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朗读训练指导策略初探

2016-05-14 16:11吴兆强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7期
关键词:朗读训练现状

吴兆强

【摘 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又是阅读的一项重要技能。朗读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环节,也是最为基础的训练项目,通过朗读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和作者主题的理解,还有助于对字句发音、语气和语调等能力的培养。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的重要内容。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朗读能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朗读是提高写作水平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教学,学生只有养成了有感情朗读的习惯,才能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更好地学习语文。

【关键词】朗读;意义;现状;训练;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2011)对朗读教学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一是正确地读,即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字音读正确、清楚,声母、韵母要读准确,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不拖尾韵),词的轻重格式基本正确;二是流利地读:阅读时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三是学习有感情地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正确处理重音、停连、语速、节奏、语气等,读出感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从低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从基础抓起,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使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增加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使之逐步走向流利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

一、培养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朗读产生了兴趣,才能放声朗读,自觉朗读。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敢于朗读,乐于朗读。一要鼓励学生朗读。低年级学生刚开始时不会朗读,读来很不像样。有时在课堂上抽学生起来读书,刚开始声音还算宏亮,可是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见声音。教师要耐心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朗读。二要采用激励性的评价。不管孩子读得怎样,都要给予肯定的评价,先指出读得好的地方,再指出不足,可以用这样的语气“你读得很好,如果在……地方这样读就更好了。”老师再给学生一个朗读示范。三要经常播放一些名家朗读的音频材料,让学生感受朗读的魅力。四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如课前让学生上台朗读一篇文章或一个段落,还可以开展朗读比赛等。朗读比赛既能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也能检验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会读

1.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刚进入小学的孩子,读书总是唱读,拖着尾巴,或者一词一顿,一字一顿,教师必须进行纠正。首先教会学生按正常的语速说话,有针对性地进行说话训练,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常常说不完整,只说半句,或因紧张说话急促不成句,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可以采用教师说一遍,再让学生跟着说。其次指导学生按正常的语速读书,并且注意音量,逐步纠正唱读和顿读的不良习惯,学会正确的读书方法,做到声音洪亮、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加减字。

2.结合朗读示范,指导学生学会朗读。模仿是低年级孩子学习的最主要的方法。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模仿朗读的样本,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范读,并在需要重读或突出的地方特别强调一下,让学生感悟体会,什么是正确的朗读。教师还可以借助音频材料进行朗读示范,或抽读得好的同学朗读。让学生通过模仿与比较,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不仅如此,平时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让他们自由地进行朗读练习,逐步做到能通畅地朗读课文,不顿读、不读破句子。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课文的内容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体会文中的感情,逐步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引读。教师用引语引领学生读出课文中的相关部分。通过老师的引读凸显文本的重点、结构、过渡、照应、逻辑联系,强化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达到感情的升华。添加提示语朗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添加提示语,让学生根据提示读出人物的语言,以营造一种语境,渲染一种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人物性格,把握情感基调。问读。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把课文中能够回答问题的语句读出来。这样在一问一读中,让学生读懂内容,品味情感。分角色朗读。帮助学生把握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体悟人物的内心情感。

三、培养朗读技巧,让学生善读

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材中好的课文,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和技能训练,指导学生读出停顿、重音,把握好朗读速度和语调,读出感情。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然后画出停连,标出重音等,再指导学生朗读。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可以先按如下所示画出符号: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到水。∨怎么办呢↗。(注:主重音……次重音,停顿/(短)、//(长),连接号V)

“口渴”是乌鸦“到处找水喝”的起因,应重读;“到处”一词夸张性地重读,并且拖长,突出“找水”的艰辛;第二句话以比较惊喜的语气朗读,体现乌鸦找到水的惊喜之情;“可是”一转,心情由欣喜转为失望;“多”与“小”重读强调喝不着水的原因;“怎么办呢?”以夸张的语气重读,且语气上扬,读出疑问的语气,突出乌鸦由焦急到惊喜再到失望着急的心情。为了让学生读好此句,可多抽几个学生朗读、比较,让学生体会由惊喜而失望的心情,再读出疑问的语气。如此这般,学生就能把握乌鸦喝水的情感变化过程,体会到并读出乌鸦因口渴急于找到水喝的焦急,到找到水时的惊喜,再到喝不着水时的失望、着急的心情。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拿到一个文本,自己都能找到重读和停顿,久而久之,便会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技巧。

朗读是读者与文本、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对话。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读,没有一个具体的定义和标准,朗读时要靠自己感悟和理解。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中主人公的情感,进而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做到心中有人物,脑中有画面,边读边悟,逐步做到读出画面感,读出感情。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可以先让去过桂林的同学回忆桂林的山水,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桂林山水的短片,让学生对桂林山水有个初步的印象。然后抓住两组排比句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读出重音和停连,边读边想象画面。突出桂林的水的“清、静、绿”,以及山之“奇、秀、险”。又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圆明园宏伟、辉煌、华丽的景象,以及侵略者毁坏圆明园的疯狂、贪婪、野蛮的场面,引导学生比较两处表达的情绪有什么不同,进而抓住关键的段落和词句进行朗读训练,在朗读中突出对圆明园惨遭毁灭的惋惜和沉痛之情,以及对侵略者的愤慨和痛恨。

朗读既是学习语文的方法,又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并坚持朗读训练,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做到科学引导,持之以恒,使学生乐读,善读,读出文章的情,品出文章的味。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

[2]张承凤.国培讲座《语言艺术与小学语文教学》,2014

[3]周国强.《积极探索朗读方法,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猜你喜欢
朗读训练现状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