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
【关键词】 历史教学;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087—01
在新课程标准下,探究性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深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但是在探究性小组合作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直面这些问题,并努力寻找对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问题设计不合理。
在教学中,教师为了追求小组合作,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且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或者难度过大的问题设计成合作探究问题,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结果适得其反。
2.教师对时间掌控不合理。
小组讨论时间太短,往往使有些小组的学生还没有开始讨论,时间就到了,这让合作学习仅仅停在形式阶段;也有些教师规定的讨论时间为十分钟或者更长,学生在完成了问题讨论后还有剩余的时间,这样就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3.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广。
在日常的教学中和通过对一些研讨课、示范课的观摩学习,我发现探究性小组合作学习的确增加了学生展示自我、参与课堂的机会,但是在课堂中往往是学习好的学生参与的机会多。这些学生一般反应速度快、逻辑性强,而那些学习差、性格内向的学困生就成了听众,他们因为能直接从学习好的学生那里获取答案而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更有甚者都不愿意去独立思考问题,导致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学习效果比在传统教学中的还要差。
4.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不强。
小组的合作学习是要通过几个成员的分工,然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多被家长娇惯,喜欢独立,个性化强,有不愿意合作的或者缺乏合作的主观意识,或者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只是发表自己的观点,更有甚者不愿意和其他同学共享自己的观点。这就造成了看似热闹非凡的讨论,不是真正的合作也没有什么实效性。
二、对策
1.精心编制符合学生学情的导学案。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尽可能准确地将所学内容分解,设计恰当坡度的导学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高效地自学与合作探究,避免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简单问题或过难问题的无效讨论。如,在导学案编制过程中,可把每一课时设计成“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检测—反思”模式的导学案,上课时发给学生。自主学习部分这样基础简单的问题,由学生自主学习,可促使一些学困生也能独立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
2.注重备课环节,问题设计少而精。
一节课的好坏,备课环节至关重要。在备课时我们备课组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研讨,研讨中特别注重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的选择。在问题设计时我们也注重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这类题目没有固定的答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这一课中,我们设计了“我是小小政治家,分析大陆与台湾实现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合作探究问题。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这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共同进步,也使我受益非浅,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一些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中还经常出现不愿意倾听、不愿意分享、固执己见等不合作现象,这些现象已经逐渐成为影响探究性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因此,我在实施探究性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模式时,注重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学生用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做好课前准备。这一点我在日常教学中会布置前置性作业。如,在“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课中,我布置了“搜集兰州老照片”的前置性作业,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从我们身边的变化,说说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的问题。课堂中让学生共享搜集的资料,切实地感受改革开放后我们生活的变化,让历史更加贴近生活。
4.建立同小组成员不同程度评价激励制度。
在日常教学中,忽略班级中的任何一个小组,忽略任何一名小组成员的做法都可能导致教学失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发言过程中,我尝试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实行评价激励方式不同的做法,如对同样的问题,如果小组中的学困生回答问题加五分而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回答加一分,让能力强的同学帮助组内学困生理解问题,达到“兵教兵、兵练兵”的效果。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