知变成习惯性的动作时,它就是机械的了。”教学中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场面:教师在讲台上大道理讲得口若悬河、谆谆告诫直至口干舌燥,学生听起来“说的无非就是那点事”“讲的无非就是那点理”,昏昏欲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不顾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善于从教学内容中挖掘新奇点。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对课堂内容进行弹性处理——对教材内容的增删、调整和抽换,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对学生过于熟悉、信息含量较少的内容进行抽换,对过于繁难的内容进行删减等,可以打破学生心理上的思维定势,形成积极的阅读期待。教师还可以根据学期的教学计划或者教学内容的需要,对课文进行调整、重新组合或者拓展,从而带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引起学生的认知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
比如,笔者在执教一年级上册《静夜思》讲授中,学生对于这首诗早在幼儿园已倒背如流了,如果教师仅是老调重弹,照本宣科,学生疲倦甚至厌烦也就在所难免。因此,笔者设计了先向学生介绍李白的生平及写这首诗的背景,然后让学生理解诗中的床指的是井口栏杆,让学生想象自己在圆月当空的夜晚,看见明月倒影在井底,对着月光如水的美丽月色,指导自己根据创设的情境说一段话,然后让学生再拿自己的话与作者对比,就很自然地体会到这首诗少了我们应有的喜悦,而是多了一点淡淡的忧愁,这种忧愁就是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愁。在这过程中,虽然我没有逐句对诗句进行解释,但孩子却能深刻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感情。
三、教学流程陌生化引发学习兴趣
“陌生化”理论的重要特征就是:戏剧创作和表演过程中,采用“间离技术”,突破观众与剧情之间产生的移情、内模仿或感情共鸣效果,使观众更理性地、冷静地分析判断剧情和人物,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享受。教学流程陌生化,即打乱师生都已习惯的教学流程,重新建立另一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在常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固守单一的教学流程,导致学生出现审美疲劳,而在教学流程中进行陌生化处理,往往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笔者在执教阅读推荐课《告诉世界我能行》这一课时,在两个班级进行试教,设计和实施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迥异,检测教学效果也很大不同。课堂流程:
教学流程一:惯常的教学模式:1.导入;2.看封面,了解作 者;3.看目录、前言;4.精读片段,小组讨论谈阅读感受;5.总结阅读方法,推荐阅读;6.布置作业。
教学流程二:1.导入;2.阅读老师从书中带来的三个小故事,小组讨论研读品味,谈阅读感受;3.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4.读封面,了解书评;5.读目录,谈自己最想读的章节,并说理由;6.总结阅读方法,留下悬念,推荐阅读。
课后检查课堂效果,采用教学流程二的班级明显强于采用教学流程一的班级。教学流程二从理念上看,是在寻求着“陌生化”理念。“陌生化”这一诗学原理是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最先提出来的,这里借用到教学上,目的就是为了打破教学过程的惯常定式,产生教学过程的陌生感,增加新鲜感,激发好奇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流程陌生化,打乱了师生都已习惯的教学流程,重新建立另一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实践证明,教学流程“陌生化”在学生兴趣和参与意识上具有激发性。
陌生化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它不是万能的,只是一种手段,凡是能大胆创新并赋予小学语文课堂以创造性、新奇感的,无疑都是符合陌生化标准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陌生化理论,是在教学中换一个角度,另辟蹊径来进行教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学会用陌生化的眼光去挖掘教材中的亮点。教师在运用陌生化效应教学时必须要把握好度,用得其所,要善于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能够从教学陌生化魅力中激发学习欲望,形成一种语文能力培养的基本思维,实现能力的获得和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总之,只要教师用心挖掘教材,通过实践精心诠释“陌生化”理论,语文课堂教学就会活起来,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俄)乌申斯基,郑文樾,张佩珍,等.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费多益.创造的“模板”[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10).
[4]王松泉,王柏勋,王静义.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梅子满,黄素华.论“陌生化”美学效果的产生[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1).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