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16-05-14 22:14成丽
对外经贸 2016年7期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教育国际化培养路径

成丽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此背景下,从国际化人才概念入手,分析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缺乏文化植根,教育改革与在线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评估体系不完善。提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路径:注重通识教育,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强化有效教学,开展常态化评估,实现多样化的中外联合办学。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7-0151-0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跨国企业的迅速发展,国际化逐步成为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思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概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2015年4月14日,世界贸易组织(WTO)公布,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连续两年位列世界第一,达4.303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6.7万亿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5年11月30日宣布:正式将人民币纳入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决议将于2016年10月1日生效。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素质,具备较强外语综合能力、通晓国际管理与法律法规的国际化人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国际化人才概念

关于国际化人才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Stephens(2009)认为国际化人才要具备跨文化知识能力,并能够将其应用于不同语言文化、职业生涯、专业学科以及生活等方面。王雪梅(2014)认为国际化人才需要拥有合理的知识体系,包括专业知识、国际知识和语言知识;还应该具备跨文化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而且还要具备较深厚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笔者认为,国际化人才需要拥有跨学科视野和素养,具备夯实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掌握外语沟通交流的各项技能,以及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

二、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文化植根

文化植根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根本和首要问题,即在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的不断学习和融入过程中,如何培养基于中国根基具备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即学生既包容学习他国优秀文化,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目前,我国几乎所有高校都将外语(尤其是英语)作为必修科目,与之相比,与大学语文相关的国学经典、中国历史文化、古代诗歌欣赏、经书选读等课程几乎全部处于鲜有被关注的选修课。伴随着英语学习在中国的白热化,年轻人追捧过“洋节”、追“美剧”,似乎一切与外国联系的事务,都被贴上“时尚”与“国际化”的标签。忽视对母语的学习,这是高等教育中的严重缺失。同时,随着中国国际经济政治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应将中国置于全球发展背景中,科学、客观认识国际形势,努力培养根基扎实、视野开阔的国际化人才。

(二)教育改革与在线教学效果不佳

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国内各大高校均开展了教育改革,包括招收留学生、开展双语教学、邀请国际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等。然而,培养国际化人才,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学生直接置身于国际化的文化中。因此,相关部门大多设立专项基金,资助老师和学生参与国外交流访学、联合培养以及开展夏(冬)令营项目,切身感受国外的学术氛围与异国文化,但由于出国交流项目时间比较短以及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只有极少数学生真正受益。与此同时,为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师生的知识体系,国家及各省陆续开展了在线精品课程,教师和学生可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学习,但是由于没有课堂交流及课程评价,学习质量及效果难以保证。

(三)教学评估体系不完善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要科学的管理团队和管理体系进行监督和管控。有效而完整的评估体系不仅要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流程进行监管,还要及时将反馈的信息与现有模式相结合促进系统的不断完善。目前,教学评估的主要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对教师的评估主要侧重教师的科研能力,严重偏离高等教育以学生培养为主轴的目标。对学生的评估主要侧重学生的期末成绩,考试形式单一,忽视对教学过程的考核,偏离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与道德修养水平的考核目标。亟待建立和完善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相符的教学监控与评估体系。

三、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一)注重通识教育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各国经济、文化往来的日益频繁,各国文化冲突碰撞在所难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相互尊重各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日趋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灵智慧和情感培养。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大学逐步认同并注重通识教育,内容一般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旨在培养具备战略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的人才。例如,哈佛大学要求学生必须修读外国文化、文学与艺术、道德伦理、自然科学等核心课程;芝加哥大学的“名著课程计划”,让学生了解“全人类的文明经典”。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整合多样性的教育模式,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汉语学习。因此,要提升对通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快通识教育改革。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伴随信息传播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在线开放课程(MOOCs,又被称为慕课)大量涌现。远程教育为大量学习者提供了学习机会,创新了课程内容的展现方式,学习时间灵活,但是学生往往缺乏存在感,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相对而言,同步网络凸显了优越性,是以计算机为媒介的同步学习环境,采用WebEx、JionNet、Room等网络工具,能完成物理课堂内包括文本、语言、视频的交互,同时还能把课堂的内容实时录制和传播出去。实践中,一是要完善同步网络课堂技术平台建设,包括计算机、摄像头、麦克风等硬件,同时还需要支持中英文两种语言、软件带有录制、重播回放、数据分析及处理等软件功能。二是教师精心设置同步网络课堂的教学设计,包括授课前学习资料和导入问题的上传、授课中内容的呈现方式、交流互动的实时反馈、授课后的内容拓展、课堂评价、成绩评定等。

(三)强化有效教学,开展常态化评估

强化有效教学,开展常态化评估,是提高国际化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Hunt等(2009)从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两个方面,探讨有效教学的途径,并提出有效教学设计既包括设计、交流、管理和评估,同时也包括实际教学行为和过程。Leask(2009)认为课程的国际化是将国际化的跨文化维度融入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以及学习项目的服务。教学管理要注重互动交流和实时反馈。高校应专门设置相应部门,建立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出台教学质量监控制度规定与管理办法。从教学质量监控对象来看,对教师的评估监控包括教学知识储备、教学国际化视野、国际学术交流等。对学生的评估监控包括学生课堂参与度、学科综合成绩评定、课外科技作品、各类综合竞赛等各方面。

(四)开展多样化的中外联合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中外合作办学也应呈现多样化的办学模式。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有3种办学形式,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机构(中外合作大学)、非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机构(二级学院)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办学主体方面,中方既有“985”和“211”高校,也有地方本科和高职高专,外方既有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也有普通高校和专科高校。具体来说,中方“985”和“211”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通常中外双方教育资源雄厚,办学层次多是本科,甚至硕士和博士教育,仍要坚持精英化的办学取向,继续在国内精尖科技和技术空白的相关学科开展合作办学;相对而言,地方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学院,则应遵循大众化的办学取向,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产学研合作,优化专业设置与教学模式和方法,整合国内外优秀的教学资源,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与学生职业需求、地方经济产业结构优化、世界经济发展前沿等衔接。

[参考文献]

[1]Stephens D (ed.). Higher Edu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apacity Building:Twenty-five Years of Higher Education Links [M].Oxford: Symposium Books,2009.

[2]王雪梅.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内涵、类型与培养思路[J]. 外语电化教学,2014(1):65-71.

[3]李成明.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13(6):18-20,36.

[4]薛卫洋.论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观[J].中国高教研究,2015(10):22-25.

(责任编辑:张彤彤 梁宏伟)

猜你喜欢
国际化人才教育国际化培养路径
我国国际商务人才供求失衡问题研究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浅论江苏省独立学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研究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国际化高校联盟体系下结构化MOOC框架 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一带一路”新形势下高职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浅谈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如何培养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