孥云智
摘要:PBL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的课程特点和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习惯。PBL教学法与“中特”研究课融合,可以提高硕士研究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将PBL教学法运用到“中特”研究课的教学中,应做到:合理设置问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确定研究型的教学目标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关键词:PBL教学法;“中特”研究课;硕士研究生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7.02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7S一0096—03
一、“中特”研究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教育部推动下,全国各地高校硕士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下简称“中特”)课开设已经两年,新课程初步实现了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在课程建设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改革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不可否认,目前硕士研究生“中特”研究课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着研究生对课程的认同度。
首先,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造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生群体成分的复杂性。本科生处于世界观的形成阶段,他们的社会阅历、实践经验十分有限。与本科生相比,硕士研究生群体年龄跨度大,他们中的很多人有过工作经历,生活阅历较为丰富,思想也更为成熟,他们具有更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趋同意识较淡,因此,硕士研究生对课程的接受过程,更多地表现为理性认同,很难接受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第二,部分硕士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加剧的竞争,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为了在未来的择业中处于有利地位,有些研究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功利化的倾向,他们认为,与专业课相比,“中特”研究课与自己的学习、就业关系不直接,对于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没多大帮助,是抱着获得学分学位、评优评奖等功利因素来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第三,部分硕士研究生对“中特”研究课的理论价值缺乏足够的认同。“中特”研究课的开设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也是当代研究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由于一些同学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弊病、消极现象不满,认为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不能消除这些现象,只是空洞的说教,对这些理论的可信性产生怀疑,因此对“中特”研究课存在着抵触情绪。
其次,教学内容与现实结合度不够。在当代中国,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地区发展不均衡、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权力腐败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会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社会上存在的这些问题,他们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希望用科学的理论引导来化解迷惘与困惑。但是很多教师在授课时,更多偏重讲解理论体系,相对忽视教学重点内容与学生理论需求的结合,不能回答在社会急剧变革进程中学生所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巨大反差,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教学目标部分偏离学生的培养要求。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再是单纯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识,而是要符合学生的特点、把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通过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探讨研究,来满足学生对理论的需求。但是,在“中特”研究课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由教师进行课堂讲授,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也必然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中特”研究课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的可行性
PBL(Problem-BasedLeaning)教学法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PBL是指“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了解、接受、理解、记忆和应用人类已有文明以及国家或学校的举办者所规定的内容的认知活动。”该模式的设立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接受的弊端,以问题为中介把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融为一体。
PBL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以具体经验为基础,但从总体上看,它的主要特点有:第一,教学内容以问题为导向。教学过程就是从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以问题的解决为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和探究的过程。它依托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PBL教学法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角色,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他们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PBL教学法运用到“中特”研究课的教学实践中,具有特有的优势,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问题”在“中特”研究课教学中占居突出的位置,这与PBL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相契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与其他学科相比,“中特”研究课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不只是传授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也是矛盾的凸显期,现实社会存在的大量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学生思想迷惘与困惑的源头。如果只让他们接受抽象的理论,而不去引导学生追溯问题产生的根源、忽视对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学生很难产生政治认同感。而且从教材设置上看,为深化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特”研究课是分专题研究和介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这同样意味着“问题”在“中特”研究课的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PBL作为一种问题取向的教学模式,针对学生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来设计教学内容,可以避免空洞的政治说教、为学生答疑解惑,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研究性”学习是硕士研究生学习的主要特点,这与PBL教学法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相契合。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不同于本科生。他们具有较为成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且在本科生阶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有了系统的学习,在知识层面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有较全面的理解,因此,硕士研究生“中特”研究课的教学目标不是“认知型”而是“研究型”。PBL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研究性的方式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可以以对问题的思考引发对问题的深入研究,突出教学的研究性,这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三、PBL教学法在“中特”研究课教学中的运用
在“中特”研究课的教学中,可以汲取PBL教学模式的精华,强化问题意识,打破知识体系的界限,围绕专题教学的主题、设置与专题内容有内在联系的问题,把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作为主攻方向,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有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具体说,应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人手:
1.合理设置问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问题是PBL教学法的起点,也是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也正处于攻坚时期,各种矛盾凸显。在此背景下,大量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客观存在,这些问题能否正确解读,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因此,教师必须树立问题意识,紧密结合复杂多样的社会现实,以现实问题为载体,把阐述理论与分析现实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问题的设置应遵循以下两点原则:第一,问题的设置不能脱离理论体系,要与所学的理论知识相联系。教师应在深入研究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把教学的重点难点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联系和解答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提高有效性。第二,问题的设置应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要把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作为主攻方向,增强理论的说服力,设置的问题要“贴近研究生思想和学习实际”,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不能为迎合学生、活跃课堂气氛,而降低理论课的思想性。
2.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理论的认识与研究是建立在对基本理论内容把握的基础上的,因而传统的以突出知识点的传授、掌握为特点的讲授法有其合理性。但应该看到,“中特”研究课是对本科阶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基本内容的集中概括,硕士研究生已经掌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就使传统的灌输式的讲授教学方法的优势打了折扣,而讲授法的单调乏味、忽略研究生思想特点的缺陷就凸显出来。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没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只注重发挥教师的作用,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中特”研究课的教学实践中,可以以PBL教学法所设计的问题为中心,将传统的讲授式与讨论式、辨析式、问答式、启发式和多媒体教学等多样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发挥问题的主导作用,增强师生互动,避免教师的“一言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学生由被动的听讲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提高他们在教学中的参与度,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变发挥教师的单方面积极性为发挥师生双方面的积极性。
3确定研究型的教学目标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研究生是研究型人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以研究型教学为导向”。因此,“中特”研究课课程的定位要顾及研究生必须独立思考进行研究的特性,在教学的基本理念上,应由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目标转变为注重培养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教学目标。由于“中特”研究课与本科生的“概论”课程,在内容上属于同一个理论体系,教师过于注重理论内容的讲授可能造成学习内容的重复雷同、缺乏重点,也往往难以顾及学生的理论需求。采用PBL教学法,适应研究生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的特点,教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出发,以对问题的思考引发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帮助学生探索前沿领域,引导他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上,深化讨论的问题,以满足学生对理论的需求、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责任编辑:马妍春]